中国目前年轻政坛新星_中国政坛:文科“年轻派”崛起

  2010年12月25日,工信部迎来了建部以来首次“一把手”更替:55岁的苗圩接任长他十岁刚过退休年龄的李毅中,成为第二任部长。   除了国家重要部委“一把手”新老交班,地方要员的调整在过去一年更显频繁和密集。25日当天,除了苗圩,全国人大常委会还任命了已逾退休年龄的梁保华、罗清泉等人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新职务,他们之前分别是江苏省委书记、湖北省委书记。
  此前12月6日,59岁的罗志军和54岁的李鸿忠已分别接替梁保华和罗清泉走马上任,与他们搭档的两位省长候选人分别为科技部原党组书记李学勇、江苏省委原副书记王国生。
  
  理工科向文科过渡
  
  2010年1月,当47岁的胡春华从河北赴内蒙古就任自治区党委书记一职时,已有分析人士将2010年定为中国布局十八大的关键年。
  1月份职务被调动的还有比胡春华小5个月左右的孙政才,这位农学博士当时被任命为农业大省吉林省委书记。与他们一起被调动职务的还有王珉、孙春兰和卢展工,这三位新的省委书记年龄集中在60岁左右,分别任职辽宁、福建、河南。
  此次人事调动拉开了全年诸多省级党政“一把手”调整的帷幕,“调动后的主要官员从年龄上都偏轻,以50~60岁年龄段为主打。”任中组部等多家中央部委培训中心客座教授的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汪玉凯,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认为,诸多人事调整使得布局十八大思路在2010年“更加明显,主要领导干部结构已开始变化”。
  2010年是新阶段干部制度改革的启动年,2009年12月3日,中央下发《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提出要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健全竞争择优机制等。
  在深化改革思路指导下,各地人事任免尤其显得谨慎。“除了年龄,还要综合考虑政绩、专业背景、阅历、党政一把手之间的搭配协调性,以及领导班子总体结构等等多重因素”,中央党校党建部原理教研室主任高新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今年被调职的官员中,两位“年轻派”曾在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任职。胡春华于1997~2001年担任该处书记;50岁的法学硕士周强则于1995~1997年担任该职,随后担任常务书记(副部长级)一年后,于1998~2006年担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
  另外一位也曾担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是2010年5月份被调任山西省委书记的袁纯清,他今年58岁,于1992年起担任该职5年。
  在汪玉凯看来,金融危机大背景是不得不考量的一个偶然因素,“国际新格局对中国人事制度同样是一个考验”。该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各地党政一把手不但要政治素质过硬,还要有较强的经济、管理和法律意识,这也必然促进中国主要官员的选拔从理工科背景为主向文科过渡。
  据《中国新闻周刊》整理分析,2010年调整的20余位省级主要党政官员中,文科背景的已占70%左右。而文科背景中,有经济和管理学教育履历的又占重要部分,其中有2010年4月份调任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的张春贤、8月新任黑龙江省长的王宪魁和6月份被任安徽省人大主任的任海深均修过管理专业。
  相比以往,高学历也开始较多出现。2010年的调整中,就有11月份赴山西担任副省长的法学博士高建民;农学博士孙政才;9月份被任深圳市委书记的经济学博士王荣;8月份被调任贵州省委书记的栗战书则为高级工商管理硕士。
  
  能干者去艰苦地方
  
  人事周期与政策周期的同步也是2010年地方主要干部队伍调整的重要因素。2010年是“十一五”向“十二五”的过渡年,“在‘十二五’开局前必须保证稳定的领导干部队伍,进而保证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和连贯性。”汪玉凯说。
  2010年的人事调整中,中央和地方、以及各区域党政干部互换是一个明显特点。除了李学勇,原任农业部部长的孙政才到吉林任省委书记;8月,工信部副部长娄勤俭被调任陕西省副省长;12月,新疆自治区常务副主席杨刚被调任国家质检总局。
  卢展工由福建调至中部河南;张春贤由湖南调至大西北新疆;57岁的徐守盛则从西部甘肃省省长的职位上,于6月份被调至湖南省担任省长。
  另外据统计,今年一年有66位国家部委的正司级官员到地方任职,打破了以往的挂职传统。
  汪玉凯说,国家部委官员与地方大员互调可以形成互补,有助于培养综合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担任部委领导有助于拓宽视野,有较强的大局观,但是对地方相对缺乏实践经验;担任地方党政干部则相反。”
  此间有分析认为,2010年的人事调动或许会由于十八大人事布局而将一部分主要官员调至容易出政绩之地,以便日后提拔。但汪玉凯不认同,在他看来,一些曾有可圈可点政绩者在新一轮任命中所到之处均为较难出明显政绩的地方,例如胡春华去了内蒙古、袁纯清到了山西、张春贤则去了新疆、周强留在了湖南……
  有分析认为,“十二五”期间,中西部的发展至关重要,产业结构的转移、升级和这些地方的发展紧密相关,因此这些地方的人事任命更显谨慎。这种情况下,区域间官员互调有助于经验互补,更有助于“十二五”区域间平衡发展。
  
  反腐同步
  
  2010年1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诸多职务的同时,重庆市广电集团总台长李晓枫则被取消全国人大代表资格,缘起涉贿。当月9日,贵州省政协原主席黄瑶因受贿罪,被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据统计,2010年共有11名省部级官员因受贿等罪受到刑事制裁或调查。其中有正在接受组织调查的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刘卓志;11月19日被判无期徒刑的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原总经理康日新;9月9日被判死缓的中共浙江省委原常委、省纪委原书记王华元;7月23日被判死缓的广东省政协原主席陈绍基等。
  “在干部队伍建设中,一部分接受考核,成绩突出,被选拔准备十八大;一部分则被查出问题,止步仕途,受到制裁。”汪玉凯认为,这表明中国绝不姑息的反腐决心,但诸多高官落马也反映了目前从人事制度上反腐仍面临很大挑战,“说明现有制度尚未产生很好效果”。
  2010年10月19日,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人民日报》发文《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 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两险论”:改革有危险,但不改革党就有危险,认为这种危险来自于干部人事制度中容易导致干部监管失灵腐化堕落的弊端日渐凸显。
  高新民认为,反腐归根结底要与干部人事制度结合,“解决权力授权问题,减少用人制度的各种附带因素,并强化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但是,监督缺位被汪玉凯认为是最大挑战。
  党政反腐和用人制度改革一直都在同步进行,2010年11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指出其“对于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意识、完善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1月10日,中纪委发布《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强调要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重要内容,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并强调,要“严格按照规定选拔任用干部,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12月28日举行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重点研究部署2011年反腐工作,强调要“严肃组织人事工作纪律,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并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提供有力保证。★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