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汉军团,在迷惘中启程】 阿里创业军团

  透过国足首战的表现,我们看到中国足球依然没有走出误区。2004年带给阿里・汉的是突破还是梦魇?   世界杯预选赛中国首场,第75分钟,郝海东头球破门的时候,央视解说员肉麻地说:“让全中国人都松了一口气”,我却悲哀地认为:“让全体球迷都伤了一次心。”面对无攻全守的科威特,这3分拿得如履薄冰。
  中国科威特之战,本是毫无悬念之战,除了胜利,我们有理由要求更多。透过国足首战的表现,我们看到中国足球依然没走出误区,阿里・汉的处子作恶评如潮,2004年是阿里・汉突破的一年,还是梦魇的一年?
  
  概率之谬:小组赛比8强战更难
  
  阿里・汉的首次会考,3分的结果重于平淡的过程。因为米卢的珠玉在前,阿里・汉无可避免被人拿来与米卢相比。然而时势不同,英雄的定义也不同。
  重要的是,阿里・汉不可能像米卢那样,一解国人44年世界杯之痒。所以即使带队闯进2006年的世界杯决赛圈,他也不过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过瘾和解恨不同。深仇大恨只要报一次就够,过瘾却是越过越上瘾。阿里・汉站在米卢的高度上,进32强丝毫不能满足国人越来越热切的期待,也满足不了足协越来越奢侈的欲望。16强的目标是足协官员10年前拍拍脑袋瓜炮制的2010年世界杯“蓝图”,阿里・汉想当英雄,就得提前完成这项指标,但是地球人都知道,这无异于天方夜谭。
  因此,阿里・汉心里明白,他当不了英雄,只有不当狗熊。与足协志在连续第2次冲进世界杯的雄心不同,阿里・汉从一开始就英雄气短。这从他首战过后接受采访时的表态就可见一斑:“小组赛最难打,只要能冲进亚洲区8强战,我就有把握。”
  他的如意算盘是,小组赛只有第1名出线,而8强战前4名都有戏。25%与50%的概率差别,中学生都知道。但是,香港、马来西亚和科威特这3支小组赛对手,横看竖看都是省油的灯,左看右看都是挡车的螳臂。到手的软柿子都捏不烂,凭什么让我们相信,遇到日本韩国沙特伊朗等宿敌,中国队就能浑水摸鱼,冲出亚洲?
  这就是阿里・汉的心理战,也可以理解为他对国脚表现不佳的托词。与米卢上任之后嚣张地表示“要带中国队到世界杯走一走”不同,阿里・汉一直没有给国人一个确定的“施政纲领”,如今这个“8强战比小组赛好打”的概率论,更加让人云里雾里,一如他在1978年世界杯上那记40米外惊鸿一瞥的远射,神龙见首不见尾。
  
  用人之惑:海东不是救世主,继海不是万金油
  
  有人说:米卢时代的国足,靠的是教练的魅力,而阿里・汉时代的国足,只有靠队员的实力。
  从首战来看,攻击线的临门一脚和中场的疲弱无助,将是阿里・汉无法避免的难题。
  34岁的郝海东在第99场国际比赛中攻进制胜之球,为这场中国2名前锋与科威特9名后卫之战画上一个圆满句号。一个刚刚在数天前结束了842天进球荒、在2002年世界杯上保持270分钟不射的前锋,在职业生涯的晚期竟然成了中国队的神兵利器,我们到底应该为“夕阳无限好”欢呼还是应该为“只是近黄昏”悲哀?
  浪子与侠客的区别,就是浪子永远不按常理出招。海东的意识脚法毋庸置疑,只是个性太过张扬。朝裁判的一口痰换来1年停赛,对米卢的炮轰导致短期的失宠,这都是郝董无法抹去的职业污点。尤其在巅峰已过的现在,郝董在商界的空间远远大于球坛的空间。一次两次的灵光一现,无法掩饰国足前锋无人的尴尬。
  海东的尴尬其实就是阿里・汉的尴尬。从34岁的郝海东到19岁的周海滨、赵旭日,国足的年龄结构无可避免地出现真空。是阿里・汉的失策吗?2003年甲A前10名射手有6名被外援霸占,为中超冲刺的甲A俱乐部不惜牺牲本土球员的培养,间接造成本土射手的失调。现在的国足前锋中,张玉宁的霸气不足,杨晨的心态已老,李毅的技术尚嫩,阿里・汉只能寄望郝海东继续发挥余热。
  只是,海东注定大江东去,我们却看不到来者。
  孙继海的位置,更是阿里・汉能否成功的关键。
  孙继海第2年在英超打滚,越活越滋润。连阿森纳顶尖射手亨利都说:“要过他,越来越难。”成功突破海外球员“第2年综合症”(指效力的第二年因为对手的熟悉,本身没有突破,导致事业受阻),孙继海是阿里・汉军团能否冲击世界杯成功的关键。
  在曼城打惯右后卫、在对科威特之战中前移至中场右路的孙继海表现平平。孙继海在赛前接收采访的时候坦言自己更喜欢靠前的位置,但是比赛后又承认对新位置适应得不好。顶级联赛打稳主力的孙继海毫无疑问是中国队2006年的核心,但是阿里・汉如果短视地将孙继海当作包治百病的“万金油”,无疑是暴殄天物。
  如何用好主力球员,阿里・汉心中还没谱。微调是必须的,尤其在国足上下对首战中场表现都不满意的前提下。就怕矫枉过正。
  
  巧妇之苦:奥运会重于世界杯
  
  奥运战略是中国体育的“国策”,奥运金牌也成为中国体育的政绩工程。今年足协的重心无疑是国奥队冲击入场券。但是足协从一开始就决定国家队不能从国奥队抽调球员,这就造成了一个足可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怪象――国足无权征召23岁以下的球员,这是典型的官僚作风。
  奥运会预选赛因2003年的SARS灾难拖至今年,而亚足联的新政(世界杯预选赛全部安排在国际比赛日举行),使得世界杯小组赛提前至2004年的2月,这样一来,原本不冲突的奥运会和世界杯赛程就如“火星撞地球”。丝毫不会变通的足协依然我行我素,直接造成杜威、曲波、安琦等屈尊国奥队,满腹经纶报国无门。也造成了阿里・汉提拔新人时的无可奈何与乱点鸳鸯谱。与其吃力不讨好地培养周海滨、赵旭日等尚显稚嫩的新秀,何不信手拈来曲波杜威等当打之辈?
  即使禁令在10月份奥运预选赛之后就解除,但是我们有理由怀疑,弊端可能凸显全年。冲击奥运会真的如此超越一切吗?
  有趣的是,中国科威特战后,足协领导竟然开玩笑地认为乘坐的“奔驰1888”车号带来好运。10年的足球职业化,成果仍然是长官的私欲熏天和无知短见。
  国足进球后,阿里・汉只是和助手们平静地击掌,截然不同于米卢孩子般的乱蹦乱跳。深沉内敛、颇有欧洲中世纪贵族宠辱不惊之风的阿里・汉,如何与足协朝令夕改的节奏合拍,又如何能理解中国特色的“政绩工程”?
  
  阴影之压:何时结束恐韩症
  
  从本质上说,中国足球两次冲出亚洲,都拜韩国缺席所赐。1988年奥运会韩国是主办国,2002年世界杯韩国又是主办国之一。不能真正跨过韩国,中国足球就不能完全算冲出亚洲。阿里・汉除进军世界杯,另一重任是历届足协领导人梦寐以求的:击败韩国队。
  事实是,1983年后的20年,国足(国家队和国奥队的正式比赛)26战没有取胜韩国的记录,这也可算是体育界独一无二的记录。2003年12月四国赛之前,阵容不整的韩国队连主帅都承认是中国队的最好机会,结果,柳相铁的头球让中国足球依然“韩”风凛冽。
  “恐韩症”已经成为中国足球永远的心痛。但是屡败屡战的球员,并没有媒体和球迷那么清醒。普遍弥漫的是“韩国队不过尔尔”的盲目乐观情绪。
  当韩国早就将目光投射到欧美强队,当韩国早就在2002年实现亚非足球历史性的突破,击败中国早就不是韩国球队的兴趣所在。而我们,除了在盲目自大中满足“胜利只差一点点”的意淫,除了在对垒中越来越粗暴的铲截,除了球员比赛中越来越火爆的火气,丝毫找不到赢球的终南捷径。
  赢一次韩国与亚洲出线,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正视自己才能超越他人。战略上藐视对手,战术上重视对手。伟人的高论可惜被国脚们颠倒了次序。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在经历足以编写“韩殇”的今天,国足做好改写历史的准备了吗?阿里・汉做好准备了吗?值得怀疑。

推荐访问:汉军 阿里 启程 阿里.汉军团,在迷惘中启程 在迷惘中启程 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