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外固定架治疗胫骨开放粉碎性骨折30例临床体会】左腿胫骨粉碎性骨折外固定架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210-01  我院自2003年3月-2010年10月共收治30例胫骨开放粉碎性骨折患者,均采用清创后切开复位,螺丝钉、钢丝内固定+动力外固定架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2岁。左12例,右18例,粉碎性21例,螺旋型4例、斜型3例、横型2例。
  2 结果
  30例中有8例伤口2级愈合(均为开放性皮肤软组织缺失,创面外用生肌散),余皆甲级愈合。1例因负重过早骨钉弯曲轻度成角。骨折骨性连接时间为11-26周,去除支架时间为术后6-24个月。撤除支架后改用夹板固定,临床骨性愈合,无一例出现再骨折。
  3 手术方法
  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上,一般无须上止血带,连硬外麻醉成功后,碘伏、双氧水、1∶1000新洁尔灭、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污染严重者多次反复冲洗。由浅入深清除污染失活组织,彻底清创。保护皮肤,沿胫前方外侧以骨折为中心切开弧形切口。彻底止血后皮瓣向内翻,充分显露骨折断端,直视下骨折牵引复位。如粉碎严重,选择较大骨块用钢丝、螺丝钉固定以维持骨干的连续稳定性。上下各用两枚¢4mm骨钉,距离骨折线4-6cm处由内向外钻孔置入骨干。注意调整肢体力线,锁紧外固定支架各螺栓,安置动力支架。检查骨折断端无异常活动后,依次缝合切口。
  4 手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4.1 在彻底清创和保护局部软组织血运的情况下其内固定尽可能小和少。
  4.2 动力外固定支架为单侧支架,手术操作中尽可能将固定支架调整为直线型,将有利于力量的传导和预防日后畸形发生。
  4.3 外固定支架应选择骨骼面与皮肤近的皮肤区域进针,以有效减少钉道感染机会。糖尿病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长达18周至28周,针道感染几率明显上升,选择时要认真对待。
  5 术后处理
  一般不放置引流,切口处略加包扎,无须石膏外固定。屈髋、屈膝30度,抬高患肢置于布朗氏架,密切观察血运。1周后床上不负重活动,8-10周扶双拐下地不负重活动,14-16周负重行走。
  6 讨论
  胫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为肢体遭受强大直接暴力作用造成的严重类型之一。由于骨折碎裂、移位,软组织损伤严重且多合并不同程度神经血管损伤,造成复位及有效固定困难。传统的钢板、骨髓针内固定术因广泛的骨膜剥离,加重了骨折部位原有血运的进一步损伤,极易造成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粉碎性骨块分离。且因内固定遮挡效应,容易出现断钉、断钢板,取出钢板后再骨折等并发症,以及钢板本身占据有限软组织空间,容易导致软组织坏死,伤口闭合困难,或导致外固定外露、骨外露等。针对以上情况,我们选择动力外固定支架配合螺丝钉、钢丝内固定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笔者认为该法具有以下优点:
  6.1 可使内固定相对简单,螺钉、钢丝体积小,使用方便,并且可根据骨折部位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方法,不需广泛剥离骨膜,可有效保护骨折部位的血运,具有创伤小、局部干扰少的特点,而且固定可靠,便于骨折端形成纵向加压作用减轻肌肉萎缩,有利于骨折愈合。
  6.2 外固定架术后的可调性能有效调整术后的成角畸形,有助于提高治疗的优良率,外固定架体外连接杆的增减能随时调整固定强度,能有效稳定骨折块。尤其适用于伴有明显骨折疏松的老年开放性骨折以及软组织损伤严重的开放性骨折的固定。
  6.3 有利于骨折术后肢体和皮肤的观察和护理。
  6.4 术后可早期活动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
  总之该技术吸收了内固定和外固定各自的优点,在尽量保护骨折端血运的情况下,既对骨折区内粉碎性骨折块给予合理的固定,增加骨折端的稳定性,使其能够达到基本的复位,即正确的形态与轴线,无旋转,又采用外固定使固定更加可靠,而且便于术后管理。双重保护作用确保骨折解剖对位,有利于骨折愈合,无须二次手术,病人容易接受。因此笔者认为动力外固定架治疗法是治疗胫骨开放粉碎性骨折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操作简便,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推荐访问:胫骨 粉碎 临床 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