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耕地证明 [基于农户调查的乌鲁木齐市耕地非农化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采用农户问卷调查法对新疆乌鲁木齐市耕地非农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分析乌鲁木齐市耕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户的行为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以期为新疆制定耕地非农化过程中耕地保护对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耕地非农化;农户;乌鲁木齐市
  作者简介:周长江(1978-),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国土资源系讲师,南京农业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土地经济、土地政策;
  刘新平(1959-),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国土资源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4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99-03
  随着社会经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类对土地需求急剧膨胀,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耕地非农化规模日益扩大,并呈现出加速增加的趋势,即使经济欠发达的新疆地区也呈现出耕地非农化明显的趋势。乌鲁木齐市土地分布和利用具有明显的绿洲特色,水利条件好的地方,耕地利用率则高,同时非农业建设用地扩展也较快;相反,水利条件差,耕地利用率则低,抛荒、撂荒现象时有发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过程中,应慎重地处理好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最大限度协调工业与农业、城市和农村、生活与生产之间的用地矛盾,力求能够全面实现乌鲁木齐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本文在分析乌鲁木齐市耕地非农化现状的基础上,旨在通过对多民族农户调查问卷数据的处理,进一步分析乌鲁木齐市耕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户的行为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进而探究农户在耕地非农化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新疆耕地非农化过程中制定耕地保护对策提供依据。
  一、研究区概括
  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是区内唯一的一个特大城市,2011年全区总人口311.26万人。乌鲁木齐市东西长约190公里,南北跨距约153公里,西北部与昌吉回族自治州相邻,东南部与吐鲁番地区接壤,西南部与巴州毗邻。全市包括七区一县,即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达坂城区、东山区和乌鲁木齐县。乌鲁木齐市土地类型、分布和利用具有明显的绿洲特色,拥有山地、丘陵、平原和谷地等多种地形。受地形、地貌、土壤、水资源、区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7区1县的耕地保有量和生产力水平差异较大,68%的耕地集中在近郊和北郊,而近郊和北郊的土地总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8.7%。同时北郊又是乌鲁木齐市“南拓北进”、城市扩张战略的重要方向之一,土地利用矛盾十分突出。
  二、调查方法和被调查农户家庭基本情况
  为了研究农户对耕地非农化的态度,调查农户的用地行为对乌鲁木齐市耕地非农化进程影响程度,本文对乌鲁木齐市210户农户进行了抽样走访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05份。从调查的选点和农户走访的对象来看本次调查具有以下特点:
  1、考虑到了多民族聚居区的特点。新疆是维吾尔自治区,要充分考虑民族习惯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
  2、选点具有代表性。选取了东山区、天山区、水磨沟区、安宁渠镇耕地非农化比较明显的地区。
  3、考虑了地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选取了交通便利,信息便捷,受乌鲁木齐市发展影响比较大的近郊。如水磨沟区的七道湾、天山区的大湾,东山区的芦草沟乡。
  4、样本的选择采取随机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
  调查样本中少数民族农户占总数的39.5%,其中,维吾尔族占总户数的10.2%。农户整体接受教育水平不高,其中小学文化的农户有107户,占到被调查农户的52.2%;初中文化水平有84户,占41%;高中文化水平有14户,占6.8%;被调查农户中没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农户从事种植业。户主以中青年为主,占到样本总数的71.5%(见表1、表1、表3)。
  三、结果分析
  1、农户对耕地非农化的态度与民族生活习惯有关
  新疆少数民族受特殊民族风俗习惯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本土观念”很重。调查数据显示,少数民族农户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占样本中少数民族农户的5%,绝大部分劳动力在家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其他副业。由于民族群众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的影响,农牧业混合经营行为成为少数民族农户理性选择的必然。
  2、农户对耕地非农化的态度与受教育程度有关
  调查数据分析,接受调查的205位农民中,小学文化水平有107位,占调查样本的52.2%;高中的有14位,仅占调查样本的6.8%。这表明农户整体受教育水平偏低,农户对耕地的保护政策了解不多,农户对自身责任的认识不足,对耕地利用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行为和土地违法行为认识不清,是当前的现实问题。
  3、农户对耕地非农化的态度与年龄结构有关
  农户不希望耕地被征用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现行的耕地补偿标准下,农户不希望耕地被征用的比例为49.8%,40岁以上不希望耕地被征用的农户占到该年龄阶段农户的80.6%。主要原因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耕地仍然扮演农户生存最后底线的角色,承担着绝大多数农户的生存保障功能。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农户,文化素质不高,不易从事其他行业。尽管从事种植业收入相对较低,但是生产的稳定性要高于非农产业,因此农户对耕地的依赖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强。
  4、农户大多数支持对耕地非农化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农户认为耕地非农化不是一件坏事(如表4)。有69.3%的农户支持国家建设征用耕地,有64.4%的农户希望自己的耕地被征用;只有17%的农户不支持,22.4%的农户不希望耕地被征用;有13.7%和13.2%的农户分别对是否支持国家建设征用耕地和是否希望耕地被征用持无所谓的态度。
  5、耕地非农化对农户个人的影响分析
  51.2%的农户认为耕地非农化能够增加收入,48.8%的农户认为能够使生活更方便,40%的农户认为可以增加赚钱机会。但80%的人担忧,耕地非农化的结果使农户的将来的生活失去依靠。大部分农户认为耕地非农化使农户能够得到很多实惠,但是在心里上农户认为“手里有田心中不慌”仍然把拥有耕地作为生活的保障。这和农户的年龄、文化程度也有关系,95%年龄超过35岁以上的农户认为耕地仍然是生活的保障,年龄在20—35岁之间的农户,认为只要有优惠政策,愿意从事工业或商业。另外文化程度越低,越离不开耕地;拥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农户对此并不是很担忧,说明文化程度越高对耕地非农化的理解也越深入,向城镇转移的积极性越高。   6、耕地非农化对当地的影响分析
  58%的农民认为耕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浪费严重,主要是有些地方开发条件不够成熟造成土地的浪费。农户认为耕地非农化影响了当地的粮食生产。
  由于耕地面积减少,粮食单产提高压力增大,且不稳定(乌鲁木齐市1997年粮食单产为3526公斤/公顷,2003年4526公斤/公顷,2004年3813公斤/公顷,2005年回升到4049公斤/公顷),粮食总产量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农户认为耕地非农化过程加大了当地人的贫富差距。耕地被征用后,当地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一些农民先富起来,从而加大了当地人的贫富差距。同时也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性,务农农户希望耕地被征用,不安心从事农业生产。
  7、农户对耕地保护措施的认知度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只有1.5%的农户对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非常了解,有3.9%的农户非常了解耕地保护政策和清楚知道当地建有基本农田保护区,48%的农户对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了解一些,45%的农户对耕地保护政策了解一些,高达50.5%和51.1%的农户不了解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相关的耕地保护政策。显然多数农户对耕地保护措施知道甚少,靠农民自己保护耕地是非常困难的,也就是说来自于农民本身对耕地非农化的阻力相对较弱。
  8、农户对耕地关注程度分析
  农地收益低,农户对耕地的关注程度下降。乌鲁木齐市亩均耕地收入差别非常大,远郊区(达坂城区、水西沟等)平均每亩耕地经营收入在243元左右,近郊区(水磨沟区的七道湾村、八家户等)平均每亩耕地经营收入在835元左右,需要说明的是远郊人均耕地较多,人均耕地达到2.5亩左右,但是耕地经营收益比较低;近郊多以菜地为主,收益较高,但人均耕地非常少。芦草沟乡三队,人均耕地只有0.2亩,水磨沟区七道湾村五队,人均耕地只有0.7亩,尽管近郊区亩均耕地收益比较高但耕地绝对数量太少,导致农户收益偏低。多数农户表示一旦有了其他的非农业就业机会,将把劳动和投资进行相应的转移。可见由于种植业收益相对较低,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不高,农户对耕地的关注程度下降。
  四、结论
  1、新疆少数民族尤其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倾向于农耕生活。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较小,2011年乌鲁木齐市全区户籍总人口311.2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78.10万人,只占总人口的25.09%。
  2、新疆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受教育程度不高,农户缺少具体耕地保护概念,对耕地保护政策理解不透,耕地保护政策难以落实。
  3、年龄与农户耕地保护意识正相关。40岁以下的农户对耕地保护缺乏主人翁意识,40岁以上的农户对耕地依赖性较强。
  4、农户担忧耕地非农化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但是多数农户支持国家建设,成为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力之一。
  5、耕地收益与耕地非农化负相关。种植业收益越高农户保护耕地的意识越强,耕地非农化的阻力越大;反之,种植业收益越低,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不高,导致农户对耕地的关注程度下降,耕地非农化的阻力就越小。
  参考文献:
  [1] 吴群、郭贯成.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关系—以江苏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03):95-99.
  [2] 欧小鸥.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耕地非农化有关问题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01):18-21.
  [3] 隆宗佐、盛智颖.论我国耕地非农化[J].生态经济,2004,(11):49-51.
  [4] 赵华甫、张凤荣.基于农户调查的北京郊区耕地保护困境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8,(03):28-33.
  [5] 周长江、张小峰.乌鲁木齐市耕地非农化驱动因子相关分析[J].经济视角,2009,(03):17-19.
  [6] 谢婉菲、尹奇、鲍海君.基于农户行为的彭州市耕地保护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区划,2012,(01):67-71.

推荐访问:乌鲁木齐市 农户 耕地 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