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升级中提高产业工人技能问题研究】电器制造业上市公司筹资问题研究

  摘要:中国在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中,产业工人的技术水平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产业工人的整体技能水平与制造业升级所急需的高素质人才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产业工人发展的问题,从政府、职业教育、企业以及产业工人自身等多方入手大力提高产业工人的整体技能。
  关键词:制造业;升级;产业工人;技能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6-022—03
  一、提高产业工人技能对推动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意义
  中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急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角色转换,改变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链末端的分工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是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另一方面要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当前我国工人队伍整体技能的欠缺成为制造业升级的瓶颈制约之一。中央、各级政府都先后出台了各种政策推进制造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但是在产业升级与提高企业科技含量的现状中却很少提到产业工人的技术贡献,产业工人技能的提高始终没有真正放到重要的位置。
  技能型人力资本正在成为后工业化时期的主导人力资本形态。很多学者对人才结构和产业化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罗文标、黄照升等学者指出人力资源质量水平的变化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前导性的特征;人才数量结构和质量水平的改变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紧密相连;人才的质和量的需求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以促使人才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与调整中的产业结构形成动态适应。鲁银梭等学者认为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互动决定了国家宏观调控与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成败,产业工人技能的高低是影响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因素之一,产业升级对产业工人技能的升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产业工人技能提升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我国要改变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依靠低成本非技术劳动力进行生产的模式,就必须提高企业的技术竞争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在企业的技术创新中除了依靠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科技人才,产业工人的技术水平起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首先,产业工人处于生产第一线,时刻监视着产品的整个制作过程,对原材料、设备、工作流程、货物存储与运转等各个生产环节相当熟悉,这为他们发现问题提供了独特的条件,如诸多的产品质量问题、技术局限、工艺和管理方面的缺陷等,这些常常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诱发因素。其次,作为“干”和“用”的最直接的主体,他们常常是通过实际操作的过程克服各类“瓶颈”,攻克企业技术难关。国外有关分析表明,许多企业技术创新初步实现后仍有20%—40%的产出效益潜力,而这部分潜力能否发挥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工人的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最后,产业工人是企业技术竞争的基础。一流的工人创造一流的企业和一流的工业文明。一流的企业既表现在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上,又表现在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上,而这一切又无不取决于制造业工人的文化和技术素质。因此,工人是不容忽视的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高素质的生产者群体会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阶梯,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健康发展,漠视产业工人这一创新主体,会延缓企业的技术升级与竞争能力的提高,是对社会创新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
  二、我国制造业工人的现状及问题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产业工人群体。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截至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达8831.2万人,其中制造业3491.9万人。而且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未来制造业工人的队伍还会进一步发展壮大。但是,快速成长的工人队伍与制造业升级所急需的高素质人才还有较大的差距。
  (一)产业工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虽然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水平近几年在不断提高,但是整体受教育程度却不高。制造业从业人员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刚达到20%,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人不到10%,三者比例为7:2:1,受教育状况呈“头轻脚重”型。仅以劳动生产率为例,过去20年,我国工人的平均生产率已提高十倍,但仍不及美国同项指标的三分之一;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约为美国的4.38%;技术对外依赖程度高达50%。传统技术工人要求的如初等教育水平、健康的体能以及师傅的“传、帮、带”学会的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产业的要求。产业工人技能如不能快速提高,将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升级,更不利于我国制造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二)高级技工严重短缺
  我国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约占技术工人总量的3.50%,中级工比例为35%。在西方发达国家,高、中、初级工的比例为3:5:2。2010年《全球制造业白皮书》指出中国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达400万人。随着中国制造业不断提高科技含量,企业急需大量复合型的技术人才,能对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整体把握,而不再是简单地只懂得操作机器的技术工人。但由于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周期长,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的投入过低,且以初级工层次培训居多,使得中、高级技工严重断档。目前,“高级蓝领”的短缺已经影响到企业对成熟技术的吸收应用,影响到中国制造业创新产品的开发。
  (三)产业工人流动频繁
  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城镇化的推进,大批进城农民工、乡镇企业职工源源不断地加入到工人队伍中来,成为产业工人的一个重要主体。这些候鸟式的打工者也造成了产业工人在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问流动频繁,产业工人队伍内部也形成各种不同利益的群体。据某人力资源网站发布的报告,2010年制造业从业人员的离职率高达21.8%。枯燥的流水线工作,单调的工厂生活使很多产业工人只要有更高的薪水、更好的发展机会,就会毫不犹豫地主动辞职。企业对他们缺少凝聚力,他们对企业也缺乏忠诚度。同时,制造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普遍不高。   (四)产业工人社会地位低
  中国自古就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许多家长宁愿贷款让子女进入大学校园,也不希望他们去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日后进入企业当一名工人。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惟仕惟学、重学历轻技能,热烈追捧公务员与白领,却蔑视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产业工人,媒体也鲜有提及蓝领群体的社会贡献,这一群体自身也羞于提及自己的身份。此外,作为产业工人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民工工资被拖欠、人身伤害等侵权现象时有发生,子女教育缺乏保障等,都使他们无法摆脱生活的窘境和心理上的自卑感。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的双重落差使产业工人几乎成为弱势群体的一个代名词,缺乏社会尊重和实现向上流动的机遇。
  (五)产业工人整体待遇偏低
  整体而言,产业工人的福利待遇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2008年我国制造业雇员的平均工资为295美元。虽然由于“用工荒”,产业工人进入新一轮的涨薪期,但其收入增幅远远落后于物价上涨的幅度,大部分产业工人的收入只能满足其基本的生活消费。由于工人的流动性较大,很多企业不愿意为一线员工参保,产业工人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工商保险的覆盖面都没有超过半数,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参保率更低。此外,很多企业现有的薪酬和晋升等管理制度也缺乏对产业工人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补偿和有效激励。
  三、提高我国产业工人技能的建议和对策
  产业工人技能的提高是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实现我国制造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迫切需要。产业工人技能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职业教育机构、企业、全社会以及产业工人自身共同努力。
  (一)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工人的发展
  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充分运用公共资源,为加快造就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产业工人队伍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1 营造尊重产业工人的良好社会氛围。政府要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产业工人的社会贡献与价值,树立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典型和榜样,增强广大产业工人的劳动光荣感和荣誉感,在全社会建立一种正确的求学观、择业观和价值观。政府还可以牵头企业,积极组织各种类型的技能竞赛活动,授予技能明星荣誉称号或给予一次性奖励、特种津贴等待遇,不断提升高技能型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营造尊重技术工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2 做好基础性服务工作。政府必须严格依法规范企业劳动用工行为,强化劳动法律的执法和监察力度,进一步改善企业用工环境,用实际行动切实保护产业工人的合法权益。加紧建立健全产业工人的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人事档案管理、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技术工人的人才流动机制和社会保障的各项政策,为产业工人的发展和促进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提供保障。完善职业技术的认定体系,为产业工人创造向技术人员、高技术人员转化的认定与竞争机制。同时,加快推进有关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培训的有关立法,完善培训鉴定配套规章制度,将产业工人的培训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3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政府一方面应加强面向全体工人的技能提升培训,建立适应其职业生涯发展不同阶段的职业培训制度,提高产业工人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应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工作经费投入,确保高技能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为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各级政府可以整合各种职业教育机构、优化布局结构,并建立以政府为主要投资者的公共实训基地,为中小企业自主培训提供平台。政府还应扩建信息服务平台,定期发布劳动力市场对各类技能人才的需求信息和新职种,以保证产业工人的培养始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有效对接。
  (二)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动
  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职院校等应主动同企业合作,紧贴市场需求,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要提高培训能力,采取重点投入、更新教学设备等手段,积极探索职教新模式,通过“订单式”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方式,为企业量身定向培养所需高技能人才;二是要加快建立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特点的“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保证教师不断更新其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三是要加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新型教材体系建设,注重培养技工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三)积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企业是产业工人聚集的载体,也是培养和使用技术工人的主体,在技术工人的成长中,企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建立学习型组织。不论是全面提升产业工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还是重点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都需要有一个长效的组织学习体制作为保障。企业首先应树立重视产业工人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科学制定提高产业工人技能培训的长期规划。组织高层领导和专门机构参与,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支出,保证培训计划能够坚持不懈地贯彻执行。创造有利于技能学习、技能传播、技能共享的机制和环境,建立全员学习的理念,把管理者、技术人员和工人结合起来纳入企业组织学习过程,组成各种技术团队或质量小组,形成一种从上到下愿意学习、学习可贵的企业文化,通过长期、系统地学习不断提高产业工人的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
  2 完善职工培训制度。企业应根据产业工人的特征从培训需求、培训模式选择、培训内容、培训评价等方面人手科学设计、完整实施整个培训过程。根据产业工人发展的不同阶段,制订初、中、高级人才培训计划,特别要突出对中、高级人才的培养,如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名师带高徒”制度等建立技术工人阶梯队伍;通过技术交流、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形式,促进工人岗位成才;有计划地让工人参与较多业务环节、执行一系列具有关联性的任务,建立完整的技能结构;及时对产业工人的技能学习过程和实现水平进行评价和反馈,发现问题,完善培训过程;选送有潜力的技术工人进修深造,提升他们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为他们个人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3 健全产业工人激励机制。企业应加快建立符合企业特点的产业工人开发、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的工作新机制。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工作业绩为重点的薪酬制度,突破比重、年龄、资历和身份界限,使技能工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在薪酬结构中占有较大份额;在福利、奖金等方面向有一定技能的产业工人或关键岗位的技能型人才倾斜;加大对技术引进、技术改良、合理化建议等的表彰奖励,充分体现技术工人所作贡献的价值;吸纳优秀的技术人员进入管理层,提高他们的地位。通过各种措施,激发工人钻研学习技术的热情,不断提高其整体技能和工作绩效。
  (四)充分发挥产业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产业工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提高自身技能的最基本因素。要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坚定通过提高技能可以改变自己生活的信念,积极进取、团结合作、努力塑造自尊、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和优势;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与时俱进,在本职岗位上努力工作,刻苦钻研,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在工作中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良好习惯,通过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和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能,努力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推荐访问:产业工人 制造业 技能 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