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邓小平理论批判性思维与社会主义发展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00年

  摘 要:在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无疑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转折点和里程碑。邓小平理论鲜明特征是主体批判性思维;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改变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促进了中国的繁荣和发展;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指出了光明的前途和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 批判性思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要发展,社会主义理论要发展,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必须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深入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用自己的实践探索并作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答案,使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具有更强的生命力。邓小平理论是批判精神的典范,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批判性,用独特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改变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促进了中国的繁荣和发展。
  一、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与他的主体批判性思维特征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与他的科学的哲学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及科学的实践观是截然不可分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深刻哲学内涵却在于他的科学的主体批判性思维方法。科学的批判精神并非否定一切,而是辩证的否定,是继承和扬弃的否定。“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正是这种科学的主体批判性思维使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没有教条式的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个别结论,而是“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意义有二,即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也不退缩。”不难看出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是两方面的,即指向对立面和指向自身的,邓小平继承和发扬了这种批判精神,去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而也为世界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迎来了新的曙光。
  在对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过程中,一方面,在实践中邓小平同志以他个人为认识主体,以远大的目光来对社会主义发展进行反思和自我批判。另一方面,邓小平同志又是以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尊重并热爱人民的情感把中华民族作为实践主体,来判断和扬弃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和实践为最高价值标准和批判标准。这是邓小平同志批判思维和实践活动成功与否的客观尺度。
  自我批判与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特征。邓小平同志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和从人民为主体出发的原则,扬弃和超越传统的社会主义发展观。我们可深层体悟到邓小平理论内在的那种敢于突破陈规的批判性精神的实质。从邓小平同志批判“两个凡是”到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一步一步的发展,可以说,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处处渗透着批判性精神。他以一种全新的理论思维和实践观点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做出了全新的诠释,从而也以一种充满生命的理论和实践实现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邓小平同志以强烈的主体批判性思维打破了传统社会发展观的束缚。“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对传统社会主义发展观进行扬弃,从而在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等方面以一种全新面貌和崭新的理论和实践出现在中国。
  二、 邓小平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改变了中国人的价值观
  邓小平的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它是一个科学体系。在怎样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以此作为我们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深刻体现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已不是社会主义,那种“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与社会进步和发展相悖的。“如果经济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难以提高——这不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3] 邓小平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如果说我们建国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些忽略。”[4]对于中国人民来说社会主义的真正价值是要使国家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从倡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三个有利于思想的提出,启迪并使得中国人民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邓小平同志是从人民的主体利益出发对传统社会主义的观点进行了剖析,并以此为出发点阐述了改革的意义和目的。
  社会主义就是要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但在如何实现的道路选择上,邓小平同志打破了传统社会主义观点的禁锢,以科学的辩证思维提出了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的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带动大家共同富裕。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理论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社会竞争中发挥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实现社会进步。邓小平同志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同时也使得广大的人民从价值观、道德观上理解并接受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以人民群众为最高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暂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党和国家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追求真理的理论过程中要做到与时俱进,必须不断地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返回理论自身进行审视,审视其理论赖以建立的实践基础,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修正和发展,并使其充满活力,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一百六十多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4]中国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已令世界所刮目相看。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南巡讲话,在理论和实践上,他以一种无所畏惧的理论勇气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在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等方面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及思想文化等方面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理论和见解。他以一种实践批判精神诠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机制等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变迁,以其辉煌瞩目的发展向世界证明了社会主义的蓬勃生命力。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改革开放本身就是创新。邓小平每一项创新的举措都是建立在批判旧的思想观念和束缚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合适宜的体制的基础之上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邓小平阐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张;他深刻分析了国际与国内的形势,阐述了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邓小平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创造了“一国两制”的崭新模式。邓小平同志的批判性思维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4页.
  [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54页.
  [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

推荐访问:批判性 邓小平理论 发展观 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