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经济型”语文教学课堂]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的低效问题历来受人诟病,语文教学“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①即语文教学应该讲究“经济”,语文课堂应该成为“经济型”课堂。那么,如何营造“经济型”语文课堂?“经济型”语文课堂应具有怎样的特质?本文拟结合当今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谈谈个人的一孔之见。
  一、目标 “小”点
  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可测量的、务实的、有时间表的。语文课堂相较于语文课程乃至中学教育而言,也只是一座大厦里的一块砖、一袋水泥而已,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具体的,目标的设置也应该具体、单一。但在许多语文课堂的目标设定中,诸如“通过教学,理解说明文的特点”、“通过教学,掌握小说的基本鉴赏方法”、“通过教学,陶冶爱国主义情操”之类的所谓“目标”,出现的频率还不算低。此类大而空泛的目标干扰了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也使得课堂教学行为的指向不明,必然带来教学效率低下的结果。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所以出现此种状况,是由于语文学科的目标系统的特质所决定的。“语文学科没有如数学等学科那样明显的知识和能力的层次结构,它不是由若干课堂教学目标构成单元教学目标,若干个单元目标构成课程教学目标,一级一级累加性地构成目标结构,而是网络化地、滚雪球性的、积淀性地构成教学目标。”②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充分考虑在课堂这特定的有限的时空中,化课程目标、单元目标为具体而微的、通过具体的内容达成的课堂教学(学习)目标,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能通过一堂堂的语文课螺旋式地得到提升。
  由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具体而微”是课堂教学目标“小”的基本内涵,也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有一位老师将《木兰诗》第一学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为:①朗读并尽可能背诵全诗;②结合文后注释,读懂古诗,特别注意诗中排偶句及互文句的理解。我以为是比较恰当的。七年级学生一节课内能落实这两个目标就足矣,至于本单元“爱国主义思想的陶冶”并非是某节课的具体学习任务,它需要整个的语文课程乃至所有的教育共担,不应成为某一课所要达成的目标。
  二、内容“纯”点
  语文课堂的核心价值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核心则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来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的“独当其任的任,……其他学科是不负责任的”③。然而,我们的语文课堂的“核心价值”依旧被一些“非语文”或“泛语文”的东西所冲淡,言语学习的时间、空间被大量地挤占,学习效率自然低下。
  其实,包括叶圣陶先生在内的许多语文教育家早就提醒过: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某某课。“其他课程学的是言语内容,即教材‘说了什么’,而语文课学的是言语形式,即教材是‘怎么说的’,语文课真正的教学内容是隐含在教材中的‘言语形式’。”④教学内容要“纯”点,所指就是语文课堂的内容选择要集中指向语言与言语,而不是其所承载的内容本身,语文课堂绝不能充斥着非语文的“乱七八糟的东西”。
  那么,语文的人文性该如何落实呢? “不同民族表明同一事物的名词的不同,不只源于那个民族的约定俗成和人为作用,而且源于那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不同本性和那些事物在那些不同民族中所产生的不同印象。这说明语言和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⑤张志公先生也早在1979年一次学术报告中说:“教小孩子说一句话,不仅仅就是教一句话而已。我们告诉一个两岁多的幼儿,这是叔叔、阿姨,这是桌子、椅子,如此等等……在教他这些话的过程,也就是教他最基本的知识,教他认识世界,培养他的思考能力……家里来客人串门,让孩子叫阿姨;客人要走了,让孩子跟阿姨说再见,教给他这几句话,同时教他做人的最起码的礼貌。”这些词和话的接受与学习、领会和运用,是语文教育,也是人文教育。所以,语言文字是语文学习的起点,也是终点。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追求,而不能“谦虚”地隐约在现代公民教育目标的共性之后。
  三、环节“简”点
  课堂中的教学环节是教学内容的充分展开的活动,是组织学生的语言学习实践活动的有序展开。语文教学应该呈现一个思路明晰、重点突出、环节简单的读书思考过程,许多优秀教师的成功课例,也无不向我们显示:一堂课的教学环节以2-3个为宜(即每个环节15-20分钟)。
  然而,当下的许多语文课堂仍存在着环节交叉繁复的问题,在一节《周总理,你在哪里?》阅读教学课上,教师在短短的45分钟内就设定了如下教学环节:①出示周恩来总理工作状况的图片,并作介绍;②播放总理逝世时长安街送灵的影像;③学生自读课文,并围绕中心词解读;④展示总理一天工作的时间表;⑤出示一篇颂扬总理的短文;⑥学生每人一句话说最想对总理说的话……还有课堂小结,课堂练笔之类,可谓琳琅满目。老师忙,学生忙。但热闹过后,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头绪繁多,环节繁复,而每每又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颇类似于“拍拍照”“到此一游”式的旅游。
  语文课其实就是用听说读写的手段(方式)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课程,虽然不同的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可以起到刺激学生思维的最大可能,但在课堂这一特定的时空中,则显得不太适宜(多了,就不“经济”了)。我们要用整合的思想、整合的设计,使每个教学环节“模块化”“多功能化”。比如文本朗读与情感体验的教学,就可以合二而一。通过朗读可以强化对文本中蕴含的情感的体验,静止的文字就是要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才能使隐藏于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朗读也就是调动自己的情感,通过声音媒介,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的情感境界之中,从而加深对文本所表达的情感的个性化的体验过程。
  四、个性“显”点
  语文教学最本质的要求就是个性,因为阅读是“言语主体与言语作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其中必然充斥着师生个体与语文之间的内在个性化交流,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虽然,新课程实施以来一直在强调“个性化”,但语文课堂还是免不了有千“课”一面的现象的大量存在:课堂结构上,依旧是导入—复习旧课—检查预习—新课学习—课堂小结—布置练习;教学内容上,还是不断地在简单剪贴“教师用书”的老调或复制、再现别人的教学设计;教学形态上,老师讲—学生听,或者教师问—学生答,无非就是学生配合着教师完成一个个“教案文本”……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流露出来。”教师的个性潜在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影响着施教的成果。凡是在教学领域取得成就或优异成绩的教师,无一不是在继承和汲取前人或别人的成功经验并在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从而形成独具个性的语文教学思想或方法的,于漪、魏书生、钱梦龙……无一例外。所以,语文课堂能否成为师生个性飞扬的场所,首先取决于语文老师的个性彰显,尤其是个性化地解读文本。不依赖“教师用书”,以“我的文本我解读”的勇气感悟文本、诠释文本、演绎文本的个性,应该成为每一个语文老师的基本要求,“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来自个性的语文老师”、“没有个性的语文课很难成为一堂好课,这是由语文教学的本质决定的”⑥
  其次就是要特别关注学生中的“异样的声音”。学生在课堂上有不同的观点(别于教师预设的),其实是表达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是向老师的观点提出异议,是他们的个性的体现、个性思维的结果。作为老师应当“珍视”之、解决之,以充分的时间、巧妙的追问让他的思维过程得以暴露,肯定其方法、结果的正确或纠正其方法、结果的偏误。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表现中发现自我的存在,并在自我的言语里找到存在的家。”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一个语文课堂都应该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的基石,每一个能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课堂都应该是简约精致、经济实在的课堂;营造这样的课堂都必须综合考虑诸多教学因素的有机勾连,都必须要求语文老师有自己的教学思想。
  ————————
  注释:
  ①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人民日报》,1978年3月16日。
  ②李儒大:《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目标研究述评》,《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07年第7期。
  ③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④王尚文:《语言·言语·言语形式》,《浙江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
  ⑤申小龙:《论欧洲语言人文主义》,《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2期。
  ⑥李海林:《个性化的语文课与语文教师的个性》,《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8期。
  ⑦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通联:福建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推荐访问:经济型 语文教学 营造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