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后期文人通俗文学创作之雅俗的体现及矛盾] 文人精神的体现

  【摘 要】 通俗文学发展到明代吸引了更多的文人参与创作。接受精英教育的文人创作必然有雅化的倾向,而创作通俗文学又迫使其靠近大众审美需求。前人谈俗与雅主要从故事内容及语言风格两方面讨论。文章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文人如何实现自我的表达,如何在创作中掺入民间信仰的因素,以及俗与雅之间的矛盾体现。
  【关键词】 鹦鹉洲;玉环记 ;石点头;通俗文学;俗与雅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193-02
  文人们总是怀有很多的浪漫想法,然而在通俗文学的创作中又必须接近普通百姓的俗化的审美倾向。因此文人创作使得原本流于世俗民间的通俗文学有了雅化倾向,同时文人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要求又在追求创作的俗化倾向。
  一、自我的浪漫表达
  文人创作通俗文学虽然有“媚俗”的倾向,但是也是自身表达情感的需要,也保留着自己的审美要求。
  从表达内容上来看,文人自身情感和境遇的表达主要在科举考试和世态人情上。科举考试失败的韦皋,遭岳父嫌弃,为功名所累,造成与玉箫的分离,失败时小人进谗,成功时众人恭维。《玉环记》富童儿形象的塑造即是世态炎凉的一种体现。富童儿见张延赏对科举不第的韦皋不满,又嫉妒韦皋被招为婿而享荣华,于是百般谗间。明代科举制重新兴盛起来,对于文人来说虽然看似希望很大,实际上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得到功名。文人们敏感的心于这些遭遇中感受着人情冷淡,投诸笔下。
  从语言上来说,文人创作更注重语言的华丽和典雅。《石点头》入话“花色妍,月色妍,花月常妍人未圆,芳华几度看。生自怜死自怜,生死因情天自怜,红丝再世牵”,运用一曲长相思题玉环缘故事。《玉环记》“花羞月妒煞风流,却做一天离恨帐中愁。”传奇作品唱词华丽,对白也讲究对仗,如张氏夫妇对话“细洒庭前梅雨,轻翻沼上荷风”、“双双紫燕如帘笼,方觉松阴午梦”。《鹦鹉洲》“大抵”、句末语气词“也”,等书面化的语言。文人创作在语言上典雅华丽是文人对自身审美的一种固守。
  二、媚俗化的创作倾向
  文人创作通俗文学过程中会有一种媚俗化的倾向。
  (一)方术文化的渗透
  方术文化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术文化在几千年中从官方巫术发展到世俗化信仰,带有一定的科学性,也有很大的迷信成分,普通群众在当时的文化思想局限下对其深信不疑,因此文人通俗文学创作中也或多或少的加入这些内容。面相术,谶应(包括梦谶,语谶等)等更是在明清通俗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
  《石点头》中写到韦皋出生之际,母亲得一梦“见一簇人,推着一轮车儿,车上坐一丈夫……手执羽扇称是蜀汉卧龙”。《鹦鹉洲》“前者为诸葛孔明再生于京兆万年韦氏名曰韦皋,曾往他家将前因说破”。最后,韦皋取得军功,正是威震西川,印证了之前的梦谶和语谶。《玉环记》中则叙述了岳母苗夫人的相面之术,“看他眉过眼腰背圆,丰隆鼻准地角宽,异日授皇宣,目今暂乖蹇”。方术文化的介入预示着主人公的命运,在作品结构上前后照应,同时使作品在内容上充满离奇色彩,迎合了市民猎奇的心态。
  (二)世俗化的佛道二教文化的掺入。
  从佛教方面来说,文人通俗作品中引入的多是因果报应说和转世轮回说,同时这种观念还是和中国古代关于阎王、阴司、鬼神的传说相结合的,从最终目的来说,文人们借助这些传说或宗教信仰都是为了发挥通俗文学劝人行善的社会功能,同时鬼神、报应、转世为作品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吸引着又迎合着普通市民阶层。
  《石点头》中祖山人帮助韦皋见到死去的玉箫,娶到转世玉箫后去寺院中下葬前玉箫,只见棺中无人只化作一股青烟,而玉环却戴在了转世玉箫的手上,充满了神秘色彩。《鹦鹉洲》中作者详细描述了玉箫转世托生卢八座养女的过程,阴司审问,阎王体恤玉箫苦等痴情,准其再续姻缘,第二十六出写到判官帮助玉箫投胎的过程。同时三部作品中都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因果报应这一法则的呈现。
  从道教方面来说,主要提到天师道士摄魂。摄魂是道教促使人鬼沟通的方式。《鹦鹉洲》第二十三出写了天师为玉箫摄魂,“【天将四人上】【外】可召姜玉箫魂魄赴坛,速到速到。【天将】领法。”这种摄魂的场景正与百姓的鬼神宗教思维相符合。
  在明代儒佛道三教合流,陈宝良提到:“明代儒佛道三教合流,是以儒家学者为中心,并由众多名僧、方士参与其间,互相交游,互为影响,最终导致佛道的世俗化以及儒学的通俗化”。“阴骘”观念、教化民众积善行德是儒佛道三教得以融合的原因。三教的融合以及世俗化的过程使得各宗教和民间信仰之间的界限模糊。因此因果轮回摄魂等佛道义理和仪式与民间鬼神信仰结合,与儒家传统道德结合,构成了通俗文学教化功能和文人创作世俗化的重要方式。
  三、俗与雅的冲突
  文人们在通俗文学创作中既追求俗化又自觉不自觉的在使通俗文学趋于雅化。接受精英文化教育的文人们在创作中要接收一些世俗化的观念,在表达方式上也要世俗化。这种俗与雅的矛盾就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即文人们观念接收时的雅俗碰撞和艺术表达上的雅俗冲突。
  从观念接收的角度来讲矛盾在于精英文化之大传统观念和民间文化之小传统观念之间的雅俗矛盾。主要通过文人们对民间信仰和世俗化的佛道二教文化的利用来表现。在上述“媚俗化倾向”这一论点下提到了文人通俗文学作品中介入了世俗化的民间宗教和信仰的因素。
  细读文本可以发现,接受精英文化文人们在创作通俗文学向大众文化靠拢的过程中,对民间信仰,民间文化所持的态度具有一定的矛盾性。
  一方面求签问卜之事常常落空,《石点头》中苦等韦皋不至的玉箫去土地庙中求签,签上写到“归信如何竟渺茫,紫袍金带老他方,若存阴德还天地,保佑来生结凤凰”,显示韦皋不会回来,这是导致玉箫绝食而亡的直接原因。作者在给予玉箫同情的同时也质疑着这种民间信仰。《玉环记》中玉箫去向天妃娘娘求问韦皋事,回来后身体却一天比一天憔悴,最终夭亡。另一方面关于韦皋的面相、孔明托生的解读却一一得到应验。而韦皋本人对于宗教和其他民间信仰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石点头》中韦皋请寺庙为玉箫造像写经,但他却认为“幽冥之事不可尽求报应,也只尽我心尔”。文人们为我们呈现了这些现象,同时呈现的也是文人自身对于这些小传统的质疑。

推荐访问:雅俗 文人 通俗 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