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扩招的困境】常州开放大学发展困境

  摘 要:自1999年实行大学扩招政策起,我国的在校大学生、毕业生人数成倍增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迅猛。时隔十余年,这项政策究竟给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值得我们深思。大学扩招无疑为广大莘莘学子提供了更多进入“象牙塔”一愿大学梦的机会,也为社会带来了不少发展便利。但就目前看来,我们的高等教育也因扩招政策陷入了一些困境。本文就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就业压力和教育产业化四方面对大学扩招政策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以求更好的反思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瓶颈。
  关键词:大学扩招;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就业压力;教育产业化
  
  2012年3月16日,教育部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持续长达13年的本科扩招政策似要放慢脚步。回顾这13年的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大学扩招政策,当今社会、教育和广大人民究竟是深得其利还是深受其害值得我们细致地评估。
  大学扩招政策是指我国自1999年开始的,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在我国经济增速大大放缓,国内需求疲软的背景下,经济学家汤敏向中央提交了《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的建议书,建议通过扩大招生数量促进教育和经济的发展,解决就业问题。中央采纳此建议之后,很快制定了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的扩招计划。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从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大踏步向前迈进。
  可以肯定的是,此项政策的出发点绝对是好的。若能达成预期目标,既发展了教育,又解决了经济和社会问题,一举数得。事实上,大学扩招也确实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继续高等教育,走进梦寐以求的“象牙塔”的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更是暂时拉动了内需,缓解了就业压力。从长远来看,这项政策必将使我国朝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目标迈进一大步。但是眼下,扩招政策给社会、教育事业和广大莘莘学子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我们似乎陷入了大学扩招的困境。国家放缓扩招速度的决定无疑是明智的。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反思和调整,尽快走出这个怪圈,使教育和社会步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教育质量日趋下滑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然而,相对于西方教育的“宽进严出”模式,我国“严进宽出”的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一直饱受质疑,尤其是在大学扩招后,面对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的短缺,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有日渐下滑的趋势。
  (一) 被稀释的教育资源
  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的招生人数从1999年的159万增加到2005年的504余万[1](P114),近乎翻了两倍,如此惊人的发展速度在任何发达国家都是不曾出现的。然而,我国的教育资源却并没有随着招生人数进行同比例的增长。1998年,人均教育用地(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和行政管理用地为13.5平方米,可到2001年,数据下降到10.3平方米,降低了24%;人均教育设施占有量也有相同比例的下降;而人均书目占有量更是从1998年的115册下降到2001年的70册,降低了39%。[1](P115)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65.6%的教师反映扩招后教室出现明显紧张的现象,62.4%的教师反映实验设备明显紧张,39.8%的教师反映图书场所紧张,反映操场与食堂紧张的比例较低,但也都超过了教师总数的1/4。[2]由于扩招人数太多,原本2个人使用的实验台现在要4个人一起操作,有的高校甚至是实验课变展示课。更有甚者,大学报到的新生没有寝室入住,只能睡在教学楼的走廊上。作为大学扩招的亲历者,笔者对紧张的自习室座位、拥挤的操场和食堂深有体会。大学扩招造成的不仅仅是教学资源的短缺,有些学校更是连后勤工作都没有办法保证,这无疑会造成教育质量的下滑。
  (二) 分身乏术的大学讲师与愈发陌生的师生关系
  2011年《中国新闻周刊》曾对“教师水平满意度”进行调查,在所得排榜榜中,占去半壁江山的竟都是艺术类院校。其中,中央戏剧学院以91.25分高居榜首,中国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也位居前列。究其根本原因,艺术类院校注重学生的个性教育,因此招生人数和班级人数都十分有限,有时甚至会出现停招或者隔年招生的现象。以中戏播音主持专业为例,每班人数一般在16~25人之间,老师每天早上7点都会带着同学们练基本功,四年如一日,同学们甚至连生活上遇到问题都会随时打电话给老师求助。[3]这种亲密的师生关系不仅保证了专业教育的质量,而且对于学生人格品行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而这样的教育质量是每班百余人的大课堂教学难以企及的。据教育部规定,我国师生比率应为1∶15-16,但目前全国的师生比率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在广东省,师生比率曾低至1∶29.35,偏远的山区的师资问题则更为严峻。[1]P115此外,由于扩招,各大高校都在城郊兴建新校区,各校区之间相距甚远,造成了当今奇异的“师生分离”现象,也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更为不便。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海纳西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说:“如果斯坦福的校园增加一倍,学生的人数也增加一倍,那么,我们这所大学要花20年才能达到原有的教学质量。”
  二、就业压力愈加沉重
  (一)找工作难
  就业问题是扩招政策被人们诟病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如今,每年都有四五百万应届大学毕业生涌进人才招聘市场, 供远远大于求,就业压力愈加沉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200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4%。如此算来,仅2009届,就有近80万的失业人口,根据中国大学统计就业率的方式,这些人还不包括毕业后考研或者准备出国的年轻人。”[4]2002年的深圳招聘会上,曾出现十万大学生竞争一万五千个职位的局面。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的发布的“2006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 2006年毕业的本科生中, 有66.1%的大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人民币1000至2000的低水准, 1.58%的大学生甚至愿意“零工资就业”,结论是“六成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部分毕业生的起点工资竟然降到了民工价, 仍然是一职难求。[5]如此一来,读书无用论、大规模考生放弃高考等现象的产生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而大批被就业压力吓到的和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选择了考研避世或者出国镀金。如此恶性循环,现今,研究生的就业压力也日渐增大,众多“海龟”待业成了“海带”。

推荐访问:扩招 困境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