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知识框架

  摘 要:20世纪中叶以来,在以GDP的增长为核心的发展中,人类陷入了发展的困境,没有对人的地位和价值给予足够的肯定与重视,由此发展被引向了“以物为本”的歧途。坚持以人为本,是人类走出发展困境的唯一正确选择。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也是解决中国当前问题的关键,以人为本不仅是一个世界观,更是一个方法论它要求我们不但要把人的价值、对人的关怀体现在发展的最终目标上,更要体现在发展的过程之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1.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西方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见物不见人,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许多学者都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人把发展研究的视角从物转向了人,开始关注人的需求的满足和人的发展。如1995年哥本哈根世界人口与发展会议上着重提出了“以人为中心”,认为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全体人民”,即“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认为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目标,社会的一切发展都是人的发展的条件或手段,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促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需要指出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是带有阶级性质的人。在西方发展理论中,以人为中心就是以资产阶级为中心。而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是对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思想的运用和发展。作为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是广大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这里所说的“本”,不是事物的本体,而是发展的中心和价值目标,是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中,马克思提出了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物、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等一系列科学论断,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①。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以人为本的论述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一个揭示了以人为本精神实质的重要命题,这一命题中所确认的人民的“主体地位”,首先是指历史主体,同时也是指价值主体、实践主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相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那么,在价值取向上,就应该维护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落脚点和价值判断的标准,一切为了人民;在实践—认识活动和一切实际工作中,就应该坚持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一切依靠人民。因此以人民为本,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价值主体、实践主体地位,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
  2.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第一,在历史观层面,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动力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阐明了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②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③。他还强调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④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时,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鲜明地肯定了。
  第二,在价值观层面,以人为本就是维护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观。在社会历史中活动的人们都有其自觉的预期的目的,因而人们的历史活动表现为价值追求和价值选择,不同的历史观决定了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中的根本问题,是为什么人的问题,即以什么人的利益作为价值追求的出发点、落脚点和价值判断的根本标准的问题,也就是以谁为价值主体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党的宗旨体现党的性质。工人阶级的阶级地位决定了它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而共产党除了代表工人阶级的整体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工人阶级与人民群众、共产党与工人阶级之间的这种关系,决定了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全部历史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史。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以人为本的理念中最重要的内容。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⑤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好人民公仆,诚心诚意为人民造福。
  第三,在实践观层面,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的实践主体地位,一切依靠人民,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人们的社会历史活动,归根到底,是通过社会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此,历史观中如何认识历史主体的问题,必然表现为实践观中如何认识实践主体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从最基本的社会实践即生产劳动开始,社会实践就不是由个人孤立地进行的,而是由人们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协力展开的。实践和认识都不是孤立的个人的行为,其主体表现为个人主体和社会群体的统一,而决定实践和认识的发展的,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而不是个人的力量。人民不是个人之外的空洞的概念,人民的力量离不开其中每一个人的力量,但它并非是个人力量的机械相加。汇入人民群众洪流中的个人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而脱离了人民群众的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因此,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既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又坚持一切依靠群众。工人阶级的解放要靠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自己的力量,生气勃勃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党历来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无论是革命、建设或改革,力量的根源都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有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拥护和支持,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才能巩固和加强。如果失去人民的支持,就会一事无成。因此,必须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把人民群众的力量动员和组织起来,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

推荐访问:历史唯物主义 创造性 群众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