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动人,以情驭教】 以情驭景

  摘 要: 语文课堂要提高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抓住语文的特点,用作者、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做到以情动人,以情驭教。可采用激情导入、深情朗读、倾情投入的方法增强语文课的感染力,进而打动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以情动人 以情驭教
  
  江淹在《别赋》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就职高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来看,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这些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古都的秋》是郁达夫以清静悲凉的笔调给北国之秋唱响的颂歌;《我的母亲》是老舍写给母亲朴实真挚的感恩之歌……语文是一个情的世界,是一个爱的世界,是一个真的世界。那么,在语文教学中,遵循“情”这条固有原则,就是天经地义的事了。然而,就目前职高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却恰恰忽略了“情”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也造成本来基础就差的职高生对语文提不起兴趣,直呼:“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因此,要想激发职高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必须先动之以情,做到以情动人,以情驭教,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进而使学生真正地爱上语文。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动情呢?
  
  一、激情导入
  
  首先,语文课堂上教学导语的设计要立足于以情动人,以情驭教,使学生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
  如在教学《祝福》时,我采用了这样的导语:大雪漫天,狂风吼吼,爆竹声声。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只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支下端开裂的长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鲁迅著名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惨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1924年3月25日发表在《东方杂志》上的小说――《祝福》。这样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已经唤起学生对祥林嫂的同情心,以及对鲁四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的憎恨,带着这种情感解读课文,学生就不难把握小说的反封建的主旨了。
  教师要感动学生必须先感动自己,这样设计导语时才能融进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
  通彼此的心,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唤起求知欲望,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
  
  二、深情朗读
  
  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我们读文章,也正是透过语言文字来体察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真正地深入到文章,当然离不开朗读。而朗读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字句的理解,更能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起到愉情悦性的作用。让学生自己从语言文字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也是动之以情的良策。
  如李密的《陈情表》,历来被认为是一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的千古奇文。“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可见,李密之《陈情表》在中华民族忠义孝亲上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引导学生根据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和生动形象地描述,诱发学生的再造想象,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临其境。反复诵读会让学生体会出命运对这祖孙二人的不公。
  
  三、倾情投入
  
  在语文课堂上,只有一个富有深情的导语设计和朗读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语言来调控课堂情感氛围,使学生随课文的情境变化或喜或怒,或哀或愤,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如果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教师的倾情投入既不是故弄玄虚,又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源于对课文的深刻理解与深切感受。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深钻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教师首先要能被课文的人情美、言辞美所感动。没有这种情感的积聚也就不可能倾情,情不动则辞难发。正如于漪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所说:“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情感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指导学生想象,既活跃气氛,又启发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让静止的教学信息在多媒体技术作用下“活”起来,有形有声有色,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发展与升华,等等。总之,教师应灵活采用不同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喜欢才会有兴趣,才会愿意学,乐意学。
  可以这样说,“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如置其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与作者一同爱其所爱,憎其所憎,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只有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深入解剖作品,进入角色,竭尽全力挖掘作者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造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才能使学生对潜在字、词、句、段、篇的领悟,尽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詹华明.情感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5.6.
  [2]李琳.语文教学如何以情动人.中学语文研究,2007.2.
  [3]常秀梅.语文教学要启情.高中语文,2008.11.
  [4]顾鹏贵.动情――语文老师准备好了吗.2008.10.http://www.省略/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9.

推荐访问:以情 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