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小区生态环境监测方法的几点思考: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

  摘 要:自然保护小区的环境监测是加入农田与人居生态系统和旅游因素的生态环境监测。自然保护小区生态环境监测项目包括非生命系统、生命系统和人文系统三部分。自然保护小区生态环境监测的方法,有地面监测技术和“3S”技术等,其生态环境监测方法对完善生态环境监测,建立综合监测网络具有重要意义,对开展其他生态系统生态监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示范意义。
  关键词:自然保护小区;生态环境监测;3S技术;婺源月亮湾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35(C)-0107-01
  一、生态环境监测的概念
  生态环境监测是通过各种物理、化学、生化、生态学原理等技术手段,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测试,为评价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生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依据。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一个分支,监测的对象是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包括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两部分。监测的目的是通过动态分析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保护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根据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环境监测可划分为城市生态环境监测、农村生态环境监测、森林生态环境监测、草原生态环境监测和荒漠环境监测几种类型。自然保护小区的生态环境监测是介于农村、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之间过渡型特点明显的生态监测。
  二、自然保护小区环境监测的特点
  自然保护小区是农村村宅附近风水林、绿化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有保存价值的古树名木、原始次生林等,以自然村为单位由当地政府批准建立的一种小型独立生态系统,尤其是风水林是由于风俗文化进行了长达数百年不间断的保护,其生态系统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是鸟类、小型动物、昆虫的天然分布区域。而且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可以被当代旅游者享用的自然生态或人文生态系统,是对现存生态环境的完善和提升,使旅游者能够亲近自然、观赏自然、体验自然、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直接交流、满足当代人类回归自然愿望的旅游区域,不同于城市、农村等人类占主导地位的生态系统,也不用于森林、草原、荒漠和湿地等自然占主导地位的生态系统。对自然保护小区的生态生态环境监测不同于一般的生态环境监测类型,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自然保护小区的环境监测是加入农田与人居生态系统和旅游因素的生态环境监测。在我国,自然保护小区一般位于各级别的保护区之外,但不同于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监测,它是基本的生态系统与人类居住环境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综合,是人与自然结合的纽带,其环境监测是自然生态监测的升级,监测项目除了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外,还有包括旅游者和保护小区附近的村落的人文系统。自然保护小区的环境监测不仅能完成基本的生态环境监测任务,而且为农村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二)自然保护小区的环境监测是包括人类和自然的综合性监测。自然保护小区一般是生态系统发育完好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生物监测和环境监测十分必要。自然保护小区因为有农业生产者和旅游者的活动,这些活动都将对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所以,对包括旅游者和当地社区的人文系统的监测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形成了自然保护小区环境监测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环境监测的特点。
  (三)自然保护小区的环境监测方法有多种多样。由于自然保护小区的特殊性,其环境监测方法多种多样。自然保护小区环境监测本质上属于微观生态环境监测,但又离不开宏观监测技术的支持。同时,既要注重地面监测在人文系统监测中的作用,又要利用“3S”等新技术监测方法的优势。“3S”技术和地面监测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全面审视生态质量是生态监测的一个总体趋势。为了达到生态环境监测的综合目的,必须充分利用各种监测方法,如利用自然保护小区外的气象台、环境监测站等多个平台搜集相关资料。
  (四)建立监测样地
  保护小区应建立以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和植物等保护对象为目标的长期定位监测样地,并进行长期定位监测,对于了解保护对象动态和当地生态环境发展趋势十分重要,获得的资料和成果是十分有意义的。
  当然,在自然保护小区内建立什么样观测样地和建立多少观测样地、观测项目多少都要实事求是地量力而行,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从少量的最有代表性的小区建立样地开始,观测项目也从少量、必须的项目开始,但是现在就开始做起来,做得越早越主动。在小区内建立观测样地并形成观测网络,一次性投入即能力建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长期坚持,为此,地方政府和社区的支持、以当地生态保护志愿者和学校为主的技术力量、长期监测的经费补助对于长期的开展监测更为重要。
  作者单位:南昌市环境监测站
  参考文献:
  [1]马明国,陈贤章.基于遥感与GIS的黄土丘陵区生态监测系统研究――以定西地区4县为例.中国沙漠,2003,23(3):280―284.
  [2]马天,等.生态环境监测及其我国的发展[J].四川环境,2003,22(2):20.
  [3]姜必亮.生态监测.福建环境,2003,20(1):4―6.

推荐访问:环境监测 自然保护 几点思考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