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照门”引发的德育之思】 德育与思政课

   摘 要:2008年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的“艳照门”事件,在给社会的各个层面带来强烈冲击的同时,也使网络德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反思网络德育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发展存在的种种不足,寻求应对挑战的种种对策,对于推动网络德育健康有序的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艳照门;网络德育;挑战;对策�
  
  一、艳照门: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始于2008年1月下旬的香港“艳照门”事件,已经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喧嚣了一月有余。从1月28日第一张不雅照在互联网上出炉,到2月26日,香港警方从陈冠希电脑中查证出由数万张照片组成的“女子艳照库”。“艳照门”像一个雪球越滚越大,卷入其中的明星越来越多,风暴也由香港席卷内地乃至日韩欧美。至今这场娱乐圈的地震仍余波未息,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任何理性的分析与反思都离不开事件本身。“艳照门”的影响究竟会有多深多远,现在还无法定论。但它给社会带来的多元冲击已成事实,且这种影响早已超出事件本身。正如新华网的一篇《从艳照门事件反思媒体传播价值取向何去何从》所指出的:“艳照门”事件对网络道德、艺人操守和法律底线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也对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挑战。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事件本身首先折射出的无疑是娱乐圈的道德缺失现象。娱乐明星作为青少年的偶像,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青少年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公众人物,他们更应该洁身自好,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然而“艳照门”事发,一夜之间,无数粉丝心目中的偶像轰然倒塌。部分明星生活状态混乱,道德沦丧的现状被揭露出来。而在其中受到伤害最深的无疑是追逐明星、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没有定型,心智尚未成熟,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辨别是非,单纯的模仿经过他们群体的刻意强化,有可能演变成有名有实的“淫秽风”,从而造成无法弥补的长期的影响。因此,如何净化网络环境,还孩子们一片健康成长的天空也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艳照门”事件在对明星们的私德进行拷问的同时,也给网络世界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当今的网络时代,互联网迅速发展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取之不尽的资源,也使人们面临着精神财富与精神垃圾的理性选择。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具有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信息共享的平等性等一系列特点,正是由于互联网的迅速传播,才使“艳照”呈疯狂扩散之势,也正是由于互联网信息共享的平等性,才使得大量的青少年受到污染。而在这一事件中,网络媒体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整个事件进行中,部分网络媒体不仅不切断艳照的传播,反而为争流量而推波助澜。如国内最大的搜索引擎网络百度,在此事件中就发挥了集中展示、再次传播的负面作用。而就在相关部门大张旗鼓对相关艳照展开网络清除行动数周之后,中国娱乐网依然将多幅艳照悬挂于网站首页。面对网络世界存在的种种弊端,营造健康有序的互联网视听环境,加强网络世界的建设管理,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势在必行。�
  如果说2008年1月下旬袭击了我国南方广大地区的暴雪是一场天灾的话,香港的艳照门事件则更像一场精神暴雪,对社会各个层次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伦理道德观念、法律意识、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冲击,而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德育无疑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
  
  二、网络德育面临新的挑战�
  
  (一)网络德育理念面临的挑战�
  主导性的德育理念是德育的本质要求,任何国家的德育无不具有明确的主导性,没有主导性的德育是不存在的。我国社会主义德育坚持主导性的实质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①�具体来说就是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的形式从属于德育的理念,网络德育作为德育领域的扩展也必须坚持主导性原则。但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人们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也使网络内容不受任何现实道德约束,大量精神垃圾充斥其中,没有是非、善恶、美丑的网络世界势必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产生冲击。而“艳照门”事件的爆发则强烈地考验着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评判标准,这一切都使得网络德育所倡导的主导性理念受到多元价值取向的强烈冲击。�
  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和新的发展阶段“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②�面对变化了的实际,新时期网络德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走主体性德育之路,尊重受教育者,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然而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德育不断受到冲击,在开放的网络世界中,受教育者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而教育者不仅失去了以往的信息优势,在某种程度上还陷入了信息劣势的境地。以“艳照门”事件为例,往往是受教育者首先获取信息,而教育者则由于诸种原因变成了后知后觉者。德育的发展最终要实现的是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要想实现这一理想的效果,教育者必须学会关注和了解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信息接收和反映上的滞后,使不少教育者在面对受教育者的困惑和质询时一筹莫展,德育的时效性受到严重质疑。�
  
  (二)网络德育内容与模式面临的挑战�
  德育是为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素质而进行的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③ �、网络德育作为德育的新形式也包括上述三个方面。同时网络德育作为现实德育的延伸,其内容是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网络德育的内容也应该随着现实生活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单就“艳照门”事件本身看,其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但从网络德育的视角,“艳照门”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网络德育在实践中应该学会变害为利,不断充实德育内容,实现受教育者健康全面的发展。�
  和谐有序的德育系统应该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融合并进,然而现实生活的德育发展却走入了知性德育的误区,过分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与习得,导致了个人道德品质出现知、情、意、行不平衡、不协调的局面。我们应该认识到网络世界毕竟不同于现实世界,网络的平等性使受教育者越来越排斥来自教育者的灌输。在网络世界中,个人更多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信息,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如何防止思想的混乱,成为受教育者首先面对的难题,这也就要求网络德育应该更多地关注德育实践,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网络德育由知性德育向实践德育的转向。�
  
  (三)网络德育载体面临的挑战�
  网络德育,顾名思义,是以网络为载体,利用网络进行的德育。网络德育有其自身的发展条件和发展形式,其发展是与整个互联网的发展密切相关的。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虚拟性、交互性在推动网络德育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出新的问题。�
  正如彼得•杜拉克在《新现实》一书中所述:“信息现在是跨国流动的,像金钱一样,它没有祖国。”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使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色情暴力信息屡禁不止。而“艳照”在互联网上的大行其道也让网络承受着沉重的社会责问,如何有效地过滤不良信息,成为网络发展面临的新课题。而网络的交互性使以往的人际交往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得世界的普遍联系成为可能。网络交往的交互性突破了社会“藩篱”的控制,,使交往成为人自由自觉的活动,个人实现了对其交往关系的自由占有。��④�然而人毕竟是社会的动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要靠现实的社会交往来维系。频繁的网络交往使人的现实交往被削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被淡漠,如何实现现实交往与网络交往的协调,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成为网络德育需要思考的问题。网络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其虚拟性,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现实的道德规范、法律准则的约束力不断受到挑战,虚拟与现实的冲突日益加剧,受教育者置身于虚拟世界中,往往沉醉于自我价值与理想的虚拟实现难以回归现实。这也成为网络德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加强网络德育的若干对策�
  
  “艳照门”风波在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准则的同时,也对网络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有效地推动网络德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高网络德育的成效,成为我们首先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网络德育理念�
  21世纪是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而信息网络的多元性,使各种信息,无论是正确的、中性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交织在一起。信息的多元性、个体的自主性极易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价值取向的淡化,因此德育必须坚持主导性理念,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价值取向的主导地位。同时德育的主导性又是与多样性相结合的,主导性是前提,是根本,规定着德育的性质和发展,而多样性则是主导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网络德育的发展中,既要坚持主导性前提下的多样性,又要坚持多样性指导下的主导性,实现主导性与多样性的有机融合。�
  网络德育的发展,既要坚持主导性原则,又要坚持主体性原则,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具体到德育,就是要肯定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网络社会生活中,受教育者必须进行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并且自主决定自己的道德生活,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⑤�因此在网络德育中,教育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德育理念,使受教育者真正成为与教育者地位平等的主体。同时教育者还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及时关注和发现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并予以激励和引导,从而增强受教育者的自我约束和价值判断能力。�
  
  (二)优化网络德育内容,转换网络德育模式�
  网络德育的发展是以德育内容的优化和更新为基础。随着网络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受教育者的进步,网络德育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新时期,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网络德育要努力开发新内容,大力加强和谐社会思想教育、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生命关怀教育等。教育者也要学会应对网络突发事件,开展专题教育。针对“艳照门”事件,积极开展网络交往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教育,实现德育内容的优化。�
  德育内容是网络德育开展的基础,而德育模式的选择则关系到网络德育的最终效果。毛泽东曾指出:“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⑥�在网络德育的自身发展中,教育者也要力争实现德育的实践转向,寓道德教育于道德实践中。德育首先是要解决受教育者的思想问题、实际问题的。而思想问题、世纪问题的解决无不依赖于实践。特别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受教育者面临着虚拟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激烈冲突。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德育实践发挥着重大作用。当然道德实践不只是解决现有的思想矛盾和已发生的问题的,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受教育者的网络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情感,达到网络德育的目的,因此实现德育模式的实践转向刻不容缓。�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
  网络德育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和发展的,网络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网络德育的良性运转。“艳照门”事件的发生,使互联网的建设与管理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追根溯源,网络文化的建设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2007年1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第38次集体学习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二是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三是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四是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五是要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切实维护国家文化信息安全”。��⑦��
  以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首先就是要在网络传播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突出宣传社会积极健康方面,努力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国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文化,陶冶受教育者的高尚网络品德,把互联网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其次要加强德育网络载体即校园网的建设。德育网络载体建设要关注受教育者、走进受教育者,准确把握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设置受教育者欢迎的栏目,采用多种教育形式,吸引受教育者参与其中,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
  注释:�
  ①郑永廷,张彦.德育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1.�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
  ③王玄武.比较德育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
  ④刘彬.网络道德:大学生德育的新课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6)63.�
  ⑤李化树,杜宇,林大永.论青少的年网络道德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 2007, (9).�
  ⑥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1.�
  ⑦胡锦涛.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EB/OL].(2007-01- 24)[2007- 06- 19].http://news.省略/politics/2007- 01/24/content_5648188.htm

推荐访问:德育 引发 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