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风琴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手风琴入门

  摘 要: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的手风琴教育的发展速度逐渐减缓。这是因为手风琴教育存在着多方面的缺陷,包括手风琴考级教育形成错误导向,手风琴普及教育偏离大众需求、手风琴自身实用性存在局限,等等。为了促进我国手风琴教育的蓬勃发展,我们必须加快手风琴教材内容的革新,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从基础教育入手,使手风琴普及教育贴近社会大众。
  关键词: 手风琴教育 制约因素 应对措施
  
  手风琴大约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传入中国,至今已经历了七八十年的发展历程。它因结构轻便易携、音色独特的优点,很快得到了中国人民的喜爱,成为一件家喻户晓、受人喜爱的乐器。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手风琴教育的发展速度趋于减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各种民乐、西洋乐器纷纷进入人们的视野,人民大众有了更多的选择,学习音乐的选择面拓宽,于是选择手风琴这门乐器的人慢慢减少了。为什么手风琴会在五六十年代红火发展,在七八十年代广泛普及,到九十年代反而疲软?这是值得广大手风琴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我从我国手风琴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其中制约手风琴教育发展的因素,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我国手风琴教育发展现存的制约因素
  手风琴之所以在大众视野中逐渐淡出,原因在于手风琴教育在多方面存在着不合时宜的缺陷。
  (一)手风琴普及教育偏离大众需求。
  手风琴普及教育难以推行的归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模糊了专业与普及教育的概念。手风琴专业教育是培养从事演艺和音乐教学工作的专业人才,而普及教育则是面向大众的音乐培训,旨在使学习者能演奏中等水平乐曲,掌握一般的演奏技巧,达到自娱自乐,丰富日常文化生活,提高个人审美品位的目的。普及教育的愿望是美好的,希望手风琴普及教育起点高,专业性强,在器乐培训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所制订的教育框架向专业水准靠拢,选择教学曲目难度偏深、演奏难度大,以致许多从事手风琴业余教学的老师在教高级别的乐曲时都有些困难情绪,那学生就可想而知了。事实上选择一些能突出手风琴风格的、大家熟悉的经典作品,或有良好的舞台演出效果的乐曲,学生爱学,老师好教,可经常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更能吸引学生,吸引观众,达到宣传普及手风琴的目的。手风琴演奏如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大众不欣赏,甚至听不懂,那就是教育理念的失误。在浩瀚的音乐海洋中选择合适乐曲并不困难,关键是转变传统观念。阳春白雪固然美丽,但毕竟曲高和寡。所以,我们在普及手风琴教育中一味追求高、难、深的艺术效果,会使普通人望而生畏,难以达到普及的初衷。[1]
  (二)手风琴自身实用性的局限。
  手风琴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气势雄壮、刚柔相济,可以奏出旋律、和声和各种节奏,又可左右手共同演奏复调音乐。在选材上和钢琴比起来,确实易于携带,而且不会受环境场地的限制。其独奏的韵味、合奏的气势、歌曲伴奏的灵活便捷是其他乐器所不能比拟的,尤其作为歌曲伴奏这点来说,不论是大大小小的合唱演出,还是工厂学校的文艺表演,手风琴都是大家的首选,是非常适合大众文化需求的良好艺术载体。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进入二十一世纪,出现了许多电子乐器(电子琴、电子钢琴)。和手风琴比起来,这些乐器音色、音质上更胜一筹,而且选用的材料十分轻便,使用起来十分便利。而手风琴和它们比起来就笨重了许多,虽然大小上还是分了一定的型号,但从使用率来说,一百二十贝司的仍然是大家的首选。对于初学的少年儿童来说,手风琴的重量大大超出他们的负荷,如果在开始的接触学习中不注意正确的演奏姿势,那就会造成一定的“副”作用,比如驼背等,将对儿童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2]
  二、促进我国手风琴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手风琴是一件演奏技巧复杂、高难的独奏乐器,还是一件实用性强、效果良好的伴奏乐器。为了促进我国手风琴教育的蓬勃发展,我们必须采用有效的对策。
  (一)加快手风琴教材内容的革新。
  重新调整原有的教材编写思维模式,在新教程的编写中加入对手风琴发展导向的诠释。手风琴教程编写的内容,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手风琴事业的发展,教程内容极具导向性,它会在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内,影响到一大批人的成长过程。手风琴教程的编写是普及教育的关键点,也是普及教育框架的支柱之一。手风琴教材编写的着眼点应放在普及、欣赏、易学、曲目选择面广、能力等几个方面的改善上,教程选曲本着体现手风琴风格的多样化、学习者的兴趣化,大众喜爱、适合演出、易于学习的指导思想,而不是专业人士偏好的演奏曲目。在教程中可增加视奏、歌曲伴奏、重奏、与其他乐器协奏等多项内容,使单一的演奏形式变成多功能的音乐再生力。在众多的音乐作品中组建手风琴曲目资料库,供教师与学生选择,也为爱好者创造更大的自由空间,赋予学习者选择教程以外的演奏曲目,甚至演奏自己创作曲目的权力,避免因曲目选择面窄而形成千人一曲的尴尬局面。还要让学习者全面解读手风琴的应用功能,培养鲜活的手风琴爱好者。
  (二)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手风琴教育的发展与教师是密不可分的,没有众多教师的直接参与,发展手风琴事业就是纸上谈兵。教师首先应该是引导者,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学生的演奏水平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为了培养出更高水平的学生,教师应首先努力充实自己,并提高教学质量。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高授课艺术
  一般来说教初学的学生时,教师往往是在方法上予以示范,而随着学生的水平逐渐提高,教师的示范自然也在逐渐加深。我所说的这种加深不是指音符多少,而是指对乐曲的处理。当然,教师不一定把乐曲全部示范,也不一定拉得非常熟练,学生们也不会这样苛求老师,但老师的示范必须在把握音乐上更准确,更具有活力和感染力。如果老师在上课时能把拉琴、比划(手势)唱和说同时结合起来的话,那么这种生动、活泼的教课,一定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演奏欲望。新疆的手风琴教师要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将古老民歌、乐曲进行编配、创新,自拉自唱,促进手风琴教学不断推陈出新,在发展探索中走出新疆民族音乐手风琴教学的新路。[3]
  2.提高综合修养
  手风琴教师队伍建设是发展手风琴事业的基石。教师首先要改变以往的受教育观念,完成由“终结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化。在学习专业知识外,多接触一些音乐以外的知识层面;给自己开一扇窗口,不断接纳、融会新的知识点,才能跟上时代和学科的变化;不断自我充电才能做到教学“心中有底”,要摒弃那种“一朝学成,终身受用”的陈旧观念,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完善自我发展。其次要提高教学水平。艺术教育很难用唯一的尺度来衡量,所以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是永无止境的。在教学中认真对待每一个细小环节,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潜心找出解决的方法,逐渐积累教学经验,用心、用脑,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最后,要提升个人人格魅力。在一对一式的课堂教学形式中,教师的人格魅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因这种授课形式特殊性的影响,对学生的身心发育和品格的形成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4]
  (三)手风琴普及教育要从基础教育入手,贴近社会大众。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大众对学习手风琴的热情有所降低,对于发展速度逐渐减缓的手风琴教育来说,如何进一步推动它的发展,我认为有一种很好的方式,就是从基础教育入手。在这一方面,北京市海淀区永泰小学将手风琴引入课堂,在手风琴教育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1997年开始,该校决定开展手风琴艺术教育实验。经过一年的实验以后,学校发现实验班的孩子在表现能力、交往能力、自主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非实验班的学生,手风琴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变化的良好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春去秋来,手风琴教育激发了孩子们的进取心和求知欲望,鼓舞了家长。5年来,学校手风琴乐团多次参加市、区级大型活动表演,2002年暑假,学校还派10名学生赴法国巴黎参加了第35届国际手风琴节,其中4人获金杯,6人获金牌和银牌。永泰小学将手风琴教学融入课堂是十分有意义的。学校通过对在校的小学生入手,并非一味追求高、难、深的艺术效果,而是从最简单的基础课程开始,激发学生对手风琴的爱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普及教育,吸引学生,吸引观众,达到宣传普及手风琴的目的,不至于让手风琴教育脱离大众。[5]
  此外,我们必须认识到,手风琴普及教育要根植于大众文化的土壤。手风琴的教育发展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手风琴在选材上可以进行调整和改良,有关专家应当选用一些轻便的材料,既不失手风琴音色的本质,又便于携带和演奏,让更多的人愿意接触它、喜爱它。在发展迅速的社会中,手风琴普及教育工作者应有敏锐的眼光,捕捉大众对时代音乐的需求,引导大众对音乐欣赏趋向提高鉴赏力、审美品位,从而演绎大众喜闻乐见、愿意接纳的表演形式,让更多的人关注手风琴,还要创作大众喜爱的音乐作品,让手风琴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大众的欣赏、喜爱是手风琴艺术生存的土壤,从而紧跟时代的发展,在与社会大众的融合中寻求手风琴事业的发展空间,才能让手风琴艺术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杨国立.关于手风琴普及教育框架之构思.http://www.省略/china/luntan/yangguoli.shtml,2008-12-13.
  [2]孟升荣.手风琴在音乐艺术领域中的地位.手风琴园地,2006,2.
  [3]欧阳青梅.浅谈音乐教育专业手风琴教学.明星时代杂志社编.研究与探索.新疆大学出版社,2004,6.
  [4]宋立权.手风琴教学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3:109.
  [5]张薇.手风琴快乐之源――访北京市海淀区永泰小学艺术特色传统校.乐器,2005,4.

推荐访问:手风琴 对策 制约因素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