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儒魂商才|儒魂商才

  摘 要: 我国财经院校尽管已大多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但定位模糊,缺乏应有特色。财经院校必须高扬人文旗帜,推进教学改革,矫正学生“趋利”的思想倾向,在义与利之间寻找平衡支点,借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锻造儒魂商才,才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理论体系,为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广泛的人才基础。
  关键词: 财经院校 大学语文教育 改革对策
  
  肩负着母语教育的大学语文教育,自上世纪末重新进入高校课堂以来,一直牵动着国人的心弦。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在高校开设语文课已成为历史必然。然而,在当前我国教育模式中,千校一面的大学语文教育现状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一些有识之士指出:“不同的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同,大学语文课的目标定位也应有差别。”[1]财经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现代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重任,在现代经济大潮中,如何摆脱僵化的教育模式,打造符合自己学科发展规律的语文教育,成为所有财经院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财经类高校加强大学语文教育的历史意义
  近二十年来,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弊端,最根本的在于急功近利、舍本求末,忽视对人的全面培养。这种影响体现在学生的精神状态上,即心灵越来越粗糙,越来越物质化、功利化、实用化,丧失了对美的感悟能力。“在一个消费主义、物质利益高于一切的时代,在一个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年代,在一个一切以实用为先导的年代,大学语文课程的薄弱阻塞了大学生汲取人文素养的渠道,人文精神没有了,心灵的根失去了,大学生人文精神严重缺失”。[2]
  财经院校作为一个培养现代经济管理人才的高校,它的应用性、功利性尤为明显。从财经院校的学科特点来看,其支柱学科经济学的思维方式通常是从“经济人”、“理性人”的前提出发,研究在一定限制条件下所作的选择,追求利益、财富和效应的最大化。这种思维定势不但被运用于经济学领域,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往往被泛用于诸如道德、情感、工作、生活等诸多领域,从而导致一种泛经济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泛化带来最严重的弊端就是只重眼前利,轻长远利益;只重功利需要,轻人性关怀,等等。
  近年来,由于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缺少基本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意识,中国的发展受到诸多负面影响。例如三鹿奶粉事件,矿难频仍,肇事逃逸,等等,这些从本质上就是因为对利益的极度追求而致使在现实中走向物高于人、物质高于精神的畸形现象。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加强人文学科的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时,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以人各种需要的满足为最终诉求,强调人是目的的原则;在人与物的比较中,突出人高于物、贵于物的特殊地位,强调精神重于物质,人的价值重于物的价值,生命价值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2]P156
  财经院校培养的是未来高级经济管理人才,这些人才必将在未来的经济建设中担当大任,如果他们缺乏应有的人文精神,对物质过度追逐而迷失人的主体地位,就必将会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当下拜金浪潮的涌动的社会环境中,财经类院校大力加强大学语文教学,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意识,无疑更加具有任重道远的历史意义。
  二、财经类高校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尽管财经院校的语文教学纷纷改制,大力推行大学语文教育,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1.财经语文的偏向。在财经类院校,大学语文尽管得到普遍开设,但其人文性已经大大让位于经济性。很多财经院校简单地将大学语文视为一门实用的语言课程,解决的是普通的读写问题,并没有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正是这种思想的存在,部分财经类院校以财经写作、经济文书写作等实用型课程代替大学语文,或者开设大学语文而强调其实用性。开设大学语文的院校也普遍存在课时不足,课时设置普遍压缩为32―36学时。这说明部分院校对大学语文的人文功能缺乏清醒认识。
  2.大学语文边缘化严重。由于学科的性质,我国大部分财经院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很多学生也倾向于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速成”效果。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似乎与现实相隔遥远的人文学科,在经济学科的挤压下迅速边缘化。学校教学资源多向经济管理类课程倾斜,在进行课程建设时也往往被排斥在外。据我统计,在全国40余所财经院校中,尚没有一家将大学语文申报为国家精品课程,这与同样作为语言课的大学英语和其他“显学”如经济学、金融学、工商管理等相比较,地位更不可同日而语。
  3.教师的学科认同感不强。在所有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中,师资队伍的薄弱一直是一个严重问题,而这在财经类院校体现得尤为明显。大学语文的师资队伍一般从汉语言文学专业中产生,而许多财经类院校由于缺乏相应文学的专业,因而难以吸引优秀的文学硕士、博士加盟,使得财经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只能从其他相隔较远或者学历较低的本科学生中的学科中抽调,从而影响了老师的学科认同感。即使是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财经院校,由于学科的边缘化,加之难出科研成果、职称评审困难等因素,许多教师也不愿潜心大学语文教学。
  4.缺乏合适教材。尽管现行大学语文教材五花八门,多达千种,但编辑体系单调,多是以文学史顺序、文体类别或以人文精神具体内涵选集作品。而且这些教材多出自综合性大学,缺乏并非针对财经类院校而独立编写。由于综合性大学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差异和师资力量的差异,注定这些教材并不完全适合财经院校。如南开大学为大学语文教学配备了2名博士后、7名博士,而且有8名为博导或硕导。[4]如此强大的阵容在财经院校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决定了在这类综合性大学编写出来的教材未必会考虑财经院校的实际存在的种种问题。
  三、财经类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途径与对策
  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南开大学陈洪教授指出,大学语文课程必须改革,才能赢得尊重。[5]对于财经院校的语文教学而言,全面推行语文教学改革更是大势所趋。我认为,语文教学改革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高举人文旗帜,修正培养目标。财经院校不仅要为时代培养商业精英,而且要培养道德精英。孔子说:“贫而无谄,未若富而好礼。”(《论语・学而》)即是要求人在富裕之后或者走向富裕的过程中要坚持基本的道德礼仪。财经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仅要能创造财富,更重要的具有经世济民的仁者胸怀。因此,财经院校修应该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高扬人文大旗,让学生在人与物、精神与物质的冲突与取舍中坚守道德底线。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探索中,贵州财经学院提出锻造“儒魂商才”的理念,可谓开拓出一条特色的创新之路。该院认为,财经院校的责任,即在于培养“具有‘儒魂’之‘商才’,也就是具有中国的人文精神、秉承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即爱国家,爱人民,具有忧患意识和社会(历史)责任感,勇于担当并注重行动,坚守诚信之德性的‘商才’”。[6]
  “儒魂商才”的目标建设,其实也正是现代财经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趋势。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所倡导的义利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遵循“义利之辩”、“见利思义”、“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在几千年前早已应用于商业经营实践当中。财经院校必须修正自己的培养目标,用儒家传统中优秀的人格自律来要求自己,增强学生的人文内涵,才能在现代经济大潮中,以德为立身之本,实现利与义的和谐统一。
  2.自编财经特色语文教材。对于财经类大学语文的编写,除了兼顾“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之外,还要在人文素质培养中凸显财经专业特色。这要求在教材篇目的选定中精选一部分与财经专业背景结合紧密的名家名篇。如茅盾名作《子夜》,可将当时的“买空卖空”的期货交易背景与当今证券市场、股票交易进行比较,让学生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带着专业学习的态度去学习文学作品。在讲解苏轼其人其文时,可以介绍宋朝当时的中央财政政策,使学生通过王安石变法时期新旧两党在经济政策上的矛盾冲突,来理解苏轼作品的时代意义。
  财经大学语文同时也应收入诸多儒商的人物传记,弘扬儒商文化。儒商文化是经过历代儒商的成功实践不断总结出来的,它本身就是一条企业经营管理之道。从春秋时代的范蠡到明代的沈万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一个成功商人身上所具备的仁者情怀。通过这些凸显财经特色的方法,将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紧密联系,将实用性和审美性统一起来,做到人文素质培养与专业能力提高“两不误”,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财经类大学语文的教材探索中,许多财经院校都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如贵州财经学院自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在语文的篇目选择上,正是考虑到了财经专业的特色,特在古文部分选择了司马迁的《货殖列传》,晁错的《论贵粟疏》,使学生在领略古典文学的同时也对古代商品经济的观念的认识有了深刻的认识。
  3.创建国家精品课程。凸显大学语文在人文素质教育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创建国家精品课程是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目前一些财经院校似乎已经意识到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将之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如西南财大、上海财大、东北财大等。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财经院校将之建设成为国家精品课程。目前将大学语文建设成为精品课程的仅仅有六所院校,即东南大学、南开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济南职业技术学院。除了济南职业技术学院外,其余均为综合性或示范性质大学。这种情况表明,创建财经院校大学语文国家精品课,至少目前还是空白。而这种情况的存在,是一种尴尬,但同时也是一种机会。探索财经院校大学语文国家精品课,不仅是财经院校的历史责任,而且是整个高校语文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4.师生互动,推动语文实践教学。我国大部分财经高校都建设了特色专业,并设立了模拟工商系统、模拟财务公司、模拟银行等专业实验室。作为人文学科,大学语文尽管不可能像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建立学科实验室,但是为大学语文创建实践园地还是必要的。南开大学的大学语文的教学的改革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打破以往教学与考核方式,积极引入网络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写作实践的园地。2006年,南开大学文学院推出“大学语文在线”网站,实现师生互动教学。老师摇身成了“斑竹”,师生上论坛“灌水”成了一种习惯。短短两个多月,学生发文3600余篇,原创的近2000篇。“文化闲谈”、“读书偶得”、“流行档案”等栏目人气十足,“原创天地”为学生自由发挥提供了空间,对教学有意见的可去“我学大语”畅所欲言,唱反调的也有自己的天地――“不敢苟同”。[5]
  令人欣喜的是,部分财经高校已经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如东北财经大学的校级大学语文精品课,专门为各年级开设课程实践园地。实践园地分设诗词、散文原创、读书报告等栏目。对人气最高选手予以排名,大大激发了学生读书、讨论、写作的热情。
  总之,财经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广,但定位模糊,缺乏应有特色,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财经院校必须高扬人文旗帜,矫正学生“趋利”的思想倾向,在义与利之间寻找平衡支点,借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国古代儒商为楷模,奉行仁爱、中和、宽容、礼仪等儒家核心文化,才能哺育出出类拔萃的商业人才,为我国现代化的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理论体系,为提升我国软实力服务做铺路石,从而为社会主义走向共同富裕奠定广泛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治平.试论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与出路[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6,(1).
  [2]方敏.和谐社会语境下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J].中国成人教育,2007,(4).
  [3]王喜平.当代哲学的主体论域[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4]张英等.大学语文修成正果?[N].南方周末,2007-5-24.
  [5]陈建强等.大学语文:只有改革才能赢得尊重[N].光明日报,2007-5-23.
  [6]周杰.立足贵州,锻铸真正的“儒魂商才”[J].当代贵州,2009,(6).

推荐访问:重铸儒魂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