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奥尼尔句子迷【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自然主义解读】

  摘 要: 美国戏剧大师尤金・奥尼尔被誉为美国的现代戏剧之父。他以强有力的艺术形式反映人的生存困境、人类的悲剧性处境,使作品具有无限的魅力、真挚和深沉的激情。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是人命运中不可抵抗的决定力量,人在这两种力量的驱使与推动下,毫无自由意志或自主行动,显得极其软弱,对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奥尼尔在其作品中试图说明生活背后潜藏着一种力量,这种无法抗拒的决定力量塑造着人的生活,决定着人的命运。奥尼尔这种对于人类生存困境的悲剧视野与文学自然主义的观点相一致。然而他的自然主义并非绝对的悲观,在生活中不可抵挡的决定力量面前,在悲观的现实面前,人呈现出一种个体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本文从《榆树下的欲望》这部作品中所包含的自然主义思想倾向,对人物形象特征进行详细分析解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他的悲剧思想。
  关键词: 尤金・奥尼尔 剧作《榆树下的欲望》 人物形象特征 自然主义 悲剧思想
  
  尤金・奥尼尔被誉为“美国现代戏剧之父”,是美国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美国人民的生存景观。在戏剧技巧上,他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接受表现主义,运用象征手法,利用面具和旁白来表现人物的双重人格和潜意识活动,利用手鼓来渲染气氛,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他的悲剧总是让人们在无望中看到希望,激励人们探索生命的终极意义,追求永恒的精神家园,因而有穿越时间和空间的不朽的普适价值。阅读奥尼尔的很多剧作. 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的主题, 即人的生存困境和人类的悲剧性处境。在茫茫宇宙中,在庞大的自然或社会背景之中,人显得何其渺小、脆弱,而又无可奈何,生活中似乎有一种无可抗拒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命运。这正是自然主义文学主题。本文分析了剧作《榆树下的欲望》中所包含的自然主义思想倾向,对人物形象特征进行详细的解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奥尼尔的悲剧思想。
  一、自然主义的基本特征
  自然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之所以叫“自然”主义,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的假定:自然中存在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构成自然的是物体、行动和受某种原因支配的力量及其可进行客观的科学考察的特性[1]。自然主义者眼中的人是自然属性多于社会属性;人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动物,受作用于环境并受内心欲望的驱使,而他本人对这一切既不理解又无法控制。自然主义文学十分注重环境描写,特别强调客观环境,也就是“自然”对作品中人物性格命运的决定作用,强调“迫近自然”,追求一个“真”字,主张“让真实的人物在真实的环境里活动,给读者一个人类生活的片断”[2]。因此,自然主义作品表现为所塑造人物平庸化、故事情节的平凡、琐碎化及语言的个性化和原生化。
  总而言之,自然主义极力推崇遗传与环境这两股巨大力量,而且将其推至主宰人的命运而又不能被人所左右的地位,这便是人类困境的根源,也是《榆》剧中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从奥尼尔的剧作中,读者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他对人性敏锐的洞察力及对人性各个层面的犀利解剖。奥尼尔跟古希腊人一样,把人看成是悲剧人物。“我们或是力图抓住自己的理想,或是在期待中白白度过了一生中的黄金时代以后,我们发现,……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都是悲剧性的人物”。[3]“悲剧并非我们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吗?不,我们本身就是悲剧,是已经写成的和尚未写的悲剧中最令人展惊的悲剧。”[4]作为美国现代戏剧史一位严肃的剧作家,奥尼尔通过一系列引人深思的作品,对沉湎于物质主义的美国社会及其前途提出质疑,揭示出了现代生活的病态性,在此基础上创作出其美国现代悲剧。《榆》剧正是这样一部展示人为物欲所驱使,人的物欲破坏人性美及人的精神价值的悲剧。在谈及这部剧作的悲剧内涵时,奥尼尔曾这样说:“我敏锐地感觉到某种潜在的势力(命运的、神的、我们生物界过去的――奥秘)和为了人本身而进行的光荣的,遭到灭亡的斗争的人自古以来的悲剧。”[5]很显然,在《榆》剧中,这种奥秘便是人们的贪欲和各种各样的欲望。
  二、真实中的人物形象特征
  奥尼尔主张写平凡的有血有肉的人,反对将人物故意美化或丑化以取得戏剧效果。因此在《榆》剧中几乎找不到一个英雄人物,也没有什么奸恶之徒。剧中人物是普通的男人、女人,各自心灵上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矛盾与冲突。
  1.父亲卡伯特。在性格刻画上,奥尼尔研究专家诺曼・柏林(Berlin,1982:74)在他的著作《尤金・奥尼尔》中如此评价剧中卡伯特的形象:他渴望拥有农场,他有了,他会不顾一切地占有它,而他最后也做到了。同时,他渴望温暖和伴侣,这一点体现在他只有和母牛待在一起才不感到孤单。这个隐藏着的欲望和需要使卡伯特成为了剧中最复杂最有趣的一个角色。作为一个农场主,他的视野只囿于他的庄稼、母牛和石墙。他处心积虑,为的不是拯救人类或城邦,而只是为了在贫瘠的土地上拥有自己的一块栖息之所,并靠这块土地生存。然而,就是在这个身份卑微的农民身上,读者不难发现他的性格痕迹:孤独,骄傲,固执。卡伯特是剧中最孤独的一个角色。他的孤独首先来自周围乡邻对他的厌恶和鄙视,卡伯特在他们眼里是个自以为是的“老讨厌鬼”。在有关乡邻们言行举止的舞台指令中,奥尼尔频频使用“忿恨的”“轻蔑的”“冷漠的”“敌视的”“使眼色”“嗤笑”“哄堂大笑”,使卡伯特置身于一个极其冷漠的社会氛围中。卡伯特的孤独又来自家人对他的不理解和憎恶:前两任妻子虽然任劳任怨,却没有给予他最需要的理解,第三任妻子艾碧是贪图他的农场而嫁给他,对他没有一丝爱意。三个儿子中,前两个怨恨父亲如驱使牲畜一样地奴役他们,最后选择了携款离开;小儿子伊本把母亲的死归咎于父亲的残酷,因此痛恨父亲并选择了和后母偷情以示报复。卡伯特如此众叛亲离的处境和他的骄傲和固执是分不开的。他骄傲:因为他相信上帝和他同在,甚至把自己等同于上帝。他鄙视那群只看眼前利益,一天到晚想着轻易发财的同时代的人们,包括他的两个儿子西蒙和彼得。他固执:在当时的加利福尼亚淘金热和往西部开垦肥沃土地的社会潮流中,他选择在石头堆里开垦庄稼。长年的田间苦役使他失去了两个妻子,失去了孩子的爱,他却仍然坚持着他的生活理念和追求。这种固执颇有点像普罗米修斯不愿与宙斯和解的固执,也是俄狄浦斯王明知追究真相的结果是自我毁灭但仍然不放弃调查的精神的再版。
  2.妻子艾碧。真实的女主人公艾碧,尽管她无拘无束、不顾一切,对农场有极强的占有欲,但她是一个饱经了生活风霜的女人,她自幼父母双亡,是个孤儿,只能干体力活来混饭吃,第一次嫁的丈夫是个酒鬼,病死了,连孩子的性命也没有保住,她是在完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嫁给了比她大四十多岁的卡伯特,她渴求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过一种轻松的、快乐的日子,所以,当她发现自己的理想受到父子二人挑战的时候,她理所当然地会“为自己的生活而战”,显然,当我们从人物自身的角度来理解人物的行为动机的时候,往往会觉得他们过激的行为是情有可原的。女主人公艾碧嫁给老农卡伯特不是为了感情,而是为了继承农场这笔财产,但是,当她遇到伊本的强烈挑战和明白了卡伯特要将农场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之后,她深知必须生下一个儿子才能争取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农场,于是,艾碧开始了她非理性的“乱伦”计划。然而,艾碧在拼命追求占有农场的过程中,突然发现了生命之中还有比农场更重要的东西,这使她原本占有农场的物质欲望在“情感游戏”的过程之中逐渐转变成为了一种情感的欲望。当她的心被真诚的爱情所燃烧的时候,她彻底改变了,她执迷的、疯狂的、失去理性的情欲使一切都失去了控制,她居然不惜舍弃农场,甚至舍弃自己的亲生骨肉来获得对伊本的真挚爱情,最终使一切走向毁灭。尤金・奥尼尔的悲剧作品与那些传统的唯美主义悲剧不同的是:传统悲剧的主人公是通过自我的毁灭来证实自己真情的,如《罗米欧与朱丽叶》中的自杀或《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徇情,而这部现代主义悲剧的主人公艾碧选择的是通过毁灭他人――“杀子”来证实自己的爱情,这就是尤金・奥尼尔的戏剧作品和古希腊悲剧同样的深刻之处。
  3.儿子伊本。《榆》剧对伊本自然属性的挖掘表现在对他的遗传因素的强调方面。尽管伊本强调:“我是我母亲的,每一滴血都是她的。”但他毕竟还是父母双方的结晶。他一方面秉承了母亲的那份软弱,另一方面继承了父亲的那份强烈物质占有欲和饱受压抑亟待发泄的情欲。在对待农场和土地的态度上,他跟父亲一模一样,正像彼得和艾碧所说的,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而在对待情欲方面,他的软弱和强烈的性欲使得他无法抵制艾碧的引诱,“他身上有股旺盛的却是被抑制的活力”,这跟他父亲如出一辙。老卡伯特已经年过七旬,而且自诩为虔诚的清教徒,主张不知疲倦地劳动与自我欲望的克制,但依然会去找妓女明妮求得生理上的满足,面对性感的艾碧时,调情地注视着她,眼睛流露出贪婪的神情,并且用一系列的肉感词语来形容她,如“嘴唇这样红润,你的乳房就像两只小鹿,肚脐像只圆酒杯”。
  三、结语
  从以上分析中, 我们可以看到奥尼尔的戏剧创作带有明显的自然主义倾向。剧中人物都是普通生活中的小人物, 他们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人物深陷于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所交织的网中,成为牺牲品,他们对于自己的命运毫无控制的能力。 虽然人物的命运注定是悲剧性的, 但“人并非失去生存的意义,奥尼尔剧中总能发现一种崇高的思想意境, 对人生命的肯定, 这是他悲剧思想的一个亮点,也是自然主义文学作品所拥有的特征之一”。[6]自然主义为我们提供了解释人类生存困境、悲剧性命运的一个角度, 提供了体会奥尼尔悲剧一个切入点,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他的悲剧思想。
  
  参考文献:
  [1]崔曦.《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J].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2):81-82.
  [2]左拉著.柳鸣九译.论小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499.
  [3]尤金・奥尼尔著.王宁主编.“论悲剧”,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创作.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122.
  [4]尤金・奥尼尔著.王宁主编.“论悲剧”,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创作.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125.
  [5]刘保瑞译.美国作家论文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4:246.
  [6]Pizer,Donald,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merican Literary Naturalism,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93.56.

推荐访问:榆树 自然主义 解读 奥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