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创造力【本科院校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与教育体制分析】

  摘 要: 高校是当代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当前本科院校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现行的教育思路、教育方法、教育管理及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要全面发挥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创造力,必须改革学校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大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心理品质,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创造力的措施。
  关键字: 本科院校大学生 创造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力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志。对于什么是创造力,学术界众说纷纭。德雷夫达尔认为,创造力是人产生任何一种形式的思维结果的能力,这些思维结果在本质上是新颖的,是产生它们的人事先不知道的。它有可能是想象力或者是一种不只限于概括的思想综合,创造力本身包括根据已知信息重新组合新系统的能力,还包括把已知的体系运用到新场合中建立新型关系的能力。[1]美国贝利教授则从创造力的特点归纳出:创造力是一种面向未来的、面向问题、发自内心深处、难以言传分析,可以通过新奇之美的杰作展现出来的一种复杂能力。[2]
  我国大学生正处在一生中创造力最佳的时期。尽管他们的创造力比以前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大学生的创造力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对影响我国大学生创造力的因素及其对策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本科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现状
  作为我国高级后备人才的当代大学生,其创造力与素质,将会影响到下世纪我国的综合竞争力。我曾就大学生的创造力与创造个性的发展状况在高校中作过调查,总体情况是有创造表现的人数不多,创造力培养水平较低。
  (一)思维敏捷,但思维方式单一。
  大学生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也较敏捷。然而由于知识面宽度不够,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出现“见树不见森林”的现象。机械地、片面地看待各科知识的结构,缺乏必要的合理整合,致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直线式的,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层次,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千篇一律,没有太多的新意和突破,最明显表现在发言、作业、试卷、论文中缺乏新意。
  (二)有创新的热情,但缺乏创新魄力。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共同作用下,创新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大学生通过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有了一定的创新热情。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兴趣的深度、广度、稳定性及效能上,都有相当的发展,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也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文化中“求稳趋同”的熏陶,从小就养成了“听话”的习惯,面对疑难问题,不敢独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盲目追从权威,这种缺乏自信、害怕失败、不敢冒险、从众的心理,使得部分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创造力。
  (三)有创新灵感,但缺少创新技能。
  经过多年的文化熏陶,大学生心智趋于成熟,能够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并用新思想寻找到新的学习方法。然而由于学生缺少创新的技能,虽然产生了灵感,但这些灵感是短暂的,缺少横向联系,无法使灵感成为现实。有部分学者做出的问卷调查,就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动手意识普遍较差,当在问及“是否喜欢幻想一些我想知道或想做的事”时,答案大多是肯定的。而当问及“是否喜欢利用旧报纸、旧日历及旧罐头盒等废物来做成各种好玩的东西?”等问题时,否定回答的占大多数。大学生在思想上有着许多自己的想法,但是付诸于实践的并不多。这对创造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3]我国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新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等方面较为薄弱。
  二、本科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现状的教育体制分析
  (一)现行的教育思路、教育方法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想去甚远。
  1.单一的培养思路遏制大学生个性的张扬。本科大学教育过于强调共性,强调掌握课本中的概念,这种教育思路让大部分学生习惯于只注意接受正、误分明的概念,而不喜欢接纳任何模棱两可的概念和事物,更舍不得花时间对其进行分析。
  2.单调的教育方法抑制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长期以来,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在现行教育中仍占主导地位,知识传授僵化,传授方法老套。虽然,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快速充实了我国科技人文等领域的人才,为日后的人才培养创造后继有人的喜人局面。但是,这种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塑造统一规格的人才,只能克隆出标准性、通用性,扼杀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
  (二)教学管理不利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多年以来,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较为死板单一,抑制着创造力的发挥,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
  1.在教育环境方面。创新活动的开展需要有必要的学术环境熏陶支持,有一个优良和宽松的创造环境,要想让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创造能力是不可能的。而当前大学教育中却存在严重阻碍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不良环境,不能为具有自身特长、标新立异的大学生组织学习小组和特长小组,也不能为大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提供场所、经费和环境。
  2.在教学条件方面。目前高校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缺乏开放性,学生的自学场所、实验场所、科研活动场所也受到限制,实验实习设备简单、陈旧,本科生很难自由进出,学生的智慧苦于无法发挥,被局限的客观条件无情地埋没了,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与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不相适应。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应该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育应该从文字、书本教育跨越到生活教育,从学校的课堂延伸到大自然和大社会中去。然而,我国大学现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是不相适应的,传授的专业课内容老套重复,与最新科学前沿知识脱钩。在课程体系结构方面,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重专业教育而轻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之间还缺乏应有的联系和必要的综合性,尤其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社会人文教育方面存在着分离现象,抑制了大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三、提高本科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措施
  (一)将以人为本纳入高校整体教育体系。
  高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塑造大学生独立完善的个性,这是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校创造教育的必然要求。为此,要强调共性与个性的协调统一,整齐划一,注重集体活动,讲究正规有序,这是必要的。这需要我们:
  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要调整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可以在加厚加宽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专题讲座和学术创造活动在课程教学体系中的比重。其次,通过组建“兴趣爱好小组”和“社会调研小组”等学习团体,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2.改革教师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意境,引导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洞察能力,抛弃过去一贯占领课堂的演绎方法,进行抽象概括、分析归纳,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及科研活动,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从多方面去验证和体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二)以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为重点,为创造力的发挥奠定基础。
  从大学生个体的内部因素看,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培养大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要激发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唤醒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执着的创新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要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等途径,让他们及时了解社会向人们提出的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要求,并使这种要求内化成他们创造新事物的需要和愿望。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增强创造的自信心,从一个想法、一个点子、一个实验入手,让每一个学生都尝试成功,在成功的喜悦中增强自信心,形成创造的内驱力。另一方面要营造一种“重在参与”的氛围,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使一个人的创造力得以发挥和发展,还要利用各种条件,抓住各种机会,持之以恒,磨炼意志,最终才能形成一种勇于创新的精神。
  2.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开发其创造力的根本途径。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构成因素中最为积极、活跃的部分,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常规局限,帮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分析、解决问题,不要人云亦云;(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创造都始于问题的发现。大学生求知欲旺盛,思维开阔,教师应保护他们的这种天性,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质疑的勇气。
  
  参考文献:
  [1][德]海纳特著.陈钢林译.创造力[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16-17.
  [2]刘仲林.美与创造[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4.
  [3]刘宣如,刘成彬.当前大学生创造力问题调查与对策思考[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03.
  
  本文为盐城工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XKR2010090

推荐访问:教育体制 创造力 本科 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