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 [从2010年徐州市中考化学阅卷引起的反思]

  摘 要: 为了增强今后化学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文章针对徐州市2010年中考化学阅卷中部分试题的学生答题情况,从问题方面进行了分析与反思。   关键词: 2010年徐州市中考化学试题 阅读 反思
  
  2010年的徐州市中考仍是毕业和升学考试“两考合一”的模式,化学试题充分体现新课改要求,试题注重基础性和启蒙性,把规范使用化学用语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考查重点。重视考查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简单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对实验能力、自学能力,以及从化学视角认识科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和环境等相关问题的考查,试题具有一定开放性,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我在中考化学阅卷的过程中发现,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具备本学科的基本素养,更谈不上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化学知识。为了增强今后化学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就所批阅的2010年徐州市中考化学试题第22、24两题学生答卷中的错误作分析。
  22.(6分)右图中的物质均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A是常见的无色液体,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甲是实验室常用的燃料。根据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有些反应条件、反应物、生成物已省略)。回答下列问题:
  (1)C的化学式是 ;
  (2)D→E的化学方程式是 ;
  (3)F→D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反应。
  该题属于推断题,着重考查学生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量与熟练程度,同时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集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概念于一体,综合性强,思维容量大,是中考乃至高考常见题型,是难点之一。中考化学推断题重点考查常见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性质、用途与相互转化规律。答题时除要求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和要求外,关键是要找到解题突破口,并以此顺藤摸瓜向外扩展,通过正推、逆推、假设代入、检验排除等一系列手段和技巧,才能完满地解答问题。
  现我就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如下。
  一、基础知识匮乏
  该题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内容涉及到O、CO、HO、HO、HCO、CaCO、可溶性碳酸盐等性质、用途与相互转化规律。但解题突破口简单明晰,F是CaCO,甲是酒精,据甲可燃性,结合F→D可推出D为CO,则B为O;由已知A是常见的液体,A可转化为B和C,则得A为HO或HO,那么C就是H或HO;再由D→E→F→D,推出E为可溶性碳酸盐或碳酸等。
  因本题涉及章节内容较多,考生必须快速搜索出相关知识进行解答。从批阅过程看,约有30%考生失分,其中约25%的考生因基础知识贫乏,或头脑中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导致陷入思维困境,近25%的考生不能完成D→E→F之间的转化,以至于只答出第(1)问C的化学式:H或HO,两种结果都写出来的仅有极少数学生。第(3)问F→D的反应也有两种答案:“CaCO+2HCl=CaCl+HO+CO或CaCOCaO+CO”,反应基本类型对应是:“复分解或分解反应”,约20%的考生根本不理解四种反应基本类型各自的反应实质,复分解和置换混淆不清,不知道中和反应与复分解的关系,甚至个别考生把“复分解”答成“复合”反应,也有的把复分解与分解反应混为一谈。该题答卷中的种种错误情况,反映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课改意识淡薄,传统的应试教育仍影响着一部分教师的思想,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紧赶教学进度,对掉队的一部分学生不管不问,使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导致心理意志薄弱,学习浮躁,懒于动手动脑,以致对一些最基础、最起码的化学知识都不能具备,更谈不上深层次知识的掌握。
  二、化学用语不规范
  化学用语是化学语言表达的一种符号系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是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核心内容之一。初中主要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意义。试卷中每一大项都涉及到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书写及应用。以第22题为例分析如下:(1)C的化学式:HO或H。而部分考生写成HO或HO和H。(2)D→E的化学方程式应为:CO+HO=HCO或CO+2NaOH=NaCO+HO等,但部分考生错写成:HO+CO=HCO,CO+NaOH=NaCO+HO,CO+Na(OH)=NaCO+HO,等等。(3)F→D的化学反应:CaCO+2HCl=CaCl+HO+CO,而部分学生把HO+CO写成HCO,把CaCl写成CaCl,还有不配平的、↑↓和条件使用不当的。CaCOCaO+CO↑中“高温”写成“点燃”、“↑”漏写,还有Cu和Ca不分,书写模糊混乱难以辨认的更不乏其人,如第24题中涉及到的HSO写成SO的。上述化学用语方面的种种错误,主要原因在于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没有注重这一知识分化点的教学,不注意强调化学用语的书写规范性,缺少这方面的强化训练。有部分学生学习浮躁,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少反思和归纳,导致能力不能提升。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教师平时对学生缺乏严谨、细致、科学的养成教育,教学时没有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发展,使部分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导致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具备。
  三、语言表达不严密,实验经历未达标
  24.(8分)做完“铁在氧气里燃烧”实验后,小冬同学有两个疑惑不解的问题,于是她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一同参与。
  [问题1]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有没有铁呢?
  [查阅资料1]
  (1)自然界中铁的氧化物主要是Fe3O4和Fe2O3两种(FeO极易被氧化为Fe2O3);
  (2)铁的氧化物均能溶于酸的溶液。
  [实验探究]将冷却后的黑色物质碾碎,装入试管,加入 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含有铁。
  [问题2]铁燃烧的产物为什么不是FeO呢?
  [查阅资料2](1)FeO和FeO的分解温度、铁的熔点见表:
  (2)FeO高温时分解成FeO。
  [理论探讨]
  根据实验现象,并结合表中数据,可推知铁在氧气里燃烧时产生的高温应在之间,在此温度范围内FeO已分解,所以铁在氧气里燃烧的产物是FeO。
  [拓展延伸]
  (1)实验中为了防止集气瓶炸裂,必须 ;
  (2)FeO高温时会分解成FeO和一种气体,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有些超市的食品密封包装盒的透明盖内放有黑色的FeO粉末,若粉末的颜色,就说明包装盒破损进气,这样售货员就能及时发现并处理。
  第24题是信息迁移型开放性实验探究题,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分析解决新情景中的问题,结合考查学生接受新信息及应用新信息解决问题能力。
  [实验探究]……加入 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含有铁。
  按已有知识:铁能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也能与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之后的盐溶液反应。据题中信息:铁的氧化物均能溶于酸溶液。所以检验铁要用铁单质特有的反应现象,此题主要失分在:加入 溶液,答成“浓硫酸、碳酸、酸性溶液、流酸”;现象答成“溶液变成浅绿色”,没有抓住关键实质性现象描述,“溶液变成浅绿色”并非铁溶于酸特有的现象,没有考虑到铁的氧化物能溶于酸且溶液也可能呈现浅绿色。所以此正确答案应为“稀硫酸或稀盐酸或硫酸铜”,现象应描述为:“冒气泡或出现红色固体”
  [拓展延伸](1)实验中为了防止集气瓶炸裂,必须
  ;答案为:“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集气瓶底部铺一层细沙。”但许多考生错答成:①“烧杯或试管内放水”(仪器指向错误);②“集气瓶中放小石块或放纸、棉花等”;③“集气瓶中放满水”(②③操作目的不明确);④“集气瓶中放石棉网”(不便于操作);(3)……黑色的FeO粉末,若粉末的颜色,就说明包装盒破损进气,……题中给一关键信息“FeO极易被氧化为FeO”,由此该题应答出“由黑色变成红棕色或红色”,部分考生错答成“褐色、紫褐色、综或粽色”。上述种种失分现象,明显是因为考生平时缺少观察和实验经历。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讲实验,让学生记实验,教师不重视实验,学生缺少实验经历和体验,不明白实验原理和实验注意事项,只是死记硬背,缺少感性认识,结果是东扯西拉。
  四、不善于提炼与捕捉信息、分析推理不到位
  第24题的[理论探讨]根据实验现象,并结合表中数据,可推知铁在氧气里燃烧时产生的高温应在 之间,在此温度范围内FeO已分解,所以铁在氧气里燃烧的产物是FeO。由题及表格所给信息和实际Fe在O中燃烧现象推导出:Fe在O中燃烧时高温应在“1535℃―1538℃”之间;(2)FeO高温时会分解成FeO和一种气体,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此题失分率较高,主要原因在:学生不能准确提炼出题中有效和关键的信息,学生利用图表进行数据分析判断、推理归纳能力较差,信息迁移能力明显不足,出现思维混乱。学过的基本理论(质量守恒定律)结合题中信息不会迁移到新情景中,推不出化学方程式,有的写出反应物、生成物,条件错写或漏写,没有配平,甚至反应物生成物左右写颠倒。说明在平时教学中教师缺少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迁移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有效培养和训练,缺少针对性、有效性练习,搞题海战术,致使学生答题时容易出现错位的思维定势。
  另外,错别字、字迹了草、试卷有划痕、涂涂改改,卷面不整洁、不清晰,审题不细,也是失分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求不严格,马马虎虎,习惯成自然。
  考试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把尺子,教师从学生答卷中的种种问题和错误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一番认真的反思,对今后搞好教改推动学生的再学习,无疑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徐州市201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徐州市 阅卷 中考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