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境遇中的强者形象]形容境遇悲惨的词

  摘 要: 赛珍珠笔下的“母亲”比较富有抗争精神,也较多的表现出中国妇女的力量。“母亲”在小说中是个没名没姓的妇女,但她是赛珍珠所塑造的最完美的女性形象。正如《愤怒的葡萄》中的乔德大妈一样,她们坚韧不拔,勇敢地与命运抗争,在她们身上透出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
  关键词: 《母亲》 坚韧不拔 抗争 《愤怒的葡萄》 母亲
  
  一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赛珍珠始终关注女性问题,包括女性自我实现的问题。她在早期几部重要作品如《大地》、《母亲》中着力塑造中国农妇形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女性深受封建专制和男权制的双重压迫,千百年来被摒弃于社会生活之外,成为家庭的奴仆,生活的依附者,忍受着巨大的鄙视和屈辱。在封建礼教观念中,男人是一家之长,女人虽为不可缺少的家庭成员,地位却注定是卑贱低下的。
  对中国妇女的性格和命运极为熟稔的赛珍珠完全知道她们的坚韧,她知道,中国妇女往往比她们的“主人”生命力更强。她们虽身处逆境,却能挺直腰杆,支持家庭。在赛珍珠推出的《母亲》中,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幅可以称作“女强人”的中国妇女画像。“母亲”一开始就被置于生存的困厄之下,不过生活虽然是同样的单调凄苦,但“母亲”没有像《大地》中阿兰那样的奴婢性格,不像阿兰那样逆来顺受,偶尔有表示也只是消极的反抗。“母亲”有着倔强、坚毅的个性而且精力充沛。作为农民的妻子,她整天与丈夫在田间劳作,晚上还要操持家务,照顾丈夫和年迈的瞎子婆婆,照料孩子,安顿牲口。瞎婆婆也是她的一个“孩子”,一个更难打发的孩子,丈夫也被“母亲”当孩子看待。“母亲”起早摸黑,忙里忙外,不过,照管家人并定期生养孩子使她有一种母性的满足感。可她的丈夫生性喜欢享乐,厌恶束缚他手脚的土地,一味向往外面精彩的世界。丈夫有一次为了买件价格十分昂贵的长衫,抢走“母亲”的陪嫁――三块银元,造成夫妻间的隔阂。终于,丈夫离家而去,“母亲”感到十分痛苦,但她顽强的个性并没有使她一蹶不振,她感到必须寻求对策。于是,她开始编造谎言,声称丈夫在城里找到了工作,为了打消左邻右舍的疑心,就请人写信,佯作高兴,好让人以为她不时收到丈夫的来信。“母亲”在众人面前强颜欢笑,独自吞下苦水,但坚强地生活着。
  丈夫的出走最让她难以忍受的是她做母亲的权利被剥夺,给她带来压抑感。只是在挫折面前,“母亲”表现出越来越大的承受力和坚韧劲。但是接着女儿死了,长媳又婚后5年未孕,“母亲”认为这是老天爷在惩罚她。虽然“母亲”认为悲伤对她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但她还是要声讨菩萨对她的不公。她控诉菩萨根本不知道公正为何物,因为他们对她的罪过斤斤计较,接二连三地惩处她。最后,“母亲”在得知小儿子因参加共产党而被抓处决后,简直感到悲痛欲绝。所幸长孙这时呱呱落地了,“母亲”欣喜若狂,她操劳了一辈子又抗争了一辈子,终于好人有好报,得到了补偿,她重新有了生活的精神支柱。
  二
  1939年,约翰・斯坦贝克发表了《愤怒的葡萄》,这是一部完全以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为背景的纪实小说巨作。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社会:许多农民在大企业的逼迫下背井离乡,历经长途跋涉,希望能找到他们的“希望之乡”――加利福尼亚,却历经千辛万苦,屡遭挫折。小说以乔德一家为代表,记叙了他们一家十二口从俄克拉荷马州向加利福尼亚州逃荒的艰难经历。
  在《愤怒的葡萄》中,斯坦贝克着力塑造了由一位消极听命于丈夫、依赖丈夫的家庭妇女转变为一位坚强、勇敢、令人敬畏的家长,但又不乏母性善良和慈爱的乔德大妈的形象。乔德大妈在斯坦贝克的笔下,既是慈爱与怜悯的化身,又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形象。但身上更有面对困难和压力之下坚强的力量和对生活永远充满信心的勇气。可以说是她一个人在困境之下来维持整个家庭的运转。乔德一家在西迁的过程中,这个家庭时时刻刻受到解体的威胁,乔德大妈深信只要维持家庭的整体性,任何难关都能度过。她以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支撑这一家人克服重重困难,来到希望之乡加利福尼亚。当他们发现这片富庶的土地同样充满凶残的压榨时,她仍不气馁,继续带领全家进行生存斗争。
  在踏上西行之路后,乔德大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力量和勇气,决心维持家庭这样一个整体,所以她常有惊人之举。他们穿越沙漠的时候,奶奶死了。乔德大妈整晚躺在死去的夫人身边,直到她肯定全家人完全穿过了沙漠为止。她的举动令吉姆由衷地感到佩服:“整整一夜,只有她独自守着死人……约翰,这女人的仁慈心肠太伟大了――她真使我吃惊。”尽管日子越来越艰难,但乔德大妈对别人丝毫不吝啬,不遗余力地帮助威尔逊夫妇。在家人心中,乔德大妈犹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为大家遮风避雨,抵挡外来侵袭。她在逆境中表现出的坚强意志鼓舞着生活在危机中的人民永不放弃。“她那双茶褐色的眼睛似乎是经历了一种悲剧,克服痛苦和磨难,一步一步到达了一种高度的冷静和超人的理解世界。她似乎知道自己是全家的堡垒,是一个攻不破的坚强阵地。”
  三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个“红色十年”,创作和思考的作家也倡导一种团结求存的思想。他们向阶级压迫和种族歧视宣战,以建立起一个平等的社会大家庭。从这个意义上讲,赛珍珠描写苦难的中国农民在土地上挣扎的故事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百姓来说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而在悲惨境遇中的母亲们坚韧不拔,勇敢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在任何一个民族之中都可以找到缩影。
  
  参考文献:
  [1]赛珍珠著.尚营林译.我的中国世界[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
  [2]赛珍珠著.夏镇译.自传随笔[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3]Pearl S.Buck,The Mother.New York:The John Day Company,1934.
  [4]斯坦贝克著.胡仲持译.愤怒的葡萄.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2.
  [5]虞建华.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推荐访问:境遇 强者 悲惨 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