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堡特和索绪尔的差别【对索绪尔与洪堡特部分汉语观的批判】

  摘要: 在西方普通语言学思想史上洪堡特与索绪尔具有奠基人的地位。他们都对汉语发表过自己独特而有深刻见地的看法。本文本着批判继承的态度对他们二人的汉语观进行研究,并对其对汉语存在的误解加以澄清。
  关键词: 索绪尔洪堡特汉语观批判
  
  一、引言
  
  索绪尔与洪堡特作为西方普通语言学思想史上具有奠基人地位的两位学者,虽然对语言理论具有不同的观点,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他们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样,他们也对汉语提出了自己独特而有深刻见地的看法。一方面,他们的汉语观对汉语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他们对汉语也存在着一些误解。本文力图对他们二人的汉语观进行描述,并结合其他学者对汉语的研究对他们二人对汉语存在的误解加以澄清。
  
  二、对索绪尔汉语观的批判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表达了他的汉语观。他把文字分为两种体系: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他认为汉字属于表意体系,也就是说,汉字是“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1](P50)汉字确实是以象形表意为造字的首要原则,汉字的这一原则适合汉语形态简单而含义丰富的特点,能够直接传达意义,独立构成书面语言,不依附于口语。汉字的方块表意形式能“增强单字本身的信息含量,便于人们从上下文的联系中获取语词的确定信息”。[2]而西方文字的拼音形式适合西方词形屈折变化的特点;西方文字通过记录口语来表达意义,是依附于口语形式的。但索绪尔说汉语的一个符号表示一个词,是不对的。[3](P120)如“奋斗”是一个词,但不是以一个符号表示的。此外,汉语中也存在着一些词与其赖以构成的声音有关,汉语中的拟声词就是以模仿自然声音构成的,如“汪汪”模仿狗叫声。
  索绪尔称汉语是“超等词汇的典型”,[1](P184)即汉语是孤立语的典型。其实,自古以来汉语就有许多合成词,特别是现代汉语,由于语音的简化,合成词大量增加,可以论证的符号也大为增加,已不能说是什么超等词汇的典型了。[1](P185)赵彦春指出:“索绪尔说汉语是词汇性的语言,理据程度最低,是不符合事实的,……从构词的角度看,汉语更具有理据性。”[3]
  
  三、对洪堡特汉语观的批判
  
  在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汉译本)一书中也包含许多对汉语欠妥甚至过于偏激的说法:“不具备任何语法形式的汉语”(P297);“梵语的结构优于汉语的结构”(P298);“汉语并没有把精神活动确立为真正的中心,使得诗歌、哲学、科学研究和雄辩术以精神活动为出发点同样成功地繁荣起来”(P299);“……汉语排斥所有的语法形式……缺乏语法标记……”(P314);“……作为语言、作为精神的工具逊色于梵语型语言及闪米特语言”(P315―316);“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民族会有意图地仅仅把名称赋予实体意义,而不让语法关系获得语音标记”(P320);“缺乏真正的内在一致性是所有偏离规律性结构的语言共同的特点。甚至在汉语里,内在的一致性也没有得到始终如一的贯彻。在少数场合,汉语不得不借助于语助词,以补词序原则的不足”(P321);“缺少某些细腻的语法标记虽然从局部看可能不会损于意义的传递,然而整个说来,却不利于准确地表达思想的微细色彩”(P359)。
  由此可以看出,洪堡特多少在本着“西方中心论”的观念评判中国人的语言,根据传统的形式和语法分析法则,立足本位以“榜样”的姿态给予我们以指教。这些评述充分显示了西方人自认拥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语言学理论,把“局部规律”上升至“普遍意义”的文化排异精神。其实汉语具有很多优于西方语言的地方:(1)汉字是表意的文字,其形象有利于形象思维特性,西方语言文字缺乏感性与形象,只是单一的语言中心。(2)由于汉字和汉语的特性,中国文化是以与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中国的思维方式因汉字形象化而具有感悟性强的特点;西方文字符号经过抽象,不利于感性把握,因此会形成理性中心的缺陷,这是文化层次的主要区别。(3)在文本和语境(context)中,汉字汉语的能指与所指结合,而西方语言的能指与所所指分离,这样西方会有能指中心现象,而汉文则能避免此类现象产生。[4]
  
  四、结语
  
  索绪尔与洪堡特对于汉语的研究开拓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研究汉语的方法和原则,对我们的汉语教学也具有诸多的现实意义。但我们必须认真地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望远镜”、“显微镜”,实事求是地在实践中探讨汉字汉语的特殊性,将其与西方语言文字进行比较,发现寓于一切文字语言中的共性,克服西方语言文字理论的片面性,从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字学语言学,这样与西方语言理论“接轨”,才会为人类文字语言理论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刘悦笛.从现代汉语反思文学理论的建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赵彦春.语言学的哲学批判[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4]http://blog.省略.tw/lichinli2005/article.PhP?Pbgid=4654&entryid=9586.

推荐访问:汉语 批判 索绪尔 洪堡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