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硕的果实 [开出娇美的花朵,收获丰硕的果实]

  语文阅读教学是陶冶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情商的重要途径。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如品香茗,饮佳酿,要让学生尝出其中的厚味。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除了课堂上要认真听讲外,还应该重视说、读、写,让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才会有显著的教学效果。怎样做到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发挥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听
  
  听是学生接受教学信息的重要方式,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上课前学生听老师范读或听名家朗诵的录音,这样做是为了营造一种气氛,创设一种情境。老师范读,让学生觉得亲切,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名家朗诵很注重抑扬顿挫和感情的把握,有时会配有背景音乐,通过范读、放录音创设出特有的氛围,把学生的情感融化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从而让学生产生积极阅读文本的浓厚兴趣并进行感悟的强烈愿望。如在学习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时,朗诵者充满激情的朗读使得学生群情激昂,不由自主地跟着读起来;讲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时,朗读者富有磁性的朗读加上班得瑞乐团缥缈、舒缓、荡涤尘埃的背景音乐,所有的学生都凝神静听,仿佛在接受庄严神圣的精神洗礼。二是学生听老师讲解。这个过程既是对文章赏析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教师这个媒介的指导下与文本深入交流的过程,它是组织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程要求转换教学观念,让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习惯。那么,学生通过听要有所收获,对老师的讲也就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精讲。把教材的文章作为范例,通过精讲教会学生赏析的方法和技巧,明确探究方向,指导学生探究,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能成为学生学习的“顾问”。这样的讲才有价值,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的不仅是“鱼”,更重要的是懂得“捕鱼”的方法。
  
  二、读
  
  阅读的方式很多,但就学习一篇文章而言,我觉得这里的“读”应有三个层级,一是初读,可以在课前预习时读,也可在听完朗诵后再读。初读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文章内容,读准字音,划出一些重点语句,对文章作整体感知,不必对学生做过多要求,但要求学生阅读的速度要快。二是赏读。在进行赏析时发掘到文章的美质,情之所至,鼓励学生声情并茂地美读,或组织学生齐读那些优美的和饱含感情的段落,让学生亲自感受文章的语言,独具匠心的构思,精妙的表现技巧,从而领略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描写月下的荷塘那一段,语言特别优美,进行赏读不但可以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活跃思维,还可以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并提升他们驾驭语言的能力。三是悟读。悟读是对课文内容做了深入的感知之后,再次在诵读中体悟作者煞费苦心的文字背后所要表达的情、志。如《荷塘月色》中写道:“快乐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呢?细细去体味,一定会读出味来,悟出作者的醉翁之意,与作者进行“心交”,由读作品到读人知人。
  
  三、说
  
  “说”就是让学生把所想所感表达出来。一是在听完朗诵或初读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受,这种感受只是一种浅层的感性认识,有了这种初步的认识,教师可设疑,制造悬念,让他们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去阅读文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如初读了夏衍的《包身工》后我让学生谈感受,他们基本上都感受到包身工命运的悲惨,以及对管理他们的带工、老板、老板娘的憎恶。我马上提问:“作者是如何表现包身工命运的悲惨的?”学生答:“通过他们的动作、生活环境、典型事例。”虽然回答正确,但并不是我想得到的答案,和我的设想有些偏颇,于是我很快进行引导:“报告文学可以像新闻那样以叙事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还可引用相关的背景资料,又可以像文学性那样详细叙事,运用多种描写和修辞塑造人物形象。请同学再读课文,看哪些段落是记叙,哪些段落是说明和议论,记叙部分是怎样描写包身工的生活的,说明和议论部分又有什么作用。”通过引导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对课文的深层阅读中去。二是赏析课文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思考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弄清以上问题后,我又提问,作者是如何描写包身工起身后的场景、吃早饭的场景、上工路上及干活的场景的?问题一出来,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课文各抒己见,相互补充,使问题的答案变得更加完善。三是对文章进行赏析之后,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可以和初次听读后的感知作比较,看看自己从中获得了哪些知识。这个环节的“说”可以是对所学知识的复述,也可以是自己的一点认识,不在于要求学生说得多么完美,只要他们敢于表达就行,这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检查,也是对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一次训练。
  
  四、写
  
  即进行创作训练,把通过学习获得的技巧、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趁热打铁,将别人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发现美,感悟美,记录美,创造美的过程,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如在学完《包身工》后我让学生把现实生活中曾经存在和新近社会上发生的真人真事或存在的问题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写出来。又如在学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后,我让学生写《故乡的春》、《校园的秋》、《公园一角》等。虽然这些题目看起来有些老套,但可以指导学生写出新意,用旧瓶装新酒。
  此外,学完课文后还可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方法欣赏其他类似作品,学以致用,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能力。
  将以上四个方面结合起来,我认为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是完整的,才能避免对文章的肢解和整体美的破坏,才会获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在此用拙笔写下一点心得与各位同行进行交流,如有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推荐访问:丰硕 果实 开出 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