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图表题解读ppt_高考政治图表题做题方法

  在高考政治试题中,经济常识部分每年都出现图表题。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主观题而言,其难度也大一些。这种题型往往有多个材料,多个图表,或是图文结合;问题也是连续几个,第一问基本相同,要求回答图表(或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或经济问题,而后边的几问都是围绕第一问展开,或是问材料之间的关系,或是问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或是要求回答解决问题的措施。所以做好图表题关键在于第一问,大部分学生失分也是因为第一问,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突出考查学生提取、整合材料有效信息能力。下面就针对这一点给大家介绍一种读图方法。
  读图时有个原则:数据全用上。就一完整的图表而言,一般包括部分即标题(表头)、表格和注解,提取信息也从这三个部分概括,我称之为“读图三步法”。
  第一步是读标题(表头)。标题表明材料反映中心问题,表格的内容就是从不同角度提供具体数据对材料做进一步的说明,它规定材料信息的中心,要概括的中心就是它。以下列图表为例:
  
  表一的标题告诉我们要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在就业人员中的比重”这两个方面概括出“第三产业在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其发展情况不一样”这个中心;表二的标题则告诉我们要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在就业人员中的比重”这两个方面概括出“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变化情况”。
  读出标题所给中心后,第二步就要解读表格所给的具体数据。数据都是对中心问题的进一步说明。表格所给数据类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同一时间不同主体的情况,这时我们重点要概括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如表一我们要概括出不同类型的国家第三产业发展的差距,即“越是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在就业人员中的比重就越大”。一类是同一主体在不同时间的情况,这时我们重点要概括出这一主体在这一期间所发生的变化。如表二我们要概括出在1978年―2001年中国第三产业发生变化,即“从1978年到2001年中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在就业人员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表格所给数据的基本类型就是这两种,复杂的图表是把这两种类型数据综合在一起,概括时分两方面把这层分别概括出即可。如表三:
  这个图表给我们的信息是:中美贸易额增长迅速(变化),中国对美国出口额增幅大于进口贸易额增幅(差距)。
  到这里图表的主要信息已经概括出来。有的图表题只给这些内容,如上述两个表格。有的表格还有注解,这样的图表还要有第三步读注解。注解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一)提供更加详细的数据,对表格做进一步说明。
  这种注解是为准确概括图表信息服务的,概括图表信息已包括其内容,如下表四。这个表格的注解解释了表格中标准差的含义,帮助我们准确把握表格信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社会消费品零总额的增长速度不断波动,使得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发生波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的波动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发生波动的主要原因。”(表四)
  注:在这里,标准差反映了1978―2005年间的增长速度相对于年均增长速度的波动幅度;标准差越大,表明1978―2005年间的增长速度围绕年均增长速度而上波动的幅度越大。
  (二)阐释图表中的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或影响。这类注解主要是为接下来的问题服务。
  以上的方法主要是帮大家准确概括图表的信息,针对高考中对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目标要求,它同时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和“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所以在组织答案时还要遵守两个原则:1.从数据到术语。这是我们在概括图表信息时要注意的。表格给我们提供的都是具体的数据资料,我们在组织答案时必须把这些数据转换成经济学术语,答案中除时间外一般不能再出现具体数字。2.从现象到本质。这一点强调的是答案的完整性。在组织答案时,只把图表的信息概括出来还不行,我们概括的只是现象,必须看到它要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必须把它和课本理论相结合。完整的答案应由两部分组成,即概括材料信息和课本理论。所以表一反映了什么,答案应该是“越是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在就业人员中的比重就越大”。表二反映了什么,答案应该是“1978年到2001年中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在就业人员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这说明我国第三产业正在迅速发展”。表三反映了什么,答案应该是“中美贸易额增长迅速,中国对美国出口额增幅大于进口贸易额增幅;中国对美贸易处于顺差状态,且顺差额不断增长”。这样才符合高考能力目标的要求,达到了考试的目的。

推荐访问:高考 图表 做题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