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语言学都学点什么内容【从认知心理语言学看两个听力理解问题】

  摘 要: 听力理解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本文从听力理解的心理处理过程、信息处理模式及其心理机制角度,对访谈得出的两个常见听力理解问题进行阐释,并从中得出一些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启示。
  关键词:听力理解问题 心理处理过程 心理机制 信息处理模式
  
  一、前言
  
  听力是一项重要的语言技能,也是衡量一个人综合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Harmer,1998)。Krashen(1981)也曾指出,在语言习得中,听力理解是头等重要的。研究者对听力理解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中,其中从认知心理学及策略角度探讨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的居多。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听力也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本文试从认知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解释学习者们在听力理解中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希望能够对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有所助益。
  
  二、问题的提出
  
  笔者近两年来一直不间断地对各种不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进行访谈,询问他们在听力理解中常遇见的问题,经过综合整理总结出最为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是:1、想前面的意思,错过了后面的内容。2、听不懂看得懂现象,也就是说材料中的词原本都认识,做阅读理解行,但放录音听就搞不清楚意思了。学者姜维焕(2006)在“从认知角度探讨听力问题”中提出了八大听力问题,经过问卷调查,其中以“⑤想前面内容时,错过后面的内容”与“⑦对所听内容不能形成心理表征”两个问题学生最常遇。这与本人的访谈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
  
  三、问题的理论解析
  
  1.听力理解的心理处理过程
  听力理解是听话人通过听觉器官和大脑的认知活动,积极地对声学信号进行分辨、筛选、组合、记忆、释义、储存、预测的一个复杂的意义建构过程(王瑞昀,2004)。Anderson(1996)把听力理解分为三个既相互联系又循环往复的三个阶段:感知处理(perception)、句法分析(parsing)和运用(utilization)。具体说来,就是包括语言的感知(perception of language)、内部词汇提取(lexical access)、句子及篇章的理解和记忆几个过程。
  听力材料属于连续性语音的听辨,它受到超音段因素(prosodic factors)及语义和句法因素(semantic and syntactic factors)的影响。超音段因素主要指重音音调和语速。在听句子时,人们倾向于围绕重音来组织听辨,预测下面的内容(Martin,1972)。语速和语调也是连续性言语听辨的关键因素,它会影响音段的声学特征,从而影响言语的感知听辨。而Warren & Warren(1970)的语音复原(phonemic restoration)和Marslen-Wilson & Welsh(1978)的跟读(shadowing)实验表明言语的听辨受上下文的影响(参见:Carroll,2000)。
  内部词汇提取受多种变量的影响,如词频、语音特征、词法结构、句法范畴、是否歧义等。而且学习者的二语心理词汇一般是及不上母语心理词汇水平的。董燕萍(2005)认为二语词汇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L2借助L1翻译对等词;第二,L2和概念层发生直接的联系,学习者逐渐认识到翻译对等词间的不同意义;L2词汇逐渐建立自己的句法和搭配知识体系。第三,L2词汇所建立的知识体系达到和L1一样的健全和稳固。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外语和概念层的联系还不稳固、不健全,都存在母语的干扰现象,这也会影响二语词汇的提取速度。第三阶段却是多数学习者达不到的。
  语言理解中两个关键因素是语义因素和句法分析。句法分析一般是无意识的自动化的过程。语义因素包括情景因素、上下文因素、超音段因素,它在与句法分析交互起作用的同时,最终影响句子的语义表征。(董燕萍,2005)我们所学的英语是世界各地和各种不同情况下使用的许多英语变体的集合(Davy Crystal)。.外语学习者对听力材料的语音、语调、语速不能适应,对材料中词汇及句子结构不够熟悉,尤其是像花园路径句或歧义句,如“Since Gary always jogs a mile seems like a very short distance to him”,这势必要多花时间处理所听信息。而且即使材料中的词原本都认识,假如能回视分析的话,就可以形成心理表征,掌握其意思,但是,听力语言信息的输入是“流水线式”的过程,具有限时性(朱放成,1999),转瞬即失,因而很难形成心理表征,停下来思考又错过了后面的内容。
  2.听力理解的心理机制
  Carroll(2000)指出人们处理语言的心理机制包括感觉储存器(sensory stores)、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及永久记忆(permanent memory)三个结构部分,再有一组控制过程(control processes),控制系统内的信息流通。其关系如下图:
  
  从图中可看出,永久记忆参与到了感觉登记与工作记忆中。保存在感觉储存器中的信息要经过从永久记忆中所提取的信息来进行辨认,如果被辨认的信息和当前的活动有关,那么就被暂存放在工作记忆中。所以永久记忆中信息量及其提取速度会影响听力理解中对信息处理的效率。
  工作记忆既要处理新输入的信息,又要维持一部分已知的信息,具有储存和处理信息的两种功能,但是工作记忆作为一种认知资源,其空间是有限的,储存功能与处理功能处于一种相互竞争资源空间的动态过程中。在做听力理解时,听者一面将所听到的声音暂时保存起来,同时又把工作记忆中的语音串切分成从句、短语、单词或其他语言单位,并在大脑中以心理表征的方式建构意义,储存到长时记忆中。(黄建玲,2004)。如果试图多多记住里面的信息,加工容量(processing capacity)就会减少,对所听内容就难形成心理表征,即每个词听来似乎都知道,意义处理速度跟不上。反之,假如要分析每句听到的话语,那记忆量就相应减少,而新信息又不断输入,降低认知处理能力,使得常常错过后面的内容。
  3.信息处理模式
  国内许多许多语言学者研究发现(黄子东1998,刘绍龙1996,吴一安2001),在接收听力信息时,听者始终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信息处理模式(转引自:黄建玲,2004),正确而高效的听力理解是两种模式相互作用的结果。Carroll认为言语处理分为四个层面:最底层为语音层,依次往上是词汇层、句法层、语篇层。“自下而上”处理模式是指从低层的语音逐级向词汇、语法、篇章信息进行处理的方式。其下层处理不受上层处理的影响。“自上而下”模式是利用已有的高层面的知识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
  单纯的利用自下而上模式,听者就必须留意每一个细节,一旦遇上生词难句还很难破译,从而影响语义理解。而要利用自上而下模式语义记忆需要有合适的图式,且图式必须被激活。图式能否激活主要取决于听力语篇与听者双方的图式信息是否具有典型性,任何一方缺少图式的本质特征,都会造成理解障碍。
  
  四、启示
  
  依据以上对问题的理论剖析,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外语学习者的听力理解水平:
  1.提高语言感知水平
  “语言感知是语言理解的第一步”(董燕萍,2005)。言语听辨的肌动模型认为人们的听辨是参照发音进行的,听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发音水平,所以做外语发音训练可以提高听辨力。
  研究表明意义和声音两者都对心理词汇提取起到一定的作用,Marslen-wilson(1987)提出的交股模型认为心理词汇的提取首先就是由声音起激活作用,而且词汇听辨是实际语言听说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在听力感觉上最困难的地方,因而词汇的听辨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
  平时还应该多做仿读和朗读练习,把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增强语感。
  2.加快二语词汇的提取速度
  内部词汇提取越快,对信息处理的速度就越快,并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资源分配到对句子及篇章的处理上去。要确保二语词汇的快速提取和正确运用,一则,应加强外语单词和概念层的联系,尽量避免以母语翻译对等词,受母语的干扰。其次,应尽量弄清楚每一个外语词的语义网络,努力建立一个具有母语心理词库特征的二语心理词库,克服石化现象。再则,反复记忆单词。Bolinger(1975)提出人的记忆系统是非常大的,一个词可以以不同的表征形式与其它词一起被反复贮存记忆,并作为整体被提取出来,更方便使用(Peter Skehan,1998)。
  3.增加工作记忆信息量
  言语理解中起关键作用的始终是容量有限的工作记忆。美国心理学家George A. Miller指出一个人的短时记忆容量约为7±2个信息组块(chunkings),因此可以以语义组块的形式,把零星的信息重组成更大单位来记忆,从而达到增加信息记忆量的目的。
  4.丰富知识构架
  听力理解是听者的已知知识和口头语篇信息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前者是能否理解语篇的关键(王瑞昀,2004)。听者头脑中的图式越完善,在理解过程中对信息预测、推理和证实就越准确越快,两种信息处理模式的相互运用就能结合得更好。
  
  五、结语
  
  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从认知心理的角度去看其中的问题,更容易把握其本质,做到从听者本身找根由,寻求最佳的解决办法,最终提高外语学习者的听力理解水平。
  
  参考文献:
  [1]Anderson, J. R.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5th Edition[M].New York: Freeman, 1996.
  [2]Carroll, D. W. Psychology of Language,3th Edition[M]. U.S.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47-127.
  [3]Skehan, P.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34-35.
  [4]董燕萍.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22-65,101.
  [5]黄建玲.听力理解中信息加工理论及其实践描述[J].外语电化教学,2004,98:31-35.
  [6]姜维焕.从认知角度探讨听力问题[J].外语电化教学,2006,111:60-64.
  [7]王瑞昀,梅德明.听力理解的认知与听力课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4,95:18-20.
  [8]朱放成.听力思维的时效性与听力理解[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17:24-55.

推荐访问:语言学 听力 认知 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