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实践探索

  摘 要:数学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让不同学生各取所长,共同进步;选择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是有效合作的重要保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转换角色以适应时代要求。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合作学习 实践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挑战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成功机会,促进了多边互动,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多元学习的教育环境下,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当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但由于对其内涵的理解不够、流于形式、合作时机不当、合作形式单一等问题还较为普遍存在,导致合作学习不能真正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为此,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笔者根据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实践作些探索。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为使小组合作成员之间能取长补短,增加成员的多样性,在合作小组的分法上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即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一般可把成绩优异、能力强的学生与那些成绩不够稳定、性格内向的学生编排于一组内。同时,也常对后者给予最大的关心和爱护,让全班学生主动接近他们,增加交往的频率,协调小组间和谐的关系。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总之,合作学习的分组技术不同于以往的能力分组或兴趣分组――这些都是同质分组。
  为了鼓励学生合作并真正参与,教师可根据小组的学习目标和成员年龄,合理分配角色,以促进合作和学习。教师在实践中无论运用哪些角色,必须保证他们对当前的学习起促进作用。在不同的活动中,角色可进行互换,但要做到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做,从而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既知己又知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
  
  二、选择恰当时机进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时,要根据不同的教育任务、教材特点、教学情境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设情境,使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选择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是有效合作的重要保证。
  1. 个人操作有困难时进行合作学习
  案例1:在七年级上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节课安排的活动中,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如橡皮泥和牙签或包装盒、硬纸片等)做一些立体图形,如圆柱、棱柱、圆锥、棱锥等。这些工作,若由个人完成,操作较为困难,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地选择实验工具来操作,共同完成这一实验。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有分工、有合作,人人参与,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以及与他人的讨论,寻求合理答案,使他们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体会到合作的乐趣。
  2. 遇到难题需要他人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
  案例2:在七年级下册6.30节“实践与探索”问题4:学校校办厂需制作一块广告牌,请来两名工人,已知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完成需6天,现由徒弟先做1天,再两人合作,完成后共得到报酬450元,如果按每人完成工作量计算报酬,那么该如何分配?
  教师给出这个题目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几分钟后,有些学生紧锁眉头,面露难色,此时教师趁势可提议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通过学生的激烈讨论,共同探讨,问题得以解决。教学中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 解题方法不唯一时进行合作学习
  案例3:在七年级上册“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这一节活动中的正方体表面展开图有哪几种情形这一问题的探索中,用不同的方法就可得到不同的展开图,可以让学生先思考研究,再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尽可能多地找出各个答案,既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可开拓学生的思维。
  4. 对一问题有争议时组织合作学习
  案例4:七年级下册“成功与失败”的实验中,设置如下一情景:
  播放电影《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之死》中的一片段。在片段中,吉尔登期特恩将金币在空中抛掷78次投了“正面”。这时下面观看的学生出现了小声的议论,教师将影片停止,采访一位学生:“你们刚才在议论什么?”
  学生:“我们觉得连续78次投正面有些不可能。”
  教师:“你们怎么知道不可能?真的不可能吗?”
  学生无话,此时教师趁势提出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做20次掷硬币的游戏,要求:
  (1)一人负责掷硬币(以举手的姿势抛硬币);
  (2)一人负责记录数据。
  学生通过动手、合作,发现了投币出现正反面的概率是一样的。
  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有争议时,需要与人共同实验探讨时,适时地提出合作学习,且学生在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中,实现二个不同范围的合作互动。一是在与同桌合作过程中,达到小范围的学生间的互动,初步建立随机观念;二是在累计全班的试验结果的过程中,实现互动的范围扩大,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品质。
  
  三、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方式
  
  在课改的浪潮中,转变了教学观念的教师已有意识地将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搬进课堂,但目前见到的合作学习方式以小组讨论式为多,方式较为单一。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课堂实践,采取不同的有效的合作方式,如协同合作法、拼图式教学、脚本化合作、游戏竞赛法、团体探究法、共同学习法、小组成就区分法等,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
  运用以上方式进行合作学习5~6周以后,应对学生重新进行分组,这样可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并使学生有机会同别的同学合作,从而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气和新意。
  
  四、应该注意的问题
  
  实践证明,合作学习的教育模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对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是有利的。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几个问题:
  1. 转换合作学习中的教师角色。
  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
  2. 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实质,避免合作流于形式。
  实施合作学习需要适宜的“土壤”、“温度”、和“水分”。合作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或主题是适宜的“土壤”,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适宜的“温度”,而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适量“水分”。在当前开展的合作学习中,存在以下一些倾向:(1)讲究形式主义,以为将课桌椅摆成一定的合作学习形式(如马蹄形、丁字形、波浪形等)就是合作学习。(2)不管什么科目、什么内容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讲究场面热闹。(3)在合作学习形式上研究甚多,而对合作学习的有效价值和途径研究较少。
  3. 学生间的合作缺乏主动性。
  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教师如果没有精心地计划和监控,小组互动甚至会阻碍学习,影响同学间的关系。例如,小组中地位较低的学生提出的观点可能被忽视甚至遭到嘲笑,而地位高的学生的观点则被采纳,小组中可能出现遵从现象或个别学生主导整个小组的现象,这些都可能导致小组采纳错误的或不完整的观点,并形成肤浅的认识。因此,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注意关心小组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加强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
  4. 合作学习的评价有待进一步完善。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对合作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合作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合作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而在合作学习评价时,要实施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内容的多维化。
  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朱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3]唐晓杰等.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5.

推荐访问:数学课 合作学习 堂中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