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探究学习的运用:

  摘 要:语文探究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发展自己具有鲜活独特的个性。   关键词:中语 语文 探究学习
  
  前言
  
  探究学习是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著名科学家施瓦布首先倡导并提出,将此运用于语文教学领域,通过学生的阅读感知、自主学习等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1 中学语文探究学习的特点
  
  1.1 探究学习能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文章内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带着责任感去探索和解决问题。探究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以自然的学习主人公的心态投入到文学的熏陶中,用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去关心周围的世界生活。
  1.2 探究学习能让学生亲身感受文之美,获得语文学习的知识技能。“生活即语文”,这就要求学生融入生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学活语文知识,感受其中的人格魅力、悲壮雄伟的美,也为自身心灵进行一场洗礼。
  1.3 探究学习具有开放性,为学生的语文知识拓展延伸打下基础。探究学习的过程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语文学习中存在问题的理解,而且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澄清他们的价值观。
  
  2 语文探究学习的应用注意问题
  
  2.1 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
  在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们的行为,防止一部分优秀的探究者控制和把持局面,要让每个学生都对探究活动有所贡献,让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对于某些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和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还要考虑利用其他时机(如课外兴趣活动中)给予他们一些适合其水平和需要的探究任务。
  2.2 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必需的条件支持与帮助。
  探究教学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需要小班化教学,需要充足的材料等。若班级的学生较多,没有充足的必需材料,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是比较困难的;即使激起了探究活动,也难于展开和深入。
  从时间方面说,需要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去野外考察,或者去思考总结个人经验,去进行相互交流;还需要给学生们留出时间让他们以不同的组合方式――或个人,或结对,或小组,或全班――去做诸如阅读、实践、思考、记述和讨论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因此对课程中的知识总量必须加以控制,以便为科学探究活动留出足够的时间。
  语文教学时,学生往往会因一些背景知识,古代历史、风格、习惯等方面的知识有限而陷入一定的僵局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应提供一些必备的资料以帮助他们走出困难,也为他们的探究出力服务。
  2.3 应重视分析探究中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感知与理解。
  探究活动中,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对问题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这些都是学生亲身探究实践所获得的,应该予以重视。如在语文学习中,由于每个人的经验、阅历、知识积累不同,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会有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往往更深刻,具有更高的水平,因此在探讨中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扮演特殊的角色。但另一方面,青少年的思维和认知常常更加敏锐、更出于自然而接近真实,且在不受众多背景性信息干扰的情况下往往具有独特的体验,因此,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2.4 注重发挥教师自身的指导作用。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增进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不断提高和完善。中学生逐渐从自发的行为到有的放矢的探究,从漫无目的的发问到选择性地提出问题,从单纯地依赖感官到使用多种工具,从毫无原则的观察到更为合理、井然有序的研究。无论哪个阶段或水平的探究都能伴随有疑惑、阻力、障碍、专注、紧张、艰辛、兴奋、喜悦或激动。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探究,即探究的进度能否由教师预先确定或预计?是否应该先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主地开展非指导性的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探究哪些方面?如何指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哪些指导是必要的,怎样指导才算充分?何时需要提供背景资料或有关信息,何时传授相应的准备性知识,何时推荐学生阅读教科书,或向图书馆、互联网、成人求助?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的问题。
  2.5 应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合作交流的引导。
  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他们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这种客观、开放精神的形成并非易事,要靠长期的教育才能得到。
  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的共同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1)探究者在相互倾听中,明白了对一个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不同解释,这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的思维倾向;
  (2)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和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
  (3)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
  (4)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
  (5)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完成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
  2.6 探究学习应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学科,而一切都源于生活,对生活的感悟与穿透是学生学习的首要目标追求,教者应根据学生的生活阅历和交际知识而确定一定的探究学习问题,这样既能源于生活,又能让学生获得对生活独特鲜明的感悟能力。
  
  结语
  
  探究学习的应用较为复杂,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把握。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年龄特征、生活阅历等加以科学合理的引导,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迁移,提升学生直觉思维水平,切实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靳玉乐.探究学习.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推荐访问:探究 中学语文教学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