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西方有关犯罪原因的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简述

  摘 要: 西方国家有着悠久的翻译传统。从古罗马帝国时期的翻译理论家西塞罗把翻译区分为“作为解释员”和“作为演说家”的翻译之后,西方翻译理论便围绕着直译与意译,逐词译与自由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与不准确的问题,绵延不绝。本文从各个时期的主要翻译理论家的著作入手,简述其主要理论观点。
  关键词: 西方翻译理论 翻译论论家 翻译学派
  
  西方国家有着悠久的翻译传统。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古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他首次把翻译区分为“作为解释员”(ut interpres)和“作为演说家”(ut orator)的翻译。他实际上提出了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即“直译”和“意译”。自此之后,西方翻译理论便围绕着直译与意译,逐词译与自由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与不准确的问题,绵延不绝。另外,还有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和哲罗姆的“文学用意译和《圣经》用直译”之说;有奥古斯丁的《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和他的有关语言符号理论。在文艺复兴时期,有伊拉斯莫的不屈从神学权威、《圣经》翻译靠译者的语言知识和路德的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的人文主义观点;有多雷的译者“必须理解原作内容、通晓两种语言、避免逐词对译、采用通俗形式、讲究译作风格”的“翻译五原则”。
  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西方各国的翻译在十七至十九世纪继续向前发展。法国的巴特在《论文学的原则》(Principes de littérature)一书中提出了12项规则,以及他的“作者是主人”(译者是仆人)和译文必须“不增不减不改”的准确翻译理论;德国的施莱尔马赫在其题为《论翻译的方法》(üeber die verschiedenen Methoden des üebersenzens)的论文中,把翻译分为口译与笔译、文学翻译与机械性翻译。洪堡提出了语言决定思想和文化,以及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理论。他提出的两元论的语言观对后来的语言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英国的翻译批评家德莱顿认为翻译是艺术,他提出的翻译分为“词译”、“释译”、“拟译”的三分法是对“直译”和“意译”的重要发展。泰特勒在《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了优秀译作标准和“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作应和原作的风格和手法属于同一性质、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等翻译三原则。纽曼和阿诺德对翻译评判标准之争:前者认为“评判标准在于一般读者而非学者”,而后者认为“译作的优良要看专家的反应”。在俄国,自普希金到皮沙列夫等一些进步文学家们,对翻译问题都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翻译理论第一次明显地带上了革命思想的色彩。
  进入二十世纪后,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西方各国的翻译事业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无论是意大利的克罗齐,德国的本雅明,法国的瓦莱里、马鲁佐,还是美国的托尔曼,英国的波斯盖特、菲力摩尔、贝茨,都是从文学翻译,特别是古典文学翻译的角度,对翻译理论所进行的探讨。他们大都停留在传统的翻译研究方法上,只关心译作的文学性和译文的选词造句等方面的问题,在理论上并无突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西方的翻译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中欧的布拉格学派主要有雅各布森、列维、穆南、维纳、马尔布朗等人。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有“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诸如认识、表达和工具等各种功能”和“翻译必须重视语言在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体裁方面的比较”。其中雅各布森在其著作《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中,将翻译从宏观角度分为三类: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列维提出“翻译应当使读者产生错觉”、“翻译是一个抉择过程”等。现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先是以弗斯为首的伦敦社会语境派思想,后来先后出现了较具传统翻译特色派的萨瓦里,现代语言学派的卡特福德和其他泛语言学派的哈蒂姆、贝尔、贝克和纽马克,解释学派的斯坦纳,翻译研究和文化学派的巴斯内特等人。约翰・卡特福德运用描写语言学家韩礼德的“阶级与范畴语法”来描写翻译。巴斯内特和美国的勒弗维尔指出“翻译受制于社会文化因素”。哈蒂姆最早把话语分析结合到了翻译研究领域。当代美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在整体研究方法上继承了欧洲翻译理论的传统,但在研究成果上有后来者居上之势,且早期的研究受美国结构语言学派的影响较大。尤金・奈达的翻译思想可以分为翻译科学说、翻译交际说、动态对等说、翻译功能说四部模式说(即分析、转语、重组、检验)。道格拉斯・鲁宾逊用修辞格来解释翻译类型,根茨勒对翻译本质提出了一种后结构主义的解释模式。德国“莱比锡派”的理论家纽波特认为“翻译须以文本为中心”,“萨尔派”的威尔斯则认为翻译是科学,翻译应以语篇为基本单位。弗米尔、赖斯、诺德提出“翻译需为目的服务”的主张。法国的穆南开启了当代法国翻译理论的现代语言学观。而释意学派(巴黎学派)在七八十年代的异军突起使之成为后现代最瞩目的、最具有法国特色的翻译派别。释意派从实践出发,注重忠实,认为理解过程就是释意过程。荷兰的霍姆斯以图谱的形式,对“翻译研究”的学科任务和研究范围进行了一目了然的描绘和规划,从而强化了翻译研究作为学科的系统意识。图里对于翻译理论的贡献,集中在他所试图构建的描写翻译研究理论上。
  总之,回顾两千多年的西方翻译理论史,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取得了最为瞩目的成就,不仅翻译理论作品数不胜数,而且主要是因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两大“质”的飞跃。一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由奈达等人把现代语言学的“科学”概念引入翻译研究带来的飞跃;一是七八十年代由霍姆斯等翻译研究学派把“独立学科”概念引入译学领域而带来的飞跃。两次飞跃都在观念和方法上给翻译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更新,使西方翻译理论从一个高峰走向另一个高峰。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对目前翻译研究取得共识:译学的研究方向不是语言转换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文化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北京:商务印刷馆,2004.
  [3]马会娟,苗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北京:外国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推荐访问:简述 翻译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