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心理健康论文3000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原因分析

  摘 要: 青年教师已是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状况对“科教兴国”具有重大意义。现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主要是由社会、职业和个人三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 心理健康 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育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对教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正在剧增的高校年轻教师群体。2008年柳友荣调查了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其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因此,必须足够重视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分析了造成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一)急剧的社会变迁引发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一些高校年轻教师很难直接体验到自身工作的价值,导致内心的不平衡。由于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急剧变迁,以及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一些关于高校教师的负面新闻和信息泛滥,致使高校教师的形象和社会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这种变化给高校年轻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冲击。另外,网络社会的发展给年轻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诸多信息可从网络中获得,学生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知识的加速更新换代使青年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背负沉重的压力。
  (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多元化增加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承受力。价值观和选择的多元化已是今天有目共睹的事实。这是一个个性化、个体意识彰显的时代,也是暗流涌动、浮夸浮躁,容易迷失自我的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年轻气盛,感情丰富,易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但缺乏判断能力,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也不强。个人内部观念与社会的价值冲突在所难免。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特征与他们心智成熟度和从小接受的正统教育,以及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容易产生冲突,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
  (三)内心期望与生活实际的反差。高校青年教师大多刚刚步入社会,对生活和社会的理解,对自身的发展规划多少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是,任何时候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当自身所处的环境不能为自己的人生规划提供有利条件时,高校青年教师会产生严重的受挫感。有些高校青年教师存在攀比心理,尤其是现代社会常常以收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当自己的收入和待遇与同行有较大差距时,不少高校青年教师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造成心理负担和压力。
  二、职业因素
  (一)教师的工作要求教师在道德品行,才学修养、言谈举止方面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对于这样的社会期待,高校年轻教师显然是难以满足的,所以他们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教师较高的职业声望带来社会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角色有较高的期待。当社会的期待与自我人生规划和价值取向发生冲突时,高校年轻教师往往难以正确区分理想职业角色与实际职业角色的不同,出现了角色紊乱问题,陷入迷茫与压力中。年轻教师是高校教学的主力军,面临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但大多初上讲台缺乏经验,这是一对矛盾。为了适应高校的教学要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年轻教师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高校对教师还有科研任务要求,并将其与奖金津贴挂钩。年轻教师所承受的压力不言而喻。
  (二)高校青年教师大多阅历浅薄,无太多的人生经历。首先,教师的使命是传道授业解惑。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绝非易事。这对高校青年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在由学生向教师转变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各种矛盾和冲突,出现各种不适和不协调,故而产生烦躁不安的情绪在所难免。其次,能力难以在短期内提高也会给高校青年教师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再次,日益功利化的社会判断标准与自身有时捉襟见肘的处境,也会使他们怀疑自身和所从事职业的价值。最后,有些高校青年教师由于自身因素,可能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但在沟通和表达能力方面不足,致使自身的努力得不到学校、同事和学生的认可,进而产生厌倦心理。是由这一切都可能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三)由于中国高校连年扩招,各高校引进了大批青年教师,尤其是在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年教师的数量在不少高校教师中的比重已超过一半。他们大多刚从学校毕业,经过“走形式”般的岗前培训就走上了讲台,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和社会阅历积淀,更缺乏从事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所必需的技能和经验。但他们处于教学的第一线,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有科研指标。一些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师更是面临困境,举步维艰。这些高校大多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受当地经济条件制约,这些高校的科研经费本身就十分有限,青年教师有时职称低,更难以获得资助。一方面从事繁重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得不到科研经费,待遇又一般,这是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的真实境遇。所以,他们常常感到焦虑、苦闷和压力,内心失衡,有严重的心理负担。
  三、个人因素
  (一)缺乏生活的历练。年轻教师大多是从一个校门走进另一个校门,生活阅历相对单一,加之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缺乏承受挫折和经受生活磨炼的心理素质。一旦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很容易形成心理障碍。有的高校青年教师一走上工作岗位,就希望有一番作为,取得一定工作业绩,有着强烈实现自我价值和自尊的欲望。他们对自我的能力水平缺乏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最终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实现原先设定的目标。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严重冲击,导致心理上的巨大失落,如果没有及时得到疏导的话,就很容易造成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二)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由于我国传统教育只注重技能的教育,忽视了人格教育和情感教育,导致年轻教师即使知道自身存在心理障碍和问题,也不知如何调整心态,日积月累,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恶化。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外界的刺激要经过个体的主观评价才能对其身心产生作用,人的主观因素,尤其是个性品质则成为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4]有的高校青年教师在面对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时,很难进行有效的自我心理调节,遇事易冲动,不冷静,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固执和偏激思想观念,最终导致过激行为的发生。这极不利于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和事业发展。
  (三)经济压力。大部分年轻教师没有经济基础,又面临着住房、婚姻和其他家庭生活问题,甚至不得不忙于在校外兼职,以缓解经济压力,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目前,高校已取消了原有的住房分配制度,改革了以往的医疗保险制度,工资份额虽有增加,但工资水平没有明显的提高。青年教师的收入在高校里一般属于最底层。加之近年来物价上涨,高校青年教师的实际收入更是严重缩水。在一些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处境更是不佳。这些高校大多处于扩张式发展阶段,需要将大量人力、物力投到基础设施建设上,致使教师的待遇基本没有提高,有些地方高校因此负债累累,致使教师收入不升反降,青年教师最受其害。他们面临社会地位高,收入却不高的尴尬,背负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双重压力,处于想改变命运,却难以改变自身处境的夹缝中。生活中和工作上的种种责任与压力,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给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四、结语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师的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近几年,不少高校为了应对教学评估,大规模引进以应届硕士生为主的青年教师。这个日渐膨胀的群体,却没受到同等比例的关注。就主观方面而言,所谓青年,即意味着心智方面的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不高,易浮躁、不沉稳。客观方面,与现今已步入中年的高校教师相比,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工作和生活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读大学交费,毕业自找工作,没有分配房,教学和科研压力大,评职称和岗位晋级竞争激烈。这一切都是与经济利益直接或间接挂钩的。这就是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当这些现实的压力席卷而来的时候,他们会疲于应对,不堪重负。读了近20年的书,以为熬出头,谁知道苦难才刚刚开始,他们难免会感到焦虑、无奈,甚至是无助和怀疑自身的价值。长此以往,造成了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心理上的疾病,主要表现为:亚健康、人际关系隔阂、职业倦怠和角色冲突四个方面,这主要是由社会、职业和个人三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最后,我们呼吁全社会给予这个群体多一些关注和支持。这不仅有利于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而且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友荣.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青年研究,2008,(4):27-30.
  [2]何连弟.重视教师心理健康[N].文汇报,2001-09-27.
  [3]盛瑶环等.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浅析[J].教育与职业,2007,(32):145-146.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2009年教育规划课题《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预防对策研究》部分科研成果。宜春市2011年社科规划课题《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原因分析》科研成果。

推荐访问:心理健康 青年教师 现状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