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诗歌哪里去了?】 现当代诗歌

  摘 要:现当代诗歌并不曾从高考语文的选拔性考卷中隐退,而只是改换了考查的形式与出现的面目。高考语文备考,不应只拘泥于语文应试之“术”而偏离语文学养之“道”;着力于“为人生”、“为发展”而引领语文体验,以非功利之心达成功利之目的,方是高三语文备考教师的大视野与大境界。
  关键词: 变型 高三备考 现当代诗歌
  
  “既然现当代诗歌已经不考,又何必花力气去教和学,不如在文言文阅读和现当代散文阅读训练上多花些时间。”不止一次听到高三备考教师这么说。
  这种重文轻诗、重技术训练轻精神陶冶的高考语文备考思想是狭隘偏执而且是贻害无穷的。其实,即使是从语文应试的角度看,从2002年起,高考诗歌鉴赏部分虽已不再直接赏析现当代诗歌,但在表面倾向于古代诗歌鉴赏考查的同时,现当代诗歌却一直未曾从高考语文卷中隐退,而是以其他题型的面目呈现了出来。
  以2002年到2007年六年间高考语文全国卷及地方卷命题为例。
  如2002年全国卷第25题:“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试题文本中的例句本身就是一首短小清新的现代诗,要求考生运用现当代诗歌最常见的艺术手法(比喻)去仿写,这是现当代诗歌素养的考查形式之一,只不过由2002年以前的客观选择题变形为有章可循的主观仿写题而已。
  再比如2003年北京春季招考卷第25题:
  请另选一物进行仿写。要求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符合该物的特征并寄寓一定的思想情感:
  雨伞你注定一生与乌云为伴,时时为别人遮风挡雨,却湿透了你自己。
  2004年天津卷第24题: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
  童年是旭日,老年是夕阳,岁月充满变幻的风云,理想则是人生永远的北斗。
  2005年江苏卷第22题:
  在“沙砾”、“星星”、“蜡烛”中任选一种,仿照下面《溪流》的格式,写一组句子。
  《溪流》没有江河奔腾的浪花,也没有大海壮阔的波澜,
  但山石间的那点叮咚,是你欢快的旋律。
  2006年浙江卷第22题:
  标点符号往往能引发人们的联想,例如:“省略号像一条漫长的人生道路,等着你去书写它留下的空白。”请以一种标点符号(省略号除外)为描述对象,写一个比喻句,形象地阐发某种生活道理。
  2007年辽宁卷第24题:
  仿句式辞格写“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地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
  像这样的命题形式还有2004年湖北卷第24题、辽宁卷第24题、2006年全国卷Ⅱ第20题、2007年湖北卷第22题、重庆卷第19题等,这是2002年以来现当代诗歌考查的第一类“变型”方式:身处“语言表达”部分,以主观仿写题的形式考查现当代诗歌的素养。
  第二类“变型”方式是位列“语言基础”部分,在语言基础考查的同时提示对现当代诗歌的关注,例如2004年福建卷第5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当今商品经济的时代,当诗歌失却往昔荣耀而逐渐远离我们的时候,读到这样一首清纯明净、催人奋然前行的祖国颂歌,真是难得的精神享受。
  属此类的还有2004全国卷Ⅳ第4题: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B.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2006浙江卷第6题: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我国现当代诗坛群星璀璨,优秀诗歌众多,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舒婷的《致橡树》等。
  2007北京卷第5题:下列有关文学常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再别康桥》、《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乡愁》,分别是徐志摩、戴望舒、艾青、余光中的诗作。
  2007广东卷第4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C.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在现当代诗歌受冷遇的今天,这样的取材虽然犹如萤光烛火,但其文化视野与现实指向仍属难能可贵。
  第三类“变型”方式是身居语文高考重头戏的写作部分,以文字材料的面目出现,比如02年北京春卷第28题:阅读下面一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海员,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诗中的“出发”、“到达”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006年山东卷第23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星 星
  雷抒雁
  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在现当代诗歌阅读理解的基础之上考查写作能力,这是对现当代诗歌地位与影响的最大肯定与最高致敬。在此基础上,2007年高考的各地方卷作文命题,则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对当下诗化人生的思考与探求的高潮,虽然不再直接以现当代诗歌为材料推动考生表达,但其主旨却异曲同工地指向了现实人生中的诗性情怀,例如2007年北京卷第25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2007年浙江卷第25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2007年山东卷第23题:
  请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7年江苏卷第21题: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人头顶一方天,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空。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往。
  请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2007年安徽卷第21题:
  以“提篮春光看妈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7年湖南卷第22题: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引领考生感悟生活的诗意并引导考生诗意地表达,这是2007年众多地方卷作文命题的一大特色。在诗性精神被冷落的当代,这些作文命题已不仅仅是现当代诗歌教学与备考的问题,而是指向了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与人生的终极关怀。
  第四类“变型”方式是置身背诵默写部分,如2006天津卷第17题:
  请在横线上补写所引词作的句子: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同样是菊花,在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看来“________,________,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而在革命领袖毛泽东笔下则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______,________。(《采桑子・重阳》)。
  名篇名句的默写倾向于古典诗文无疑是必要的,但不能因此忽略了文学发展“与时俱进”的时代生活。此题考查形式灵活、内容兼涉古今,在“厚古薄今”的默写题海中,2006年天津卷不忘提示对现代诗歌的关注,其命题思想与考查意义不容低估,只是此命题的微调尚未引起更多专家的关注、引发更多此类的命题成果,这或许应是今后各级各类语文考试命题中一个值得思考的走向。
  至此,那被许多人忽略了的现当代诗歌即使从应试主义的角度来看,其实也从未间断地以语言表达题、语言基础题、作文材料题等面目“变型”出现在了高考语文的选拔性考卷中。
  在现当代诗歌考查形式的“变型”中,还有一个现象不容忽略,那就是现当代诗歌还以现当代散文阅读考查的面目呈现。
  “诗”与“文”就精神实质来说本无严格的界别。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既可当作史传散文阅读,也可当作咏史诗品赏。“诗”与“文”这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虽有着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但两者间又有着太多的相通之处。且不说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诗文一体”的传统,有“以文为诗”、“借诗入文”的艺术实践,也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社会功用相通的理论,更不用说现当代出现的新文体:诗文合一的“散文诗”了。
  以高考卷中的现代文学阅读为例,现当代散文考查文本与现当代诗歌的学习文本在编选取向与表现特征等方面就有许多相通甚至相同之处。如作者类别一致,所选作家皆体现了中外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代表性;内容题材一致,所选文本都反映了时代生活的多样性;语言风格一致,语言表达都呈现了现当代白话文优美生动、流畅隽永的典范性;艺术手法一致,都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喻今、抑扬结合、虚实相生、对比、象征等手法;赏析目标一致,都着眼于赏析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并评价其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因此可以说,高考现当代散文的阅读鉴赏也应该可以看作是现当代诗歌考查的一种新的文学赏析“变型”。比如2006年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汤世杰),表达了身处纷繁喧嚣下的国人对简单的原生态文明的回归与向往,请看当代台湾诗人叶维廉的《耕雨》“迷�里 / 一个斗笠 / 随着牛步 / 一起一伏的 / 归来 / 风流不必问 / 尽在画图中 / 滂沱! / 好深沉的静止! / 一只白鹭 / 画过绿色的雨 / 无声地 / 停在一只水牛的身上 / 任雨水 / 由它的嘴间滴下 / 滴滴滴 / 滴在那么温驯的牛背上……”。虽属不同体裁,但共有一样的图景、一样的诗境乃至一样的立意。因此,笔者十分赞同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周京昱先生关于散文与诗歌相互关系的论述:“诗歌是一首浓缩的散文,散文是一篇放大了的诗歌”①(就此,周京昱先生提出了“诗文共通,相互促赏”的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的思想)。
  再如近些年高考现当代文学阅读文本:《夜雨诗意》(2003年北京夏卷)可否看作是一篇“放大了”的咏怀诗?《怀表,很老很老了》(2004年湖北卷)是否可称作是一篇怀旧诗?《草堂・诗魂》(2004江苏卷)可否当作咏史诗来品赏?石评梅《痛哭和珍》(2004年全国卷Ⅳ)是否可算作一篇悼亡诗?刘心武《春从心出》(2004年天津卷)可否看作是一首抒情诗?史铁生《合欢树》(2005年北京夏卷)是否可称作是一首咏物诗?黄秋耘《行吟阁遐想》(2006年安徽卷)可否当作咏史诗来品读?周涛《秋光里的黄金树》(2006年江西卷)是否可算作咏景诗?林清玄《阳光的香味》(2006年全国卷Ⅰ)文本标题本身就充满诗意……而2007北京卷的《湿湿的想念》、安徽卷《乡村的风》、天津卷《雪野里的精灵》、江苏卷《麦天》等都呈现了浓郁的现当代诗歌的精神与情怀,若没有现当代诗歌的赏析积淀与诗歌涵养作为基础,要在应试时的短时间内准确把握以上文本的情感立意与表达特色,是不容易的。
  现当代诗歌从来未曾在高考试卷中隐退,只是呈现的面目不同而已。况且,语文作为一门洋溢着诗性精神的学科,一套优质的语文试卷本身就是一首富于科学性、人文性的诗歌。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辞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高考语文备考,不应只拘泥于语文应试之“术”而偏离语文学养之“道”,着力于“为人生”、“为发展”而引领语文体验,以非功利之心达成功利之目的,方是高三语文备考教师的大视野与大境界。
  
  注释:
  ①周京昱.文学作品阅读的思维路径.中国考试,2006年第4期.

推荐访问:去了 诗歌 现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