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

  摘 要:小说《儿子与情人》是英国文学史上备受争议的天才作家D・H・劳伦斯(1885-1930)的自传体小说。这部小说为年仅28岁的劳伦斯带来了荣誉。他打破十九世纪前辈作家的传统创作方法,以其独特的风格,抒情的笔调,细腻的心理刻画,为我们创作出了一系列著名的女性形象。如在《儿子与情人》中出现的三位女性。可正因为他刻画女性形象的成功,使大部分学者将他们的精力放在了研究和分析那些女性人物身上。而作品中的男性形象,相对来说,就容易被人遗忘或忽视。在《儿子与情人》中,除了保罗这一男主角之外,他的父亲瓦尔特・莫瑞尔则明显被很多人忽视。在劳伦斯的笔下,这是一个让大多数人憎恶和瞧不起的男人。然而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普通的矿工,一个可怜的工人,他本身也是一个悲剧人物。本文拟从分析造成他悲剧命运的原因入手,从社会经济,家庭,和他自身的性格弱点三方面入手,从而说明,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工业文明发展社会工业化的文明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同时它也破坏了家庭的和谐。这也正是劳伦斯大多数作品所反映的一个主题。
  关键词:瓦尔特・莫瑞尔 工业文明 家庭 性格
  
  D・H・劳伦斯的自传体小说《儿子与情人》是他的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之一。小说反映了在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所带来的对自然环境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小说中的男性人物之一――瓦尔特・莫瑞尔就是深受工业文明影响的人之一。初读小说,很多人会认为他是一个脾气暴躁,整天就知道酗酒,不关心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们,甚至拿着养家的钱去喝酒的一个不负责任的粗鲁的男人形象。很多人对他厌恶不已,认为他应该为小说中保罗和他母亲的畸形关系负上很大一部分责任。可细读下来,我们就会发现和保罗一样,他也是一个受害者,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所作所为,逃不开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他是一个受害者,过着悲苦的一生。而他的悲剧命运,也是多方面因素合力的结果。
  
  一、工业文明是瓦尔特・莫瑞尔悲剧命运的根本性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工业的迅猛发展破坏了自然环境,也在每个人身上留下了烙印。工业化大生产不仅破坏了美丽的自然环境,而且割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它不仅使旧的农村经济破产,而且使本应作为主体的人丧失了主体性,沦为机器的奴隶。瓦尔特就是这种工业大生产的受害者,他来自工人阶层,十岁就做童工,下井挖煤,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他的出身决定了他不可能获得受教育的权利。没有任何教育背景和一技之长的他,只有重复祖祖辈辈们走过的路,仍然做个煤矿工人。我们首先来看工业文明所带给普通矿工的生存状态。他白天在“黑暗”的矿井底下工作,工作结束之后已是晚上,仍是一片“黑暗”。他永远都生活在“英国最可怕和最使人难以忍受的”“黑暗”之中。我们知道,矿井中的生活除了黑暗,还有巨大的危险潜伏着。在那里,工人们时刻都有生命危险,瓦尔特就曾经有一次被轧坏了腿。可想而知,生活在这样一种过了今天就不知有没有明天的日子中,人的精神该是如何的压抑和苦闷难言。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经常酗酒的原因之一。只有用酒精去麻痹自己,减轻自己的精神负担。联系对比结婚前的那个体格健壮、身材挺秀、风度翩翩,一头波浪形的黑发闪闪发亮的瓦尔特到最后变成一个经常酗酒、脾气暴躁甚至打骂妻子的瓦尔特,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使他堕落了?使他成了妻子眼中赚钱的机器?
  另外,由于金钱的关系,现代文明使工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异常冷漠。在莫瑞尔嘲笑过和他一起的工头之后,这个工头就开始记恨他。“艾弗德・查尔斯沃斯对莫瑞尔在酒店中嘲笑自己,一直耿耿于怀。因此,尽管莫瑞尔是一个很能吃苦的矿工,他结婚那时,一星期还能挣5英镑,可现在他被分派到更杂更贫的矿井里,那里煤层很薄,而且难采,所以无法赚钱。”(劳伦斯:18)他们之间没有同情心,不考虑在莫瑞尔的身后还有一大家子等着他的工资养活。
  总体来说,我们可以看出,令人窒息的生存环境,变形的人际关系,被扭曲了的心理状态,这就是现代工业文明给煤矿工人瓦尔特带来的烙印。
  
  二、冷漠的家庭关系是形成瓦尔特悲剧的直接原因
  
  瓦尔特在家里所处的地位也让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首先来看他和他太太的关系。出身、志趣和信仰的不同,让两人的结合成为一个错误。然而这并不是他的错,双方都要负责任。由于整天在矿井的黑暗中生活,使他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所以他只有靠酒精去麻醉自己。而这样做的后果是他的妻子和孩子们却一致认为他是一个不负责任,整天只知道酗酒的人。实际上,“他喝酒虽凶,但比不上其他矿工厉害,而且总是喝啤酒,尽管对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但没有多大的伤害。”(劳伦斯:17)在婚后的短暂的甜蜜日子之后,莫瑞尔夫人开始了对她丈夫的鄙视。
  莫瑞尔夫人终于看不起她的丈夫了。她的心从父亲身上转到儿子身上。她开始忽视他,小家庭的新奇感也早已消失。她伤心地暗自数落着丈夫,他没有毅力,缺乏恒心,凡事只求一时痛快,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劳伦斯:15)
  妻子的蔑视,使瓦尔特精神上苦闷无比。试想一下,一个人在忙碌了一天之后,回到家里,最需要的就是家人的嘘寒问暖,是家里人的支持和理解。而这对瓦尔特来说,却是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妻子从内心上瞧不起他,对他唯一的爱好,更是鄙视无比。在这种情况下,脾气暴躁的瓦尔特有时候选择打骂妻子和孩子,实际上也是无可奈何的一种选择。因为我们知道,婚前的他并不是这样的。他“生气勃勃,幽默诙谐”(劳伦斯:9),“他聪明手巧,擅长修修补补”(劳伦斯:12),也许他只是想以此方式来唤起家里人对他的注意。在莫瑞尔太太抱怨丈夫没有任何的温柔和体贴的同时,她在向保罗控诉,“我从来没有――保罗,你知道吗?我从来没有过丈夫。真的,从来没有过。”换个角度来想,对瓦尔特来说,他何尝有过真正的妻子呢?妻子将所有的精力和爱都给了自己的儿子们,而丈夫,却是这个家中被永远遗忘的人。对于莫瑞尔太太,内心和精神空虚的她,还能在儿子们身上找回失落的情感,找回安慰。而可怜的瓦尔特,没有任何人能理解他。小儿子亚瑟表现出的一点点对他的喜爱都让他激动和兴奋不已。在得知妻子病危的时候,他那种手足无措的形象,看了也不觉让人心酸。“莫瑞尔站在那儿望了望,然后无助恐惧地看了看儿子。”(劳伦斯:474)他甚至不敢走上前去细看一下他的妻子,夫妻关系冷漠到何种程度可想而知。
  其次我们来看孩子们对他的态度。他和莫瑞尔太太一共孕育了四个孩子。除了小儿子亚瑟偶尔流露出对他的温情之外,其他三个孩子由于受母亲的影响,对他都有一定程度的敌意。其中尤以保罗为代表。他每夜都祈祷“让他不再酗酒”,“上帝让他去死吧”,“让他死在火坑中”。我们读到这,首先感到的是荒谬,接着是震惊。这是他的亲生儿子吗?怎么会去诅咒自己的生身父亲,盼望他死?带着这样的情感,可以想象他对自己父亲的态度。不管怎么样,他的父亲还在用他自己的体力,去挣得微薄的工钱,负担着这一家老老小小的生活。虽然酗酒和打骂妻子和孩子是不对的,可反过来想,如果自己的妻子对丈夫温柔一点,而不是从内心上蔑视他,从言语上不断地嘲笑他,孩子们如果都能和善地对待他,他又怎么会整天地酗酒和打骂人呢?
  在对自己毫无温情的家庭中生活,让瓦尔特的精神不能得到丝毫的放松。他过着苦闷无比的家庭生活,从这一点上说,他也是家庭中的受害者,是个不幸的人。
  
  三、性格缺陷加剧了他的悲剧命运
  
  除去外部经济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瓦尔特本身的性格缺点也要为他的悲剧命运负一部分责任。在他身上,有着传统的男权和父权思想在作怪,他企图让妻子听他的话,意识不到自己和妻子在精神上的差距。同时,为了维护自己在家中的父亲地位和形象,他对自己的子女采取了暴力的手段,动辄打骂,这让他的孩子们更加疏远他。家庭关系变得更加不和谐。他争强好胜,喜欢和矿里的工人斗嘴,导致他尽管工作踏实,“但他的工资不增反降。因为他多嘴多舌,爱说闲话,目无上级,谩骂矿井工头。”(劳伦斯:18)使自己长时间分配不到好的煤段,工资不能上涨,无形中更让家人瞧不起他,也更加加重了他自己的精神负担和郁闷不得志。
  
  结论
  
  从出场时的潇洒,“体格强壮,身材挺拔,仪表堂堂”(劳伦斯:9),到结局时的落寞和悲惨。实际上,和毁灭的莫瑞尔太太相比,瓦尔特并没有幸运多少,到最后落得和儿子连家都不愿回的下场。这个可怜矿工悲惨的一生确实给我们带来许多值得沉思和探讨的地方。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合力的结果。随着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给人类带来更高文明的同时,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普通工人,甚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夫妻之间,父子之间这种关系的冷漠和异化,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这也就是劳伦斯作品所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和警示之一。我们现在倡导建立和谐社会,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家庭的和谐,毫无疑问,瓦尔特的悲剧对我们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Jackson & Dennis, Fleda Brown Jackson.Critical Essays onD.H.Lawrence[M].Boston:G.K.Hall &Co.,1988.
  [2]D・H・劳伦斯著.刘一之,张雁鸿,张金玲译.儿子与情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
  [3]陆锦林.劳伦斯作品精粹[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4]张中载.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小说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1.
  [5]郭瑞芝,邓鹏.时代的牺牲品――《儿子与情人》的悲剧人物瓦尔特・莫雷尔[J].西安: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3月,第9卷第1期.
  [6]杜凤兰.浅析人的异化在《儿子与情人》中的体现[J].辽宁: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年2月,第7卷第一期.

推荐访问:小人物 悲剧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