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在农家”:贵州经验花开全国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9月6日至8日,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在遵义市召开。会上,贵州“四在农家”建设工作成为整个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亮点。“四在农家”成为新时期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抓手,成为推动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新引擎,已成为与会代表的共识。
  
  “富学乐美”:一个小山村唱响大江南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四在农家”,作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代言词,在全国大江南北燎原之时,而罗家坡又是“四在农家”一道绕不过去的小山坡。
  罗家坡,遵义市余庆县白泥镇满溪村一小山坡。有农户27户,人口102人,主要经济收入依靠金桔种植、育苗销售,养殖商品畜禽等,8年前,村民人均纯收入1500元;现在全村年產柑橘60余万斤,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
  8年前,余庆县开展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县妇联主席韦继莉率干部进村入户,在白泥镇满溪村罗家坡村民组访民间计谋发展的工作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了罗家坡的变化,并了解到了罗家坡群众普遍有“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强烈愿望。工作组立即将情况向县委汇报。2001年1月,余庆县委以罗家坡为样板作出了《关于广泛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及“四在农家(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决定》。同年5月,余庆县在白泥镇罗家坡村民组召开现场会,推广改厕、封山育林、道路硬化等经验,其中改厕、改灶、改变居住环境成为工作重点。罗家坡的“四在农家”经验,随后在黔北大地刮起一场以改厕、改厨、改房为标志的飓风。
  走过8年风雨,遵义市现已完成
  “四在农家”创建点5700多个,覆盖全市232个乡镇、1300多个村,修建、硬化进寨路、连户路6000余公里,建沼气池10万口,新修厕所9万余间,改灶9万余户,通电话20万户,10万户农民用上了自来水,改居住环境18万间,建图书室3200余间,建文体场所3000个,建村务公开栏3500个,惠及75万农户、310万农民,占全市农民总数的59.8%。
  遵义市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农民群众的新期盼,从2001年开始,组织开展了“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创建活动,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这一经验,及时在全省大力推广,通过几年的努力,“四在农家”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覆盖越来越广,群众参与积极性越来越高。有力促进了农村环境面貌的改善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四在农家”已成为革命圣地遵义新时期的一张名片,成为贵州一张响亮的名片。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到贵州视察时对“四在农家”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贵州结合自己的实际,把“四在农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抓手,这项工作抓得很好。2006年初,经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全国权威媒体报道后,内蒙古、山西、甘肃、河北、广西、四川、辽宁、江西、新疆、安徽、黑龙江……全国各省(市、区)相继到遵义市考察“四在农家”创建活动。8年间,仅余庆县就接待过33个省(市、区)的1500多支代表团5万多人参观考察学习,考察结束后,各省区市纷纷回到当地,参考借鉴“四在农家”的模式,在各地建起了新农村示范点,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目前,贵州“四在农家”如雨后春笋,呈燎原之势,正在全国各地适宜的地方落地、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
  
  顺民心合民意:因势利导方能风光无限
  
  “现在,我们核桃坝有点像沿海发达城市,来采茶打工的人多得很,我们家家户户都是茶老板……”这是湄潭县核桃坝村民张久胜告诉本刊记者的话。
  核桃坝村现有人口3347人,茶园面积7100亩,户均茶园面积8余亩。村民依托“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的资源优势,建茶园,开公司,搞营销……去年入均茶叶纯收入达4800元。核桃坝告别了“十年中有九年干,顿顿红苕包谷饭,一年辛苦无收成,大田变成放牛山”的贫穷面貌。如今,全村84户村民修建了连片的“黔北民居”,民居的每栋屋脊、窗户上雕刻各式各样的茶壶,形成了核桃坝特色的“千壶园”。为此,村民们还在核桃坝最繁华的“千壶园”开起乡村旅馆、茶庄、超市、饭馆,招引了众多的外地客商前来经商、旅游观光。
  现在,核桃坝村的茶农们目光早已超越“小富即满,小富即安”的状态,“富而思进,富而谋发展”的进取精神已成为茶农们的共识。目前,核桃坝村正在谋划一桩“大事”,建一座占地2s亩的茶庄“翠园”,尽可能地把茶资源转化为旅游商品资源。
  “这里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土里全部栽上茶树,让游客在环境优美的地方制茶、品茶,感受我们老茶村这些年来的变化,分享茶农们的幸福…一”村支书陈廷明喜溢言表地描绘着“翠园”的美好蓝图。
  近年来,遵义市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致富为第一目标,开展了富在农家系列活动,大力扶持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实施了东部地区百万亩“西部茶海”工程;赤水河流域“三百里竹廊”百万亩竹生态工程;中部地区百万亩辣椒工程;南部百万亩药材工程;北部百万亩蔬菜工程;建沼气百万口工程;打造百亿畜牧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举措,已经成为黔北地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好路径。去年,遵义市生产总值655亿元,粮食总产量已达342万吨,畜牧业总产值8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0元,“四在农家”创建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700元,其中,余庆县的“四在农家”创建点农民人均收入连续8年实现100元递增。
  遵义“四在农家”创建点的农民正吮吸着“万村书库”、“农民活动家园”、“农家书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业适用专业技术培训”的营养,把学习当着乐趣,充分学以致用。白天,经营乡村旅馆;晚上,网上卖茶、卖菜、卖畜,“淘宝”……忙得不亦悦乎。
  游走于乡间的“露天文娱队”、“露天电影”,以及农民自编自演的花灯,傩戏,薅秧歌,乡村游乐园的农民说书,打金钱杆,露天广场的歌舞升平……周周有戏看,月月有活动,季季不间断,各种文娱活动正以不同的方式充实着农民们的闲暇生活。像湄潭县田家沟的村民,还把自己受益于党和政府的新生活,变成易唱易演的《十谢共产党!》民谣,用于逢年过节在乡间演唱,以抒发自己对美好生活感恩。
  正如余庆县松烟镇党政办主任马腾所说,“过去我们没有露天广场,一条100米长的大街,大街两边,每

推荐访问:花开 贵州 农家 经验 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