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视角下的新升本科院校学生动态管理 博弈论视角下

  为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近年来相当一批专科院校经过合并、兼并等方式升格为本科院校。这些院校升格后,扩大了办学规模,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做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了办学实力,也使部分学校走出困境、获得了新的生机。然而,这些院校升格后,面对迅速发展的教育市场经济,遇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出现了许多难以在短期内进行规范的管理问题。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新升本科院校的发展必然遵循“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前进”的运行规律。而目前的现实是,相当一部分新升本科院校还没有完全摆脱“爆炸式”发展的后遗症,快速迈入规范发展的良性轨道,于是,如何规范发展、从哪些方面进行突破就成为每个新升本科院校教育工作者所必须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从新升本科院校在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基于现代博弈理论的动态管理思想,从新升本科院校学生管理模式这一角度展开一些探索,希望本文的思路和方法或可为全国的新升本科院校工作者和关心这一问题的同志提供些许助力。
  
  一、新升本科院校学生管理的现状与特点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总体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集中地体现了依法治教、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就新升本科院校的办校而言,由于将面对本科和专科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学生管理也将面临全新的、艰巨的挑战。因此,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管理的功能,实现新升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专升本”,对于新升本科院校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1.目前对新升本科院校学生现状的观点及其谬误
  目前一些文献对新升本科院校学生的基本特征和在校生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探讨,但有些研究没有结合到新升本科院校自身的运营特点和学生管理现状,具有某种程度的盲目性,仍然坚持用传统的、静态的框架予以分析和研究,难以提出较为合理的管理方法。
  吴广升(2008)通过对专科院校和成熟本科院校的横向对比,总结了新升本科院校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和个人兴趣等方面的特点,认为这个群体组成复杂、分化严重,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未走出高中生活、学习模式的阴影。张勃等(2009)和刘玉杰(2009)从新升本科院校的宏观发展角度出发,概括了新升本科院校学生生源复杂、入校成绩偏低、心理素质和个人期望不高等客观事实。唐善永(2006)立足于学生工作实践指出,新升本科院校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是以自卑失落、盲目从众和一味逆反为主导的“高考落水者”心理,其结果则导致新升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充满浅滩暗石、时有荆棘丛生。
  上述研究丰富了我们对新升本科院校学生群体的认识,也在一定意义上指出了可能的所在,但其局限与不足也是明显的。其一是存在认识上的惰性,不能在新情景下针对新问题建构新框架,所提出的措施均没脱离传统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陈旧思维框架;其二是存在先入为主的偏见,没有认识到新升本科院校学生的成长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过程,相应的学生管理工作将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从学生具体实际出发,结合合理的培养期望,基于系统的演化思想才能找到合理的措施。
  2.基于新升本科院校特点的学生现状分析
  新升本科院校的学生群体既具有其同龄人所具有一般特征,比如非理性思维色彩浓厚、心理活动机制不成熟、个体认知结构不稳定等,但一旦进入相应的新升本科院校之后,这一群体就具有了其与众不同的特异性,下面本文将分别从群体构成、成长期望和发展兴趣等三个方面对其特征进行分析、概括。
  (1)群体构成上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限于当前的考试招生制度,新升本科院校的学生群体在空间(生源地)、时间(入校年龄)和层次(本/专科)三个维度上都呈现出高度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新升本科院校的学生群体往往以空间、时间和层次为区分形成各种亚群体,比如老乡会、同学会以及形式纷杂的各种社团等等。传统上,这一现状必然会给相应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相当多的障碍和困难,但如果从积极的方向来看,群体构成上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又为在学生管理工作当中适当引入良性的竞争和互动机制提供了一个窗口。
  (2)成长期望上的复杂性与不均衡性
  当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成长期望(成长预期)对青少年的个性塑造和人格完善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对于新升本科院校的学生群体而言,一方面由于入校前多数人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个体挫折体验,从而陷入一种“期望陷阱”的恶性循环之中;而另一方面,绝大多数新升本科院校的教育培养机制又在人格塑造和心理建构方面付之阙如,使之进一步恶化。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在复杂性与不均衡性的背后,这一群体好奇心和上进心都很强烈,对个人发展都有一定的理想和期待,因而,其成长期望的可塑性也比较强,为培养其积极、正确与健康的成长期望留下了充分的空间。
  (3)发展兴趣上的个异性与不同质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异质化的社会,价值取向上的多元化从根本上决定了身在其中的个人在个体发展兴趣和规划上的个异性与不同质性。就新升本科院校的学生群体而言,在努力挣脱了冗长而单调的单一发展目标的高中生活之后,很多人都会发现大学为他们打开了不止一扇通向未来的窗口,这里将为他们搭建起有限而坚实的个人发展平台。但个人发展也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宏观社会传统和环境现实的规范与制约,而对此方面的困难,这一群体或许还不太适应,许多人都会经历一个由希望到失望的痛苦历程。对学生管理工作而言,上述事实是一个艰巨的挑战抑或一个新的契机。
  
  二、现代博弈理论概述
  
  博弈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中发展最为迅速、影响最为深刻的分支学科。它是以经济个体决策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作为主要出发点和研究的对象,正如J.C.豪尔绍尼(1994)所指出的,博弈论是关于理性主体之间策略互动的理论,这也就是说,它是关于社会形势中理性行为的理论。博弈论自诞生以来,广泛而迅速地向经济学、政治学、生物学乃至社会学等主流学科渗透,同时,其理论形态也高度分化,相继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分支和流派。
  1.理性主义流派
  博弈论中的理性主义流派是最悠久也是最发达的分支。它主要致力于在一定的外界环境约束之下,研究理性的行为主体如何就其已知信息做出合理的决策以最大化其个体预期效用(R.B.Myerson(1991))。理论上,每一个理性主体的博弈行为总还是“合意”的(satisficing,见H.Simon(1957)),但对个体理性的强调恰恰会导致宏观上的集体非理性,揭示这一悖论的就是著名的“囚徒困境”模型。
  
  囚徒困境博弈研究的是处于竞争关系的两参与主体间的合作可能问题,如图1.1所示,如果其中一个参与方选择背叛,而另一个参与方选择合作,那么前者将得到支付2,后者只得到支付0,相对而言,采取背叛策略就是有优势的,最终“理性的”参与各方就都会选择背叛。
  “囚徒困境”的根本困难在于个体激励与群体目标并不一致,因而,要求参与各方要把个体目标放到第二位,而把集体目标放在第一位。为了破解这一悖论,理性主义流派提出了多种方法,著名的“无名氏定理”(Folk Theorem,见R.B.Myerson(1991))和“声誉效应”模型(KMRW Model,见R.B.Myerson(1991))就是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两种方法。在这一定理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对博弈次数(所谓的“博弈链”长度)和耐心程度(亦即贴现率大小)这两个因素的强调,在现实考虑中,这两点也是认识合作问题的关键所在。
  2.演化主义流派
  博弈论中的演化主义流派主要是指所谓的“演化博弈理论”(Evolutionary Game Theory,见J.W.Weibull(1995))。1970年以来,随着认知科学和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发展以及 “有限理性”概念的提出和巩固,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应用进化博弈论来解释经济现象,对该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不断作出提炼和调整。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演化博弈论已经成为博弈论中一个重要分支。
  演化博弈论的基本概念――“演化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简记为ESS,见J.M.Simth(1982))指的是,如果一个群体的某种行为模式能够消除其内部任何“较小的”变异个体的小集团,那么这种行为模式一定能够获得比变异小集团更高的“期望支付”,而那些选择获得较低支付策略的变异个体的小集团必将随着时间的演化最终从原群体中消失。当然,要达到这一结果,对群体的共同特征就有较高的要求。演化博弈论的前沿研究(Kandori,M.G.Mailath,and R.Rob (1993))指出,群体的同质性存在一个下限――所谓的“侵入边界”(InvasionBainers)――任何高于此限的群体,其行为模式就是稳定的,任何变异个体或变异小集团要脱离这种行为模式就要付出“巨大”而沉重的代价――“逆转成本”(Mutation Costs),最终对逆转成本的权衡考虑将促使变异个体或变异小集团回到原来群体的意愿行为模式上来。
  3.制度主义流派
  现代博弈论的制度主义流派或者还不能严格地成为T.库恩“范式”意义下的一个独立“流派”,但考虑到其研究方法的独特、分析视角的独到和所得结论的重要,本文欲将其独列成派。
  “制度主义”,或称“历史制度主义”是由斯坦福大学经济系A.格雷夫教授(1998)所提出的一个崭新概念,他指出,传统的博弈理论将制度简单地视同为博弈规则或均衡现实的看法是有较大局限的,制度的演进是历史的,是“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的。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共享、交往习惯和意识形态等重要的非正式制度建构了参与个体的心理认知和行为模式,促成了个体和制度的互动,最终形塑了个体与制度双方。格雷夫教授所选择的非正式制度的突出代表正是集体声誉这一概念,对集体声誉的有效维护和不断强调最终导致一些共同体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三、现代博弈理论视角下的动态学生管理对策
  
  1.运用“囚徒困境”模型诱导学生群体向期望方向转化
  对为数不少的新升本科院校而言,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最头疼的恐怕就是一系列的“合作困境”问题了,而学生之间的不合作、师生之间的不合作以及学生群体之间的不合作等等也都折射了现代博弈论对人类社会的基本洞察――社会之所以可能,就是建立在对囚徒困境的有效克服基础之上。
  考虑到作为博弈参与方的新升本科院校学生群体的现状与特征,从“无名氏定理”(Folk Theorem)的角度来讲,要破解学生管理的难题,关键的就是要有效地延长学生在校行动的“博弈链”长度,充分地提高学生对未来的贴现率。目前来看,前者就是要求学生管理的日常化和规范化,要求学生管理者与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要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密度,具体来讲就是要求以班主任和辅导员为主的管理者要经常以走访、面谈等形式与学生保持接触,及时了解学生信息,必要时还要及时建立学生动态数据库,跟踪学生动向。后者则要求要在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积极地对学生进行说服、动员和诱导,使学生对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树立起积极而健康的愿景,从而使学生及时走出不合作的阴影,加入到群体行动的大环境中来。
  2.运用“演化稳定策略”诱导学生群体向期望方向演化
  从成长期望和发展兴趣来看,新升本科院校的学生群体就是一个高能的演化单位,而从群体构成上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来看,这一群体又是极易发生变异的。一些小的事件,一次小的挫折就有可能导致学生或学生间矛盾的加剧与恶化,其结果小则导致一些学生走向“非正常”的生活道路,大则会酿成学生群体性事件。
  演化博弈理论的研究揭示,高度的同质性和较大的变异成本是保持一个群体具有稳定行为模式的前提与关键。从实践角度来说,高度的同质性要求管理者正视学生群体构成上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促进有利于同质性的因素的发育和壮大,因势利导,使简单的、表面上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转化为有序的、深层次的同质性,创造出一个“和而不同”群体局面。另一方面,变异成本的大小取决于激励手段的强度,对于严重的违规与违纪行为一定不能姑息敷衍,在说服教育的同时还要强调学生管理的纪律性、严肃性和必要性,王安石的一句名言或许会成为这方面的概括与总结――“以菩萨心肠,展霹雳手段”。
  3.运用“制度主义”方法诱导学生群体向期望方向发展
  一些新升本科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往往强调规章制度的作用,这固然正确地发现了正式制度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忽视甚或漠视非正式制度的现象在这些院校中比比皆是,这通常反映为落后的学生社团体系、贫乏的校园文化建设或单调的在校生活。
  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看,如下的建议不失为是一剂良药:促进学生社团体系的发育和成长,通过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学生社团,吸纳更多的学生“行动者”(Actor),引导学生群体走上合意的发展道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基础宽、层次多的校园文化系统,用具有一定密度和强度的文化宣教来培养学生、激励学生,在润物无声的校园文化的春风春雨中塑造学生、教育学生;鼓励多渠道、多角度的学生活动,以各种方式发现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价值,实现学生本质能力的延伸与开拓。
  
  参考文献:
  [1]封霞,罗永全.新升本科院校学籍管理工作之管见[J].高教研究通讯,2008(1):72-75.
  [2]刘玉杰,吕孟仁.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新升本科院校科学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3):135-138.
  [3]唐善永.新升本科院校专科辅导员工作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08-109.
  [4]吴广升.论新升本科院校的宽松式学生管理[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4):179-180.
  [5]张勃,贾万刚.和谐理念下新升本科院校的和谐发展[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5):13-15.
  [6]张良桥.理性与有限理性:论经典博弈理论与进化博弈理论之关系[J].世界经济,2001(8):74-78.
  [7]Greif,A.,1998,“Historical and Compare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8(2):20-84.
  [8]Kandori,M.,G.Mailath,and R.Rob,1993,“ Learning, Mutation, and Long-runEquilibria in Games”,Econometrica,61(1):29-56.
  [9]Maynard Smith,J.,1974,“The Theory ofGames and the Evolution of Animal Conflict”,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47:209-221.
  [10]Myerson,R.,1991,Game Theor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1]Simon,H.,1957,Models of Men:Social and Rational,New York,Wiley.
  [12]Weibull,J.,1995,Evolutionary Game theory,Cambridge,MIT Press.

推荐访问:视角 科院 博弈论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