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

张心怡,姜丽丽,乔 旺

(宿迁学院 商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2020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意见》指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国内各地基于各自所处地的发展状况,展开了多样化实践探索,在我国大力扶持脱贫攻坚的政策下,我国近9 900万的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人口按现行标准全部实现脱贫,800余个贫困县、近13万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壮举,地区性贫困地区基本实现摘帽,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绝对贫困,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扎实基础。

1.1 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振兴是基础

农业农村发展问题与我国民生问题紧密相连。我国“三农”工作的进程性突破在于实施了乡村振兴重大发展战略,并将其与脱贫攻坚进行了有效合理的衔接,同时离不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的强有力支持。我国疆土约960万km2,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南北分界线,因此南北地域文化差距较大,要想大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就必须实事求是,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就业问题,缩小城乡差异,在保障就业率、劳动利用率和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稳步上升的同时,始终谨记以产业振兴为基础。产业百花齐放,脱贫攻坚才会有成效,乡村振兴才会有底气[1]。首先要完善的就是乡村产业体系,推动第一、二、三产业的各自均衡发展,实现产业的兴旺发展,补齐自身区域的短板,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坚持走精准、特色、可持续的减贫之路,严格落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最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

1.2 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人才振兴是支撑

要想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关键因素在于人才的培养与调度。“人才兴,事业方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开展,专业人才的支持和努力不可或缺。近年来,各地政府紧扣人才振兴的重要性,就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主题,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切实推动促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例如深入学习党的发展历程,给不仅是党员在内的全体群众准确掌握国家强百姓富的思想,及时给他们“充电”,选好人才,培养人才,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担当敢作为的新时代青年肩负起乡村振兴发展的重任,才能凭借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1.3 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文化振兴是灵魂

不管是乡村振兴抑或是城镇发展,文化振兴都是其中最重要的、最不可或缺的,更是我国社会文化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要想实现乡村文化同乡村振兴的同步振兴,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即继承和创新优秀乡村文化。如果没有优秀的新农村文化,乡村振兴大战略就会失去灵魂。因此,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必须把握乡村文化的根本要素。

政府由“办文化”转变为“管文化”,很好地激发了人们对乡村文化的创新活力[2]。创新文化服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效应,不断提高自身乡村区域性的文化软实力,打造高水准的文化载体,形成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特色文化街区,缩小公共文化服务的总体差异,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高层次、高水准的文化需求。

1.4 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生态振兴是根本

如果说提高人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使得人们对乡村产生归属感、自豪感是乡村振兴重大发展战略的灵魂,那么从乡村本身出发,大力推进并维护乡村生态系统的稳定,采取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就是地基与根本。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就要听取政府调度,保证环境优先、抓紧生态,推动绿色发展,全力以赴开新局[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国家百废待兴,亟欲摆脱贫穷。由于环境保护的措施尚未完善,这给之后推进生态振兴留下了难题。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需要加强乡村的生态保护,以推进绿色生产力发展为导向,完善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实现未来产业绿色发展的美好蓝图,增进乡村振兴重大发展战略的强大生命力,才能实现城乡贫富差距缩小的现代化,让新时代的乡村不仅绿起来,更要美起来。

2.1 现有标准下的贫困地区整体贫困问题得到解决

截至2020年底,根据国务院扶贫办最新发布,在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国97%的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已经成功脱贫摘帽。目前有92%以上的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人口试点了各项扶贫工作,其中近七成是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得以实现脱贫摘帽的目标。根据最新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有近千家民营企业抑或是社会组织对全国1 100多个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村落开展了帮扶工作,其中以东部地区的企业与组织为主[4]。2020年底,农村贫困人口在现有标准下实现了全面脱贫,800余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率更是整体下降了6%,上千万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5],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进展,根据脱贫攻坚普查结果显示,多个深度贫困县堡垒,连片特困地区基本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保障,基础义务教育、住房安全、社保医疗情况等生活水平都逐渐上升,基本解决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6]。

2.2 缩小了脱贫地区群众生活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

到2020年底,我国脱贫攻坚战略进展顺利,连片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已经得到保障,根据国家农村贫困监测调查,2020年国家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588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年均增长11.6%,高于全国农村居民2.3个百分点。国家贫困县共计普查了14 823 471个建档立卡户。经逐户走访,登记成功14 821 686户(涉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3 073 606人),登记成功率99.99%,少量登记不成功的户主要是整户失去联系或拒访。各个乡村区域性发展独特的特色产业,收获颇丰,拉近了城乡发展差距,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

自2014年开始,就业充分程度呈上升趋势,就业人口净增量呈下降的趋势,劳动人口净增量一直维持在平衡点,虽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就业用工造成严重冲击,就业人口净增量呈负增长,就业情况稍显乏力,但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复苏明显开始回稳,人才需求量也明显提高。就业态势发展良好,全年整体呈前低后稳走势。截至2020年底,约232万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实现脱贫,政府对于低保用户和特困人员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义务教育设施新增数万个,公共医疗服务设施达到了区域性的覆盖,医生、教师等人力资源大力扩充,现在正在向实现二甲级别医院全国覆盖的目标迈进,我国在不断用行动向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靠拢。

2.3 国家继续大力扶持欠发达地区,不断完善政策的指导作用

欠发达地区需要积极开展产业的转型与升级,贯彻落实区域协调的战略调度,进行专项规划,建立并发展关键性的利益关窍,大力支持欠发达地区的振兴,健全中央指挥、地方执行的工作机制,依托生态保护这一根本途径,才能持续推进地区发展,才能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才能让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种种好处。此外,还需要改善地方经济的整体布局,做到取长补短、高质量开发土地资源。

政府不断完善政策的指导作用,就可以在各地区更快落实各项政策,也对欠发达地区的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有积极指导的作用,明确了各省市区县的重点区域、行业、人群、发展战略、试点范例,并将其落实到各地区一定时期内的工作中,加强各地区官员的责任意识,使其做好带头工作,发挥出先锋模范作用,并结合自身情况执行推进公开的人人可窥其全貌的民主监督。既维护了欠发达地区的振兴发展大局,又促进了人民群众同地方官员之间形成友好的关系,如此才能构建出一个安全和谐文明富强的乡村。

2.4 积累了历史性的宝贵经验和新时代的精神财富

近年来,国内不少地区实现了从深度贫困地区向小康示范村寨的飞跃性成功,例如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依靠的便是全体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社会扶贫”的新型模式在全国推广,花垣县十八洞村懂得抓住机遇,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上下同心,其利断金的团结精神,广大扶贫领导干部起示范作用,长期奋战在脱贫工作一线,不断带领人们攻克难题,努力引领乡村向构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道路迈进。

3.1 衔接多元化主体的培训内容和对象,培养高素质人才

人才要素贯穿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全过程,只有充分发挥人才的力量,才能推动并促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发展。我国在现行加强人才培养多层次个性化的趋势下,培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全方面人才,可以从专业文化素质、生活工作技能、开拓市场的管理能力、培养组织管理能力等各个方面对乡村人才进行培训。例如四川省蒙顶山农民合作社发展培训学院,作为名山区率先以合作社发展培训学院为载体构建的乡村人才培养学院,以“政府+高校+社会组织”为开设机构的宗旨,整合了政府部门、高校、社会等多元化多层次的主体对乡村人才进行培养,使培训内容更具现实意义,培训对象发展水平也变得更有针对性,从而培养出新一批次致力于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事业的高素质人才。

3.2 人才培育方式以实践性教学和书面文化结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是历史经验总结出来的,而现实情况看似变动无穷,拿有限的理论来应用到无限的现实中就是实践。培育乡村可用型人才在开展基础理论和行业知识讲授的同时,不能忽视案例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我国在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的支持下,将人才培育置身于产业园区,多方面涉及国有、民营企业、乡村产业厂房、农场牧场等的实训点位,将乡村自身作为课堂,聘请优秀产业带头人、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等为实践案例讲师,以“在干中学”为特色的培养方式为核心,让乡村人才在实战中抓住机遇,找到自身问题,实事求是,开放思维,不随大流,提高能力水平。

同时,构建城乡区域缩小的趋势,融合城乡发展的优势,迫切需要构建城市人才下乡的制度通道,形成外来人才与乡村本土人才共生共长的格局,弥补乡村发展短板,拓宽其发展视野,从而提高乡村人才培训质量和效率。

3.3 以定向人才培育为路径,推进乡村人才精准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而乡村人才需求与人才教育培训之间的有效匹配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8]。为此,我国要加强以定向人才培育为路径,推进乡村人才精准培育。

推进乡村人才精准培育要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等人才需求主体的合作,通过委托培养、订单培养等形式,按需开展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专业技能型人才、电商营销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合作社理事长等各类人才培训。

加强以定向人才培育为路径是依据培训对象的知识需求,科学合理调整、设置培训课程,或者针对定向产业发展需求增设专题培训班。这种需求导向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乡村人才培育与实际需求之间的适配度。

3.4 以全链条培育为核心,健全乡村人才持续发展机制

乡村振兴可以创新性地提出全链条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实现“培养链”与“发展链”双链衔接。突出做好人才培训“后半篇文章”,强化培训成效。与此同时,构建政府和社会力量之间的协同机制,政府从土地流转、农业补贴、小额信贷等方面对学员进行政策倾斜,引进社会力量为学员提供后续创业所需要的资金、渠道、品牌打造等附加服务,拓宽人才发展空间和“绿色通道”,辅助学员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市场的递进发展。

脱贫攻坚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重大发展战略有机衔接,促进扶贫工作纳入乡村振兴重大发展战略中,作为重难点去突破,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

猜你喜欢 攻坚人才发展 人才云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11-17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当代陕西(2019年14期)2019-08-26忘不了的人才之策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留住人才要走心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人才争夺战”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推荐访问:脱贫 攻坚 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