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海燕》一课

 一节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 ——评周在娟老师执教的《海燕》

 刘晓玉

  新课改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多媒体手段也广泛应用。于是,不少课堂上,动辄就是“小组讨论”式的合作探究,或是声光电俱全的多媒体效果,很是热闹。相比之下,认真研读文本,品味语言文字的课反而被认为陈旧、沉闷,缺乏新意。

 听周老师的这堂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是一节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

 我们知道,学习一篇课文,最根本的任务是让学生弄懂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周老师的课就很好地抓住了这条基本线。

 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故乡之燕,海上之燕。

 然后,从修辞的角度欣赏第 6 段,从动词和修饰词语的角度欣赏文中对燕子生动的描写。——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师先“抛砖”:能不能把“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换成“离家离国是几千里”?为什么?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句子的语气、情感,让学生体会到了使用反复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沉思念之情。接着老师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自主研读赏析第 6段,去领会作者强烈而深沉的乡愁。接下来,让学生跳读课文画出描写燕子的动词和形容词,通过替换动词、去掉形容词的方法引导学生

 品味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准确,刻画出了燕子的伶俐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对故乡对祖国的怀恋之情。这个过程,一直是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只是引导,绝不把自己的理解塞给学生。

 总之,这节课老师能把一半多的时间用在对语言的揣摩品味上,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其中又紧扣文章的中心“乡愁”,结尾的拓展延伸以“乡愁”为主题,很好地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推荐访问:海燕 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