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理念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2+1”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在通识教育理念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施“2+1”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兼顾培养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发挥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生成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完整的人”。
  关键词:通识教育;教学模式;发展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大学生个性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不开通识教育理念指导。通识教育理念是非功利性的、能唤醒人的主体性、陶冶情操,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在培养“完整的人”方面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用通识教育理念探索原理课教学模式,促进大学生人格、知识、价值取向和技能素质的培育很为有益。
  一、原理课“2+1”教学模式基本思路
  原理课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学会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丰富、逻辑性强。大学生的思维正从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提高较大,对事物是非判断有一定思考,不会盲目接受外来信息,他们对于逻辑性强的原理课,有一定的接受能力。时代在不断变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才能说服人。从认识论角度看,思政课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认识过程与实践过程。教学任务的完成就应当注重这些过程。
  2005年中宣部和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发展的趋势,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原理课实行“2+1”教学模式是凸现培养“完整的人”的有效方式。
  根据“05方案”的要求,原理课共3学分,51学时。我校该课程是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半学年,每学期开课17周,每周连续3节课。自2008年秋季期起,我校原理教研室开始探索教学改革,实行“2+1”的教学模式。即把每周连续3节课重新分配组合,利用2/3课时进行课堂教学,有案例教学、问题教学、讨论式、辩论式、访谈式等方式,其中讨论式为主要的方式。1/3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的实践性学习与课堂教学一样计算工作量。同时把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成相应的期末笔试占60%,实践性学习占40%。1/3课时的实践教学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内容并与教材相结合,以实践为载体。从方式上来说主要进行“三式”教学: 1、自主式。培养每一个学生就必须让每一个参与到教育实践中来。自主式实践教学可以开展独立撰写观后感、读后感、实事评论、读马恩传记 、读马恩毛哲学原著、查询资料、网上课程学习等,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2、协作式。在团队中完成任务,学会合作,是教育培养一个重要方面。协作式实践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如课件制作、校园或社会调查、分析讨论理论或实际问题等活动。一个教学班往往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组成,把学生分成各个小组,人数约十人,共同去解决各小组自己的选题。一般一个小组选择一个题目,这样一来是因为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去研究,二来是因为原理课是公共必修,学生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完成其它课程任务。对学生的探索成果,教师可以有选择的纳入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的实例、方法等。3、集中式。如知识竞赛、辩论、演讲、参观、参加公益性活动等。
  二、原理课“2+1”教学模式效果分析
  当前影响原理课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包括客观与主观二个方面。客观方面主要是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大班学生专业背景复杂与因材施教的矛盾;主观方面主要是教师教学设计较单一、学生迫于考试完成学分而学习兴趣不大。要在现状中有所突破有所改变,“2+1”教学模式可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可促使原理课成为大学生喜爱、对大学生有用的课程。
  (一)兼顾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教育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通识教育理念并不是要求一个人把所有的知识都学完,而是培养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具备获取其它知识的能力。“由追求整合的知识到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由智慧的领悟到价值澄清和人格养成,成为一个健全的人,这是通识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教育不易实现又必须孜孜以求的更高目标。” [1](P.286)具有科学与人文素养是人发展的本质要求。科学素养主要指人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认识态度与能力程度,强调的是人与物的关系,求真是核心。人文素养主要指重视对人的利益、尊严、人性、自由等追求的情感及行为风格,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求善是核心。人在追求真善达到美的统一过程中,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并行不悖才能使主体产生一种愉悦的体验,人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
  大学生由于专业的划分,他们侧重于自然科学或人文方面。原理课“2+1”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大学生,充分“整合”学生的专业背景的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把科学与信仰结合起来,把求真与求善相结合,引导人迈向和谐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理论的分析做到求真求善,设计讨论提问问题也突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统一。在实践教学中,对理工科学生小组以各自专业背景为研究调查,并分析科学中人文关怀方面,可以开拓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在求真过程中求善。比如化学专业学生可以分析人们关心的食物和药物方面一些问题,进而思考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以人为本的结合。这对于自然科学背景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在关注自身研究科学领域同时培养更全面广阔的思维方式,着眼于人的生命、人性、人的存在及价值,特别是人的精神和情感,让科学更好更科学的为人类服务。在文科学生小组中研究社会问题,不仅要求注意对人的存在的思考,也要分析事物发展的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做到求真与求善。如要求美术专业学生以系列绘画的方式创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活动、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等,引导他们思考在建设中必须要尊重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目标。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理解、接受、内化感悟及外化行为是需要一个过程,原理课通过整合专业知识背景,使得价值与知识、理论与实用结合成为学生的内化,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统一,促进人和谐发展。

推荐访问:视域 马克思主义 概论 基本原理 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