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科书的变化及其教学启示


  摘要:通过对两版教科书的对比分析,总结出新版教科书《道德与法治》相较于《思想品德》的改善之处和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教学启示。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科书研究;教学启示
  一、《道德与法治》教科书的变化
  (一)《道德与法治》的改善之处
  根据新时期新的教育课程改革形势和要求,《道德与法治》对《思想品德》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有相同之处。两版教科书都体现了生活德育课程理念。两版教科书作为在新世纪出版和投入使用的德育教科书,在内容和呈现形式上都较好地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内容上删简了繁难、抽象的部分,呈现上力求保持逻辑性、结构性的同时追求设计活泼新颖,强调与学生的生活、与社会时代的发展密切联系。但《道德与法治》也有许多变化。
  首先,从编写依据来看,《道德与法治》不仅是依据课程标准来编写,还依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等政策文件编写,是依据新时代新要求的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生命教育等要求的背景下编写的,在编写理念上也体现出以上内容在教科书中的渗透和强化。因此,《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也及时反映出了时代发展的内容和要求。
  其次,从内容设置来看,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科书增加和强化了刚升入中学时代的学生生命成长教育内容,如人生理想教育内容、人际交往内容、生命教育内容;同时与时俱进地体现最新版课程标准的精神,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坚持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课程原则。删减和弱化了不符合学生年龄层次、过于幼稚化和灌输教育痕迹强的内容,如删去《思想品德》中“探索世界的奥妙”的内容,替换成“学习点亮生命”内容,提高内容的理论层次;强调在对社会价值矛盾相冲突的情境问题中去思考学习,如删去《思想品德》中直接灌输教育的“培养高雅情操”等休闲教育内容,替换成对贫乏与充盈的生命现象思考中认识到充盈生命的需要、在体验美好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创造正能量情感需求等内容,提高内容的理论难度和深度。
  最后,从结构与呈现方式来看,《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一步优化了《思想品德》教科书在活动设计、案例选择、插图设计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呈现方式。活动设计类型多样,案例选择直面学生成长问题、社会价值冲突等,语言风格凸显美感和可诵性,总体上呈现方式也较好地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二)《道德与法治》存在的问题
  与《思想品德》相比,《道德与法治》为了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在内容设置和呈现方式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内容。如根据笔者授课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经历,在学生刚进初中,对自身评价还没有具备客观完整的能力情况下,就在第一课设置《少年有梦》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显得比较“遥远”,而还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相联系,其中的关联容易走向直接灌输的反道德现象,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合理利用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教科书内容。另外,为了强化课程改革理念,提倡活动情境等学习方式,较于《思想品德》设计了大量的探究与分享活动,这对于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工作提出了要深入研究文本、在活动选择中有所选择的要求。
  总的来说,新版教科书有许多亮点,也有各种不足。正因为如此,所以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使用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等能力。
  二、教学启示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新版教科书在内容和结构呈现方式上的变化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在备课中重视对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研读
  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资源和工具。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逐渐转变了“教材观”,由以前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但是改变“照本宣科”的现象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教科书,而对课程标准的研读更是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前提工作。然而现实中,仍存在有教师不重视备课、不重视研读和利用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文本的现象。根据有关调查研究数据显示[1],有23.1%的教师没有认识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的帮助,有30.8%的教师认为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可以不需要用到教科书。而根据笔者在新教科书教学实践中教研和观察的情况来看,由于《道德与法治》教科书初步的投入使用,教师参考书和相关配套资料都缺乏,许多教师习惯借助互联网的便利性,或者过度依赖集体备课,缺乏自己独立备课、亲自对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进行研读的经验。这样的“高效率”做法貌似能顺利完成教学工作,但是却难以准确传达新版教科书《道德与法治》的改革理念和核心内容。
  因此,本文提出重视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研读的建议。教师需要认识到新版课程标准和《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和结构上的变化,才能在教学中意识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需要。开展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研读工作,需要教师“减少本位意识”,理解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内容调整背后的背景和意义,提高研读的准确性和专业性;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避免对教科书内容的浅显化解读和处理,而是结合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深层次地理解和处理教科书内容。
  (二)在教学中重视对教科书文本资源的挖掘
  《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提供了许多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范例。重视挖掘和利用教科书资源不是简单地重复,因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对教科书内容已经有所了解,要求教师对教科书的文本资源进行创造性使用。
  注重挖掘教科书内容的主题脉络和蕴含价值。由于《道德與法治》教科书采用的也是生活逻辑和学科逻辑相统一的设计方式,内容主题具有明显综合性,因此,教师需要立足于学生的个人生命成长,勾勒出整个学期教学内容的结构,从结构中强化内容的联系。此外,在每个内容主题的处理上,都需要思考其背后蕴含或渗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法治教育等价值,重视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提高教学实效性。

推荐访问:教科书 人教版 法治 七年级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