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与生成共舞,点亮精彩课堂


  【摘 要】在教学实际中,教师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学生在教学过程的表现往往出现距离。文章就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中达到教学目标的预设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和谐,如何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进行了思考和阐述。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预设;生成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的现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而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则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因素。在目前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中的偏重教学预设,忽视课堂生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往往只关注教学内容,忽视教学情境的设计,甚至对教学中出现的超出了教师预设的情境采取回避的态度。笔者在教学中也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提出或讨论的问题超出了教师的教学预设,使教学预设难以顺利实施,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时,我们的教师往往会马上“纠正”,有的甚至强行将学生牵回到教师预设的“正轨”上来,将答案拉回到“标准答案”中去。出现这种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学指向依然不是学生的“学”,而是老师的“教”,教学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被禁锢,而且教师的教学也必然失去创造性和灵活性,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难以得到根本改变。
  一、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所谓预设,顾名思义,就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而生成是指生长与建构,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生生活动中超出预想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教学中,预设和生成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两个要素,预设与生成是相对而言的,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课程预设在前,课程生成在后,生成以预设为前提;课程预设具有导向作用,精心的预设能为生成打下基础,做好铺垫,但最终预设要服从于生成。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对落实新课改精神,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预设与生成在教学中的运用
  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前预设和课中生成的动态过程,思想品德课也不例外。然而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此教师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只有充分的设计,才能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和处理突发事情的应变能力,从而使教学主体和主导关系明晰,作用凸现。但预设也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而应是多维、灵活的、开放的设计,在课堂中即使出现预设之外的情况,自己也应该尽快想出应对的策略,从容化解。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及时捕捉各种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信息资源和发挥临场应变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选择两个教学案例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案例一:我在讲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追寻高雅生活》一节课时, 为了探讨“陶冶高雅的生活情趣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态度”这一知识点,我列举了两个名人的幽默话题进行讲述,同学们很快地归纳出: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是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条件。可能是我列举的幽默话题使学生来了兴致,只听下面有学生在说,老师,再给我们讲几个类似的幽默话题吧?这下可坏了,我的教案可没有预设第三个这样的幽默话题啊,我一时慌了,一下没能想起幽默的故事,于是镇定地对同学们说,你们自己课后到课外书上去找吧。我偷偷地瞄一眼那几个提问的学生,只见他们无奈地摇了摇头。我没有顾及这么多,接着我开始讲下一个知识点。案例二:为了说明“培养正当的好奇心和强烈的兴趣、爱好,是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起点”,我列举了几个事例要求学生辩一辩:好奇心强=好事?坏事?通过辩论,同学们都能明白:培养正当的好奇心和强烈的兴趣、爱好,是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起点。正当我要讲述后面的内容时,突然一个“调皮”的学生问:老师,打牌和搓麻将是不是属于高雅的生活情趣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同学都来了兴趣,接着马上有学生说,有句流行的话“中国十亿人民八亿赌,还有两亿人民在跳舞”。这种现象又如何解释呢?这可如何是好,我在预设此案例时,并没用想到会生成出这种问题,我迟疑片刻,最后以幽默的话题圆了这个场:如果真的是“十亿人民八亿赌”,那应该值得开香槟庆祝才对,至少说明我们大多数中国人的确有钱了,不是五十多年前赤贫如洗,身无分文,穷得像鬼的状态嘛。没想到我的回答竟得到了学生们雷鸣般的掌声。这一节课下来,我觉得既有成功又有遗憾。成功之处是我在讲述案例二时灵活地应用了课堂的教学机智,遗憾的是在讲述案例一时,可能是因为心慌,一时竟未能想出一个幽默的话题来满足学生的要求。“课堂应是向未来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却没有激情的行程。”
  因此,当课堂教学出现预设和生成不相符合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成观点,认真听取他们提出的见解、看法,同时让学生尝试“在问题中找问题”的方法,或由师生共同探究,寻找切合实际的办法和途径,提高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预设和生成真正做到和谐统一呢?
  三、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教师应该做好以下方面
  1.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处理好预设
  教师在预设中要确定好教学目标,梳理整合好教材,设计好教学环节、情境问题、教学方法,考虑好学法,选择好所需课件,思考怎样明理导行等。一个好的预设必须在课前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在教学环节上不要那么“饱满”,要有弹性、有留白。使学生拥有尽量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思维类型等实际状态,预测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尽可能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加以推测,然后针对容易引起争议的重点环节进行多角度设计,做出多种假设,为巧妙应对做好准备。预设的情境、选择的素材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问题设置要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这样互动才能进行,才能为生成创造条件。
  2.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实现有效的动态生成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创设一种让学生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师生、生生才能在“对话”和“互动”中实现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经验的共享、理性的升华。面对学生迸出的思维火花,教师如果搞“一言堂”,剥夺学生的发言权或让某些学习好的同学“独霸”课堂,那么课堂教学就无法实现有效的动态生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和维护学生的话语权,要以一个参与者、促进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鼓励学生,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去关心自己言行有什么不妥,不用太在意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而把注意力全集中在思维加工和探索创造上。学生在这样安全的心理环境下,才会真正的“敢动”。
  3.关注课堂表现,捕捉生成资源
  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捕捉生成性课程资源,那它就会稍纵即逝。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把心思放在教材的内容上,而应该更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要用自己的教育机智、用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在活动中去发现、捕捉、吸纳、整合信息,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进而夯实观点,培养能力,提升道德情感,升华德育目标。
  4.注重学法指导,实现师生互动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主体自觉构建的过程。就教师行为方面而言,我认为教师要善于将自己的思维暂时“退回”到与学生相仿的水平,“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师生对话。加强教师无痕的点拨,有效地激发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感悟、探究,使学生真正“会动”;而教师本人不以知识的权威发布者立足于课堂,不是清醒地对学生作指示,而是留几分“醉意”,倾听学生的声音,与学生平等交流。这样,在充分的讨论与争辩中,在愉快的合作与交流中,在自主的体验与探究中,教师把知识传授给了学生,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总之,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组成的动态系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堂成功、有效的课堂既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两者相互依存。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僵化,缺乏生命活力。因此,教学的预设是必要的,而生成的亮点是精彩的,只有预设与生成共舞,方能演绎活力思想品德课堂。

推荐访问:预设 点亮 共舞 生成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