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锚式教学策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应用


  一、新教材特点分析
  
  《思想品德》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改变了以往德育课程教材的说教和刻板的面孔,创建了一种全新的教材呈现方式,即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式。这种新型的呈现方式是以板块教学的方式实现的。以粤版教材为例,每课书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具有特定功能的四个板块,即“探究园”、“心灵(或法律、道德)导航”、“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探究园”板块主要通过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活动,如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经验交流、角色扮演、小组研讨等,感知、体验、领会、探究学习内容,探索学习方法。“心灵(或法律、道德)导航”板块主要是对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内容作要点式阐述和展示,是教材的理论支撑,旨在使学生能够在掌握较为系统的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主题的认识。“实践与评价”通过设计一些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深化所学知识,发展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建立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同时也是对学习效果的一种检阅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并对教师的教学提供反馈意见。“阅读与感悟”则主要通过选录一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有一定哲理性、知识性的短文,提供给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与思考[1]。
  可见,新教材在呈现方式上遵循了这样一条思路:从学生熟悉的材料、案例和基本事实出发,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根据事实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形成基本观点并进一步掌握技能和方法,即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明理,通过明理达到导行。
  
  二、抛锚式教学策略与新教材
  
  抛锚式教学策略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策略。它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之上,被称为“实例式教学策略”或“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该教学策略的实施,一般包括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评价等几个基本步骤,突出三大特点[2]:探究性(强调教学要以真实事件或问题创设情景)、自主性(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多元性(强调教学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多种学习途径相结合)。可见,抛锚式教学策略的应用过程可描述为:使学习者在一个真实、完整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需要,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和教师的嵌入式教学以及学习小组中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者亲身体验识别、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这正与新教材的板块设计理念相吻合。例如,“探究园”板块正是为学生学习创设了或基于问题、或基于案例、或基于情境的“锚”,通过“锚”的启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需要,从而有效促进学习。“心灵导航”和“阅读与感悟”板块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拓展知识的平台;“实践与评价”板块则为生生之间提供合作的契机和再创造的空间。
  
  三、抛锚式教学策略应用实例
  
  我们试以《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我和父母》为例,说明该教学策略的应用。
  课题名称:《爱在屋檐下》
  教学目标:在知识层面,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自己付出的辛劳。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通过活动的展开,让学生学会爱,学会理解,学会感恩。在技能层面,学会换位思考,懂得多角度看待问题。
  教学对象分析:初中生进入青春期后,其生理发育十分迅速,而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其身心处于非平衡状态,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成人感和依赖感的强烈矛盾。由此而发生的种种“爱的冲突”,学生感到苦恼、家长也甚感为难。
  教学重点:感受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父母对子女的爱都凝聚在父母对子女的照顾、保护、培育等最平凡的生活点滴之中,但这些对于正在青春期的学生而言,也许更多的是意味着束缚和管制,他们大多对父母的付出不是理解和感激,而是感到厌烦。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去体味父母的关爱乃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情感的基点,是解决本课难点的前提。
  教学难点:报答养育之恩。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父母不仅仅赋予我们生命,更重要的是父母在其一生中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通过活动,教师应让学生体会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教学资源:课件《血奶》和《给母爱画个句号》,采访短片。
  
  教学过程:
  1.通过播放真实故事,为本课主题创设了正反两种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及对主题的思考,即“抛锚”。
  2. 在两段故事所带来的情感冲击的基础上,我们组织学生把故事与课本“阅读与感悟”中的素材相结合进行思考和分析,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与迁移,从而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炼、归纳、迁移信息的能力。
  3. 在对故事与课本素材分析的基础上,以“话说我家”为主题,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与父母交往中的甜酸苦辣。在讨论、交流中,通过不同故事、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氛围与能力。
  4.播放课前拍摄的采访短片,采访主题是请该班的一些家长谈谈他们最想对子女说的话或者事情;请那些被采访家长的子女现场回应父母的话。选用的录像片,是为了再次“抛锚”。该采访短片来自于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父母,对学生而言最直接而现实,这既是情感的触发,也是对主题的深化。
  5.组织学生完成课本中“节日的礼物”活动,让他们自行设计“节日的礼物”,然后在小组内分享;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自己调整、选定一个方案付诸行动。经历了自主学习的过程后,通过小组、全班内的相互交流,拓展学生对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视野。
  6.教师小结,播放歌曲《感恩的心》(手语版)。通过对富有情感共鸣歌曲的演绎,让主题得以升华。
  抛锚式教学策略应用分析:
  环节一创设情境,确定问题
  兴趣是人类主动探求新知的思想倾向和内在动力[3]。本环节的目的也正在于通过呈现来自现实生活的两个素材创设了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后,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即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而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在本课例中,先后就问题情境进行了两次“抛锚”,其一是教学伊始的两段真实故事的引入,其二是录像短片的播放。
  环节二自主学习
  本环节由教师提供一些关于上述情境的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等),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提炼、归纳、迁移信息的能力。该环节集中地体现在对“锚”的感悟和分析以及“节日的礼物”活动设计之中。
  环节三协作学习
  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围绕情境或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通过学生之间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从而达到意义的建构。在本课例中,该环节体现于“话说我家”的活动之中。
  抛锚式教学策略在本课例中的应用,一方面凸显了探究、自主与多元的特点,另一方面也遵循了通过“抛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明理、通过明理达到导行的这样一条思路。这正是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设计的基本理念。因此,我们作为一种尝试,把抛锚式教学策略应用于《思想品德》新教材的教学之中,希望能为有关新教材的教学教法提供思路与策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少荣,黄伟民,许思安等.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2]谢幼如.新型教学设计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0,(1):11—12.
  [3] 张 宝,徐连生.信息技术条件下“信息-交流”型教学模式的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5,(11):81—82.

推荐访问:抛锚 思想品德 初中 策略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