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jsjf/jsjf201803/jsjf20180326-1-l.jpg
  自1992年走上讲台以来,转眼已是26年。26年来,我先后任教于四所学校,从一名普通农村中学的青年教师成长为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江苏省思品学科特级教师,并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市级名师工作室。回顾自己的专业成长过程,我不由得感叹: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
  一、课堂上的收录机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至一所偏僻的农村初中——南京市江宁县龙都中学任教,当时,我只有一个朴素的念头:把课上好,不能误人子弟。于是,我开始了初为人师的学习之旅:先听组内其他教师的课,然后再上课。渐渐地,自己独立备课,先不参考任何资料,自己整理教材的知识体系,确定重难点,然后再查看教学参考书,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与教参一致,如果不同,便反思自己对教材的处理和解读是否有问题?在哪里出了问题?再不断进行改进。堅持下来后,自己的备课能力得到了很快的提升。
  为了把课上好,我在教室里放了一台收录机,录下自己的课堂实况。因为学校距家较远,我当时住在学校的集体宿舍。晚上,大家都回去了,我把白天的课堂录音播放给自己听。时隔多年,我现在仍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的录音听了几次才听完,因为暴露出的问题太多了,诸如语言重复、衔接生硬、节奏过快、学生课堂发言者寥寥等,弄得自己都不好意思听下去。终于听完后,自己觉得很惭愧,但是也让我明确了此后努力的方向。
  我用课堂上的收录机先后录了自己的近20节课,就是从一次次的录音、播放、静听到对课堂教学的反思、修正中,我的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
  有时,听完课堂实录后,我还意犹未尽,找来一篇新闻或散文,对着麦克风朗读,把它录下来,听完后,再及时调整语音、语调,力求打动自己。
  1992年11月,我执教了一节组内公开课,听完我的课后,教研组长程老师非常激动,拉着我的手连声说道:“后继有人了!政治组后继有人了!”
  以后的日子里,我还常常在教室里放上一台收录机,把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课录下来,回去后再听录音进行反思。
  教室里的收录机,帮助我提高了课堂的调控能力,减少了教学的随意性;使得自己能关注更多的学生,关注学生的发言质量,从学生的学习状态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此外,教室里的收录机也有效地帮助我锤炼了教学语言,使自己的课堂语言简练、干净,注重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没有口头禅。不知不觉中磨炼了作为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语言能力。
  为了把课上好,我曾邀请组内外的学科教师来听我的课,并让他们提出建议。后来,听课的人越多,我上课越有激情和活力,被同仁们戏称“人来疯”,有公开课、展示课的任务,他们都推荐我去上,我也乐于去尝试、去锻炼。
  1996年12月,工作的第四年,我终于有机会去参加好课评比。那时,这样的机会很少,江宁县每隔两三年才组织一次好课评比,并且要历经学校、教学片(周边几所学校组成教学片)的层层选拔,只有片内的第一名才能出线参加县级比赛。我一路过关斩将,进入了县级决赛。那堂课上,初出茅庐的我,第一次在县级大赛上亮相。赛前,我作了精心的准备,课上我凭借扎实的基本功、新颖的教学设计、活跃的课堂氛围,特别是我的语言基本功赢得了所有评委的高度评价,毫无争议地获得第一名,成为那次比赛唯一的一等奖获得者。
  后来,我又多次参加了各级说课比赛、优质课评选、基本功大赛,并多次荣获一等奖;还执教了多节全国及省、市级公开课、观摩课。
  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学校有了摄像机,我又让人全程摄录了几节自己的课堂实录,并刻成光盘加以保存和反思。现在,我所在的学校建起了录播教室。每年,我都争取录一节完整的课,把教学实录存入移动硬盘,观看自己的教学实录和单一地听自己的教学实录,效果当然不可同日而语,更有利于教学反思和专业成长。
  在此后的市优秀青年教师、市学科带头人、省特级教师的评选中,我的课堂教学都得到了评委们的好评,每次评选也都能顺利通过,我想这都应得益于“课堂上的收录机”,保存至今的一盘盘磁带及光盘,见证了我的成长过程,也搭建了我专业成长的第一个台阶。
  二、课堂搬到了“读书台”
  为了让政治课成为学生喜爱的课,我总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觉这门课有意思。为此,我不断创新教学形式。
  2003年9月,我在江宁区湖熟初中任教初三政治,教材在第一课《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后,安排了一节实践活动课,围绕“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的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收集有关资料。通常,这类活动课都是教师让学生课后自己完成,一般不会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当时的学校所在地——江宁区湖熟镇是南京市首批“千年古镇”,文物古迹非常丰富,我突然想到带学生去体验一下。那天下午,我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带着学生首先来到学校附近的一处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梁台古文化遗址(梁台是一个台型土墩,传说梁朝昭明太子曾在此建有“读书台”而得名,是“湖熟文化”的最早发现地),在梁台下面,还能见到贝壳、灰烬、陶片等先人生活的遗迹,学生自然会感慨家乡历史悠久。随后,我们来到梁台上,远眺赤山葱郁,白米圩内良田万顷,丰收在望;近看秦淮河水奔流不息,集镇楼房林立,不由让人感到家乡的可爱、生活的美好,学生们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的志向油然而生。
  归途中,我又带学生参观了梁台附近的另一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湖熟清真寺,寺内的古建筑一下就让学生感到了历史的久远,特别是寺内3棵已有300多年历史的高大银杏树,绿影婆娑,让人一下子就有了历史的沧桑感,学生很自然感受到了“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的论断。
  毕业多年后,在一次参加学生聚会时,好几位学生都向我提起了这节政治课,看来“把课堂搬到‘读书台’”让他们印象尤为深刻。
  此后,在我所任教的政治课上,3年中,我始终坚持拿出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曾带领学生寻访过南朝石刻、走访过章村社区、开展过辩论赛及模拟法庭等活动,我觉得这不仅是学生所学知识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与展开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想途径与具体运用,更是学生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结合过程。

推荐访问:摇篮 课堂 成长 教师 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