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摘 要:如何做到师生和谐,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让课堂成为充满生机的思维领域,确实需要每一名语文教师认真地反思。
  关键词:有效课堂;对话;情感
  “教室是没有生命的物质空间,而课堂却是充满生机的思维领域,只有师生心智交融,才能显现课堂应有的生机与活力。”特级教师刘可钦说得太好了,说出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堂的基本特点。
  现实呢?我们经常埋怨孩子们没精神,课堂上鸦雀无声,不会配合;或者埋怨班级里的后进生太多了,没有优生的带动等等。这种想法今后不能有了,有点推卸责任呀!我们为什么不找找我们教师自身的原因呢?是不是我们提到的问题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是不是问题过于难了,或许超越了孩子的思维与年龄特点?是不是我们的启发方法不够生动有效呢?是不是我们的教学设计不新颖,没发挥孩子们的自主精神呢?归根结底我们的这堂课准备得充分吗?是以学生为主体而设计的吗?文本解读是否正确而深刻呢?
  作为语文教学的一员,我喜欢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我经常反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如何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呢?
  一、自主交流的对话课堂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开放课堂”,就要实现“生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这是当前语文课堂中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
  以前的语文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根本谈不上“自主”读书与思考,完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失去了主动性与创造性。我校已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功课,如,新课标、新理念的学习与探讨;课堂教学的观摩、同课异构等活动的开展;“主题性阅读课”的探索;名师课堂教学案例的学习;语文专家讲座的观摩;课堂观课点的设计;朗读教学的研究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都已说明,我校的语文教学已经摆脱应试教育的“满堂灌、满堂问、题海战术”等“填鸭式”、不关注学生能力发展的旧教学思路,走向了以学生为主,充满活力的“自主、开放”式课堂的健康道路上来。
  二、充满兴趣的情感课堂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怎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需要”,注重“激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只有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才能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典名著之旅”时,我非常注重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全本的兴趣,因为只有在书海里畅游的学生,其理解与感悟能力才能强。然后调查班级里有多少学生家里有这些名著,再叫有者带到班级,借给其他同学读,我也主动把自己女儿读过的名著拿来,借给学生看,以此教育学生“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其次,教师的体态和言行对整个课堂气氛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在课堂上应保持好心情,努力保持用微笑面对学生,不要刻意让学生体验学习压力,通过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学生主动参与交往和学习。我们在教学生涯中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旦学生对某位教师有了信任感,他将会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该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上来,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这也说明充满情感的课堂,能在和谐中事半功倍地为提高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学习语文的有效课堂
  语文专家于永正说:“语文就是语文。学习语文就是为了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这是语文重要的基本性质。
  许多教师的语文课注重了字、词、句的训练,却忘了语言文字的内涵所在;或者只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育人功能,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这都太片面。烟台开发区教研室的张主任曾说“我们要咬定语言不放松”就指出了语文教学干什么的问题。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就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中心句统领全文,理解全文,完成了教学任务。抓住“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两个词语的理解,去感受德国奇丽的风光,同时感受作者对第二故乡——德国的喜爱。引导学生看图、朗读、想象,贯彻落实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实现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愿每位教师都不怕出错,不怕露丑,在反思与实践中构建和谐的、充满生机的有效语文课堂,愿我们都成长为小学语文战线的中坚力量,给学生一个喜欢的快乐课堂。

推荐访问:构建 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