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践探究


   摘 要:当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于起步晚,其发展仍严重滞后于显性思想政治模式,急需加大探索力度。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作为移动辅助教学软件的蓝墨云班课很好地把互联网与思政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极大地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了突破口,有效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移动学习;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蓝墨云班课;探究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是从社会环境的多元开放性还是从学生群体的价值多元化的倾向性,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重的挑战。顺应时代发展,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其隐蔽性、渗透性、开放性和较强的感染力等自身优势可以正好弥补传统显性教育模式的缺陷和不足,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急需探索的新路径。放眼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校园,人们就会发现手机已成为学生的标配,网络已与学生如影随形,长期浸染在网络中的学生思维犹如插上了隐性的翅膀,常常虽身在教室,心已被网络带到天外。反思眼前这一教育环境的巨变,除了对传统显性教育模式缺陷的批判,更重要的是反思如何为高校思政教育也插上隐性的翅膀,与学生的思维比翼双飞,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突破。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内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把隐性课程教育模式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隐性教育模式起源于美国的“隐性课程”的教育理念。20世纪初,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J.Deway)提出了“附带学习”(Collateral Learning)概念,随后,杜威的学生克伯屈(W.Kilpatrick)进一步阐发了杜威的观点,提出了“附学习”(Concomitant Learning)概念,认为“附学习”是指较概括的思想、态度及道德习惯,它是逐步获得,一经获得就将持久保持下去,影响人的一生[1]。1968年,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P.W.Jackson)在他的《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这一概念[2]。从此,“隐性课程”教育模式逐渐被教育与课程领域学者所关注并很快成为不断崛起的新研究课题。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模式是区别于传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另一种教育方式,它的关注点不在于单纯的理论学习,而是更加关注受教育者的心理体验和情感共鸣。它一般没有显而易见的目的或者目的不易被察觉,它注重的是受教育者对文化、思想或观点的深层次的思考,并将这些思考不知不觉地融入到他们的行为中。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更具有隐藏性和深度[3]。
   (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特征
   1. 隐蔽性。这是区别于传统显性教育模式的显著特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是直接公开地向受教育者施教,而是以隐蔽的方式,在暗默中把有关思想方面、政治方面、道德方面的内容渗透到具体的其它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传授给受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寓教于无声无息之中[4]。这种模式正是利用不被受教育者觉察到教育意图的隐性素材来实现受教育的目的。
   2. 渗透性。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意图的内隐性,决定了其教育发生作用的机理在于参透性和寓他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不是以一个独立性的个体而存在,而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对受教育者而言,相关的实践活动是显性的,是可以觉察到的,但融合在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图是潜在的,它需要与实践活动本身相融合,而不是两张皮的牵强附会。这需要教育者在组织实践活动中具有较强的隐性教育意识和理念,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实践活动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形式的实践活动从形式到内容的一体化,最终实现隐性教育的目的。
   3. 开放性。开放性是隐性教育模式区别于显性教育模式的一个鲜明特征,也是其优势所在。显性教育一般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完成的。但隐性教育模式由于是通过寓于其它实践活动之中开展教育活动,所以打破了显性教育的时空限制,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空范围。这一点也恰好弥补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缺陷和不足。
   二、当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困境
   由于教育理念的严重滞后和相关理论研究不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一直处于被忽视或被边缘化的境地,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仍然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已彻底改变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学生的思想在不断地受到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影响,多元思想在不断碰撞,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单一传统显性教育模式正在经受严重挑战,其阵地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环境的冲击,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具体而言,当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隐性教育的理念更新滞后、校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网络隐性教育资源开发不足。如何在现实困境中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是当前推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教育理念的陈旧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发展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直沿袭于传统的显性模式,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环境已发生剧烈变化,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代,学生的社交空间已经突破传统校园的物理阻隔,他们对本校师生为主体的交往群落的依赖性在不断淡化,使得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潜在影响和熏陶不断弱化,传统显性教学模式面临网络思想阵地的直接挑战。教育形势已经改变,但教育理念却固步自封,对隐性教育理念关注不足,这也直接导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当前,更新教育理念,把隐性教育模式提高到与显性教育模式同等重要的位置,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推荐访问:隐性 探究 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