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础教育校本研究状态的述评


  【摘 要】 文章对校本研究当前的观念、管理、工作及学习状况进行了简单扼要的阐述,认为校本研究仍徘徊在最初的困惑里,仍没有走出先前的“初始状态”,其本质属性仍是理想主义、官本主义、个人主义及机械主义,没有实质性的改观。这种初始态是理想与现实的背离、官本与人本的背反、师本与生本的对立等原因造成的。为推进校本研究向纵深发展,本文提出了断“官本”之臂、养“人本”之根、助“教”“研”之乐的对策。
  【关键词】 当前;校本研究;初始态;述评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22-0079-03
  毋庸置疑,少数学校利用校本研究这个形式取得了一些“新成绩”,但不容乐观,许多学校的校本研究仍停留在初始状态。
  一、校本研究初始态
  1. 观念初始态。众所周知,校本研究包括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课程这四个子系统,它们共同构成了校本研究的工作模式。当初,我们对这个新概念不甚了解,误把校本教研当作新课程的全部,言新课程必言校本研究。但对它的理解仍停留在“想当然”的水平,思想观念没有多大的“改善”。例如,教研组先前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听听课、评评课,或写写论文、经验总结等,就以为是校本教研了;现在下学校看到的,仍是举行一两次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邀大家到一起随便议一议、随便评一评,校本教研就完成了。至于校本教研的本质是什么,如何规范地规划、组织、保障它,这些都懒得费神细想。
  2. 领导初始态。当前校本管理,仍是家长制、集权制,缺乏民主、宽松的研究氛围。从组织机构来看,学校领导因为不是民主选举产生,而是由上级指任委派,造成管理层对新课改文化、校本研究等缺乏进取精神和改革动力。在这种僵化的体制内,学校管理层为了追求一定的眼前利益或表面的教育效果,不遵循教育规律,违背教育目的,片面追求校本研究的短视效应,忽视学校整体稳步推进的长远利益。可以说,现在的校本管理仍未脱胎换骨,仍未能全面准确理解校本研究的真髓,推行的仍是“人治”,而非人本管理。
  3. 教师初始态。校本研究能否取得成效,或是成效的大小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主体参与的程度。如果说校本研究伊始,教师还抱有某种新鲜感的话,那现在随着新鲜感的消失,教师压根就没有那种“激情”了。环顾当下,校本研究的“形势”并不是有些人所描述的那样喜人和乐观,即使有的学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许多方面是经不起推敲的,很难说是近期或短期的课程改革的业绩。
  4. 学生初始态。这次课程改革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和情感,渐渐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反观我们十来年的校本研究,学生仍是那个老样子:学得多,但不会用;学得死,用不活;特别是丧失对世界的那份好奇心,不善于质疑,不善于探究,更不善于合作,沉浸在老师提供的现成答案里,忘记了能力的建构和思维的创新。
  二、初始态的本质属性剖析
  1. 超理想主义。新课改期望借用西方的教育理论,对我国传统课程体系予以纠偏,期望用校本研究来平衡素质教育与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关系,祈望学校借校本研究的渠道找到与素质教育、新型人才培养相匹配的模式,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份蓝图是美好的,这个心愿是善良的。然而,十来年的校本研究并没有像当初所预期的那样卓有成效,没有给学校及教师以改头换面的洗礼,学生也没有按我们预设的那样“重新做人”。明眼人应该看到,校本研究因为被赋予太多理想太多功利的成分,没有给教师一个明确无误的指向和标准,使得学校的校本研究最终陷入了一种随意论说的境地,让一线教师一脸茫然,无法具体操作。可以肯定地说,此次校本研究因为割裂社会与历史、现实与传统、人文与习惯,使得校本研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仍滞留在初始的理想中而茫茫不知所措。
  2. 纯官本主义。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校本研究的质量与效益,直接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可从校本研究兴起以来,众多学校领导视校本教研为教师和教研组的事,把“严格管理”当作治校方略,将手中的“权力”扩展到校本研究的各个层面。将校本研究当作自己的“政绩”或“面子工程”,片面追求某种利益或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容不得他人意见,缺乏民主氛围;教师对来自领导的“指示”,不管有理没理,“命令”下来就得无条件执行,叫教师折腾得不敢言语,使教师无法感受校本研究的自由和舒畅。正因为官本主义阉割了校本和人本,使得所谓的校本研究没有生机。
  3. 惟个人主义。在我们的调研中,看到很多教师的“行动研究”案例,与传统的教学设计与评析没有任何的区别,即便在教案后写有“教学反思”,大多是口水话,甚至是对教学内容的简要复述,敷衍上级检查,没有思想,没有深意,没有展示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也不指向具体问题发生的原因和解决的策略。不难发现,教研主体与教研行为是分离的,校本研究是形式的,是个人的。校本研究本应提倡全员参与,但我们看到很多学校的校本研究最多只是个别骨干教师或年轻教师的“个人行为”,并且其“研究”行为仍停留在个体针对自己教学问题进行浅表化的描述上,而广大教师则游离于校本研究之外,游离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外,群体性的合作研究共同体没有形成,彼此缺乏货真价实的讨论,更谈不上高质量的切磋。可以说,现在的校本研究仍是在狭隘经验里的单打独斗,仍是个人教学行为的孤军奋战。
  4. 轻学本思想。校本研究最致命的缺陷是:只关心教师如何“教”,没有把学生如何“学”摆在“教”的首位。说得浅显直白一点,就是搞一些教研活动,活动的出发点是“教”,落脚点也是“教”,以教本位思想统领教研活动,学本思想不见踪影。实际上,校本研究最应研究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怎样地“学”。由于“学”与“教”的倒挂,使校本研究没有真正体现“教”是为“学”服务的主旨,使学生始终没有摆脱学得枯燥、学得死板、学得辛苦的窘境。毫无疑问,当前的校本研究只是对过去传统学习方式的包装,没有真正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的。

推荐访问:述评 校本 基础教育 状态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