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资源与动力基础


  摘要: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丰富的体制资源与强劲的动力基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经济体制资源的创新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物质推动力:二是中国政治体制资源的创新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力;三是中国文化体制资源的创新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文化支撑力。
  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体制资源;动力基础;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0)05-0035-03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执政理念,并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高度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丰富的体制资源与强劲的动力基础,它必将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获得真正的话语权,进而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中国经济体制资源的创新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物质推动力
  
  中国经济体制资源的创新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的经济体制是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体制彻底决裂的结果。其特点主要是:从发展力量来看。单纯依靠国家力量和政府的政治动员能力;从经济基础来看,以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基础;从发展战略来看,追求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倾斜战略、完全立足国内的自我积累和进口替代战略、过分注重区域生产力布局和区域均衡发展战略。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是这一时期的鲜明标志。总路线的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毛泽东曾对“多快好省”进行过辩证思考,他在中共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做事情,至少有两种方法:一种,达到目的比较慢一点,比较差一点;一种,达到目的比较快一点,比较好一点。一个是速度问题,一个是质量问题……本来,好省是限制多、快的。好者就是质量好,省者,就是少用钱;多者,就是多办事:快者,也是多办事。这个口号本身就限制了它自己,因为有好省,既要质量好,又要少用钱,那个不切实际的多,不切实际的快就不可能了……我们讲的是实事求是的,合乎实际的多快好省,不是主观主义的多快好省。我们总是尽可能争取多一点,争取快一点,只是反对主观主义的所谓多快。”毛泽东的辩证思考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建国初期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缺乏深刻的正确的认识,在实践中过分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违背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因此。在多快好省的过程中出现了毛泽东所反对的“主观主义的多快好省”——急躁病滋生、浮夸风盛行。其结果是,尽管在短时间内基本上建立起了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由于政治上的民主化速度与经济上的公有化速度反差太大,经济发展中片面追求“多”“快”而忽略了“好”省”,造成了经济发展不稳定、结构失衡、资源浪费严重的沉重代价。
  二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六大,这一时期的经济体制是对前一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反思的结果。其特点主要是:从发展力量来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政治动员和社会动员相结合;从经济基础来看,以多种经济并存和市场经济为基础;从发展战略来看,实施农轻重并举的均衡发展战略、积极利用外资和国外市场的“两个利用”战略和“两个大局”的梯度发展战略。这一时期抓住了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了实现民族富强、民族振兴的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这一时期的鲜明标志。邓小平说:“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但是,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同时,有些人片面地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速度为中心”,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地追求所谓的“政绩”,把“发展就是硬道理”异化为“GDP就是硬道理”,形成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自然资源的浪费十分凸显。生态环境的破坏触目惊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因素增多,这就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
  三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体制的变革、创新是在对前两个时期经济体制的不断总结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特点主要是:从发展力量来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创新作为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经济基础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从发展战略来看。实施可挣续发展战略、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战略、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战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根据国内、国外的发展经验对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行了系统总结,2006年lO月23目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第一次提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发展理念,2006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又重大的战略任务,并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
  “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党对人类文明发展之路的历史性把握,是党的“先进性”在解决中国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上的实践性提升。中国经济体制资源的创新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物质推动力,如果说前两个时期是“快”字当头,“好”字难求的话,那么自十六大以来的经济发展。要求“好”字当头,“快”在其中。“好”是效益,“快”是速度。“好”需要“快”来体现,“快”需要“好”为内涵,“又好又快”实现了对“多快好省”的继承与超越,“好”与“快”的相互依存。共同构筑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二、中国政治体制资源的创新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力
  
  中国政治体制资源的创新发展同样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的政治体制仍然渗透着政治革命的浓厚色彩,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中体现得十分充分。政治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确立的。中国革命的残酷性、复杂性、艰巨性,是任何国家的革命所不能相比的。以“政治革命”为中心,才能迅速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团结起来,打倒强大的敌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基本上没有改变革命时期的理论范式,以政治革命为中心的逻辑延伸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以“阶级斗争为纲”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歪曲,离开了社会主义的科学根据。否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造成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邓小平最

推荐访问:中国 文明建设 体制 生态 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