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察南方谈话”看社会主义的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


  摘要:改革的性质是一场渐进的革命,其特点就在于打破原有的平衡。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武昌、珠海、深圳等地时发表的讲话从深层次上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即改革是动力机制,稳定是平衡机制的问题。改革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把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综合协调起来。
  关键词:改革;动力机制;稳定;平衡机制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着一套完整的自身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机制是整个社会维持发展与稳定的根本条件。它表现在诸多的方面。但是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两种,即社会的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其中动力机制促进社会的进步,也就是解决发展问题;而平衡机制则是维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均衡性,也就是解决稳定问题。这两种机制结合的程度何以反映出一个社会成熟的程度。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是什么,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以改革为动力机制,以稳定以及实现稳定的一系列措施为平衡机制。也只有把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良性发展。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
  在“视察南方谈话”一文中,邓小平说得最多的词就是改革与稳定。之所以要不断重复、强调这两个词,是因为这两个词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良性运行。邓小平虽然没有从逻辑上、从哲学的高度来深刻地论证这两个概念,但是我们从他老人家在经过成熟的思考、浅显的阐释所表达的话的意思中可以看出,改革与稳定就是作为社会良性运行的两大机制。改革是动力机制,解决发展问题,稳定是平衡机制,解决均衡问题。
  1.社会主义的动力机制
  社会主义的动力机制就是改革,即通过改革一系列不合理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使生产力从原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恢复社会发展的动力。把改革作为社会主义的动力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改革实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就在于创新,即不断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使生产力从原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生产力不断获得新的发展。改革的目的在于改变原有的僵化体制,“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1]建立相配套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使生产力不断得到解放。也只有首先解放了生产力才能谈得上发展生产力。改革不但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同时也是在改革生产力的发展方式,使生产力从原有的单纯依靠人力转向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依靠科技和教育,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第二,改革实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的本质在于如何投入最少而产出最多,也就是在于对利润、利益的追求,尤其是个人利润与利益的追求。中国的改革使市场机制得以恢复,从而使个人对于利益的实现的愿望得到了满足。从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到城市的各种承包制,再到后来进一步发展的股份制,包括大锅饭现象的破除,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的建立等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都是要把人的行为同人的利益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自主地发挥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改革使市场机制的恢复从而使计划体制的破除,其突出表现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三,改革实现了个人发展的动力。个人发展的动力主要是通过自身的一种内在的精神来实现的。这种精神一方面来自于自身的物质利益的需要,另一方面来自于在自我与他人的比赛竞争中所获得的比较。改革打破原有的“吃大锅饭”的体制,通过市场竞争机制的引进,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后富的发展。这样就通过物质利益、市场竞争、典型示范等一系列的完整措施来实现个人发展的动力。
  2.社会主义的平衡机制
  社会主义社会的平衡机制就是社会的稳定,这一机制既是社会运行所要达到的一种状态,也是我们实现社会平衡发展的一种手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理解。
  第一,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就是经济的稳定发展。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2]这里的稳定既是指改革开放政策的稳定,又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稳定,即发展过程中不会带来社会的动荡与思想的混论。经济政策的稳定是保证发展的持续性,经济发展过程的稳定是保证发展的平衡性、平稳性以及经济各方面的发展的协调性。
  第二,国家政权的平衡性就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稳定。社会主义的国家的根本标志之一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的具体形态就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权力的强大保证。只有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稳定,才能捍卫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把人民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才能使人民的发展结果得到巩固。因此,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这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情,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9]
  第三,社会的平衡性就是人民生活的稳定。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因而人是社会的构成要素。社会的平衡性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衡,就是人民群众内部的稳定。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从生产关系即先富后富的关系、生产力即党的总路线的不动摇以及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几个方面来阐释人民生活的稳定问题。以人民群众生活的稳定来实现社会的稳定。社会稳定了,经济建设才能搞上去,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也才能搞上去。
  二、社会主义社会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的综合协调
  要使一个社会能够良性运行下去,必须既能够使社会不断保持发展动力,又能够使社会在各种要素的平衡中得到稳步前进。因此,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一个社会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关系问题。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始终是比较强劲的,但是却忽视了社会的平衡,导致社会矛盾丛生。但是经典的社会主义与传统的社会主义都是过于强调了平衡却忽视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使得社会缺乏应有的活力,这对于社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我们就需要把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综合协调起来,使二者能够得到有机的统一。
  1.改革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却恢复了发展的动力
  改革是一场渐进的革命,其目的在于改变原有的僵化体制,使生产力从束缚它的因素中解放出来。因此,从改革作为一场革命的意义上来说,改革本身就是要打破原有的平衡状态。体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改革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式、发展格局、发展动力等要素都从原有计划经济体制这一平稳运行了几十年的经济体制中解放了出来,使得原有的经济发展的平衡状态受到了冲击,而且也只有使原有经济体制的平衡状态受到冲击,才能达到改革的目的,达到解放生产力的目的。在政治体制方面,改革打破了原有政治体制的权力格局,使权力在中央与地方、官员与民众、企业与政府之间重新配置,而这一配置的过程也正是一个打破旧有平衡的过程。在收入分配领域,改革打破了旧有的全部“吃大锅饭”的分配格局,利用市场通过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发展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真正实现了人的自我内在动力,从而实现了社会的发展动力。
  由此可见,中国的改革就是通过渐进的革命性措施,破坏掉原有的平衡,从而恢复社会的发展动力。所以说,改革本身就是一种不稳定状态。中国的改革就是要使社会的一系列制度性因素受到“破坏”,进而调整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式。而这一过程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社会在一段时期内就不会有绝对的稳定。
  2.把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统一起来
  既然改革是一场渐进的革命,而这一革命过程又是要打破原有的平衡以恢复社会发展的自身内在动力,那么我们就需要构建一整套的平衡机制,使社会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如何实现平衡,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认为,要通过稳定来实现社会的平衡,因而这里就涉及到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问题,其实质就是动力与平衡的关系问题。邓小平认为,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建设以及相应措施来维护社会的稳定,既消除在改革过程中所造成的不稳定因素,又能保持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使社会得到良性平稳发展。在被称为他的“政治遗嘱”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深刻地阐述了这个问题。

推荐访问:机制 视察 谈话 平衡 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