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专题性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摘要:专题设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专题性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实践应用的基础。中国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阐释国家精神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通过“贵德、致功、求是、尚和”的内涵分析集中解读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从而凝聚起中国精神这一专题的主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既看到中国精神的外在的型,更领悟中国精神内在的质。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中国精神;阐释
  一、从中国精神的思政课表述凝练专题视角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五门课。其中,本科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简称思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四门课(简称纲要)。专科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同时本、专科兼开形势与政策课。
  五门课总体上都涉及中国精神的教学内容。其中尤以思修、概论和纲要课为突出。“中国精神就是以愛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2]教材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和外延都有较详尽的阐述,但对建立在二者有机统一基础上的中国精神并未做更多具体的阐述,若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角度来看,坚定中国精神自信也是坚定中国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的当然之意。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更为详尽、理性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精神不仅是思政课专题性问题探究模式教学的需要,更是学生深刻领会中国精神,成为一名真正意义的中国人的现实需要。
  二、从中国精神的意识形态地位突出专题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四个主要方面。即通常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这四个主要内容中,唯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作为国家精神提出来的。就能够凝聚海内外、两岸三地全体中华儿女向心力而言,中国精神是最大共识,也是两岸三地、海内外中国人思想意识、心理情感的最大公约数。基于一国两制甚至一国多制的现实考量,在大陆主体施行社会主义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意识形态宣传冠以社会主义或中国特色这样的限制词,毫无疑问,是恰当的。但是,适应国家统一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定位,提出能够为全体中国人(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及海外侨胞等全体中国人)认同的国家精神是十分必要的。我们不妨通过对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比较来说明这个道理。
  首先,从概念的外延上看,中国精神的外延要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延。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当代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两大外延,涵盖民族精神深远的历史跨越和时代精神宏大的现实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涵盖国家、社会与公民个人三大领域。作为当代中国主导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价值观带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形态色彩。而中国精神因根植于两岸三地及海内外的更为广泛的国家视角,这与主要采社会视角的核心价值观是不同的。
  其次,从概念的内涵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精神是有许多交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很多内涵也为中国精神所认同。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关注社会的价值观方向的核心价值观与强调国家整体精神风貌的国家精神,在内涵上是不尽相同的。前者是时间指向性的概念,后者空间状态性的概念。二者虽有交集,但内涵是有差别的。因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来解释中国精神并不十分恰当,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代替中国精神。
  三、从中国精神的时间和空间维度阐释专题内涵
  中国精神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从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演进的时间角度看,中国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共同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第48页)民族精神因其经过长时间的历史跨越,沉淀下来的精神遗产对后来时代的人具有客观现实性,它影响着这个民族的性格和国家品格。一个民族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如同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一样,很难再有改变。民族精神可以说是国家精神的纵向坐标,由它可以找寻国家精神的最深远的记忆及这个民族最本源的基因。正因为如此,它巨大的历史惯性无形地塑造着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成为一个民族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国家形式的最本质、最稳定的部分。邓小平说过:“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4]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说的不仅是地域自然的影响,更有历史人文气质的影响。这个历史人文气质就是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5]
  需要强调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内涵所以成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确实有历史的渊源。应该说,中国人的国家意识来自于家族意识,这与西方世界是有着很大的不同。所谓的家国情怀,在中国人看来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因而在使学生领会爱国主义这一民族精神的合理内核的时候,恰当地由家国情怀、忠孝品格入手,是一个破译民族精神的合理内核的合理角度。
  从中国精神延展的空间角度看,中国精神是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体现和延展。这里的时代精神上就是中国精神,因而诸如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合作创造、经济中心、开放包容、德法并用等是当然之意。无论是城市精神、企业精神,还是应对突发事件展现出来的昂扬精神,其核心是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当下中国的主题,是时代精神的合理内核。理解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可以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角度进行理解。无论是民族精神,还是时代精神,真正砥砺中国精神的是国家和人民所面对的现实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历史及现实中的困难、挑战和考验,也就没有所谓的中国精神了。我们可以把现实的挑战和考验看作是国家精神的磨刀石。越是艰难险境,越能磨砺人民的精神,越是能砥砺国家意志。

推荐访问:政治理论 探究 教学模式 性问题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