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人学视阈分析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很多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不尽如人意,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对传统实践教学进行分析,找出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因素,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人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3-0082-02
  一、传统实践教学学生主体地位的或缺
  成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然是建立在对人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上的。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主体性就是人在改造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体特性,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制约着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方向和水平,也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是通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需要的了解、尊重、教学参与度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因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只有重视人的主体性地位,加强对学生的认识和了解,知晓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意见,才能发挥人在改造世界中的积极作用。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活动中,教育者常常异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以“权威”自居,未能在制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计划时考虑学生的情况、专业、需求等,为学生规定好模式化的实践内容和方法,限制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一方面又完全放权给学生,实践活动中完全依照学生的自觉和自主来进行,没有了教育者的引导,学生就会在实践活动中失去方向甚至无从下手。这种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无限扩大学生自主性和自觉性的认知都是不可取的,都无法实现实践教学活动的预定目标。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部门也未将学生的因素纳入实践教学活动计划中,未能在活动开展前征求学生的意见,并在活动结束后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另外,很多大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听课、顺从教育者安排的局面中,学习形式比较单调,思维模式比较固化。他们向来也惯于被动地接受受教育者对自己的计划和安排,导致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范式的人学转换时未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对实践活动的认识较为肤浅,甚至有的学生在面對这样的变化时不知所措、唯恐避之不及。这样一来,处于主体地位的受教育者都对实践教学失去了兴趣,更影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树立,弱化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传统实践教学价值定位的偏颇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价值问题必然要立足于实践过程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价值取向中。需要明确的是,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集体主义。只有在社会中、在集体中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实践教学中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是内在统一、水乳交融的。我们反对将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人”个体化,反对将个人和集体割裂开来讨论两者价值的关系。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定位必然是既包含个人价值的实现,又同时包含社会价值的实现,并且社会价值永远是先于个人价值的。马克思所强调的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均是在社会中、集体中进行的,不是孤立地强调个人的价值。个人的解放和幸福同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解放和幸福是完美统一的。个人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理解为一种工具性的价值,是以个人的需要为主导的价值,具有利己性,具体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便是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个人交往能力(沟通、协调、组织、应变等能力)、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坚强的意志品质等,通过这些能力和品质的培养使个人的需要获得满足,从而实现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人文性的价值,是以社会的需要为主导的价值,具有利他性,具体体现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奉献精神、集体精神、社会伦理和道德等,通过人对社会的负责彰显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难点之一就是如何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到实践教学活动中,避免传统实践教学割裂二者的关系的现象。割裂二者的关系就有可能造成两种极端,一种是夸大个人的价值,将教学的内容聚焦于满足个人的需求和价值的实现,另一种是对集体理解的偏颇,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是集体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个人价值实现了集体价值自然就实现了。而马克思所认为的个人和集体并不是互为前提和条件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存共生的交融关系。反观我国的实践教学活动,很多学校都倚重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发展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实用性技能等个人价值,而忽视了社会价值的实现,这样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注重自我价值而忽略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和集体的荣誉感,成为安分守己不问世事的孤立的人。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应该定位于学生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既注重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又注重社会价值的实现,通过实践活动将理想化的价值观念现实化、具体化。
  三、传统实践教学对教师管理人性化的偏离
  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导和实践教学活动的直接指导者,对于实践教学的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方向、进程等方面的掌控和计划都深刻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的实践热情同样感染着受教育者的实践热情。另外,高校教育呈现出日益向实践教学转化的状态,对高校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教师的角色也在重新定位。教师不但能够在理论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成为实践中的技术专家。这无疑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和教学难度,人们对实践教学效果的期待也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压力倍增。因此,迫切需要以人性化的管理来缓解实践教学教师的压力,实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性关照。正是人性的观照,使对教师的关注成为教育研究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人们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师教育的有效性取决于作为完整的人的教师本质的丰富性的展开,必须回到教师本身才有可能实现。所以在强调以学生为本的同时,切莫忽视对实践教学教师的人性化管理,以人性化的管理满足教师需求,激发教师实践积极性,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其根本目的也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然而,目前高校中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师的管理却存在去人性化的状态,未能回到教师本身对实践教学进行管理。实践教学相比理论课教学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据老师反映,有些高校并没有对实践教学和理论课教学在教学评价、管理、课时工资中体现出不同,加之往往需要外出的实践活动让教师承受着来自资金、学生安全等压力,这些因素让实践教师对于实践教学力不从心,致使实践教学效果不佳。这也就迫切需要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师进行人性化的管理,为实践教学创造一个人性化的施教环境和保障机制。

推荐访问:政治理论 实效性 人学 实践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