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社会分层与流动现状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bns/xbns201604/xbns20160411-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bns/xbns201604/xbns20160411-10-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bns/xbns201604/xbns20160411-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bns/xbns201604/xbns20160411-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bns/xbns201604/xbns20160411-4-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bns/xbns201604/xbns20160411-5-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bns/xbns201604/xbns20160411-6-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bns/xbns201604/xbns20160411-7-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bns/xbns201604/xbns20160411-8-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bns/xbns201604/xbns20160411-9-l.jpg
  摘 要:利用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2013年西安交通大学“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课题组深圳调查数据,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结合十大阶层理论,调整社会阶层划分方法;透过横向、纵向两个维度,户籍、代际、代内三重视角,综合考察农民工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现状。分析结果显示:农民工阶层结构呈“金字塔型”,普遍分布于蓝领、雇员阶层;多数农民工通过进城务工实现上升流动,城镇打工期间则以平层流动为主;农民工阶层体系的平等性、公平性和开放性虽有较大改观,但与城镇居民尚存一定差距。当代农民工群体已经分化,“社会封闭”“阶层固化”“结构化与再生产”趋势初步显现,“碎片化”和“集团化”特征尚未出现。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阶层结构;社会分层;社会流动;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323.6;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6)04-0069-11
  引 言
  当代社会分层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存在的各种不平等形式,致力于消除社会经济中的不平等[1]。中国自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完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不平等状况发生较大改观,社会阶层结构伴随市场转型变化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者普遍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国阶层分化逐渐产生,社会差距有所扩大,新的结构不平等现象愈发明显,对现阶段中国阶层结构的探讨,学界形成了“断裂化”“中产化”“碎片化”“集团化”以及“结构化与再生产”五类观点[2-6]。较系统地刻画了转型期中国的阶层结构,特别是关注了城乡区隔差异与乡城二元结构,并普遍将农民工视为一个群体或者阶层,称为“新工人阶层”。
  自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21世纪“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相继提出与推进,大量农业转移人口(主要是农民工)集聚城镇,2015年农民工群体规模达到2.74亿人。中国社会结构已从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转变为新的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和城镇农民工三元结构。加之户籍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多数农民工未能实现市民化,经过多年的沉淀、繁衍和发展,农民工内部逐渐分化,从一个阶层扩展至多个阶层,形成了有别于城乡居民阶层结构的新阶层结构。当前学界虽然对农民工阶层分化、迁移意愿、社会融合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但多集中于个体微观视角和影响因素方面,对于农民工群体宏观阶层结构与阶层流动状况,缺乏概括性、多视角的综合研判[7]。与此同时,农民工由于缺乏合法性制度认同和主流文化接纳,被城市社会视为边缘群体,阶层流动受阻,容易受社会歧视和不平等对待,游民化现象日趋加剧,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中国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通过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由农民工群体带来的社会风险隐患,达到社会公平与公正的目标。农民工市民化对中国既有的城乡社会阶层结构将产生重大影响,借助社会分层与流动视角,能够有效透视农民工群体内部结构与发展趋势,为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和户籍制度改革奠定基础,为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提供依据,为预防中国可能加剧的不平等现状提供借鉴[8]。因此,对于当前农民工社会阶层结构与流动现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借鉴“市场转型”“十大阶层”“再生产”“结构化”等社会分层理论,使用全国抽样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运用经典统计分析方法,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对农民工现阶段的静态阶层结构和动态流动情况进行系统描述;提出农民工阶层划分方法并建构分析框架;结合全国和调查数据,描述农民工社会分层与流动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一、文献回顾
  社会分层研究侧重对社会结构和分化结果的静态分析;社会流动研究着重描述结构因素对阶层文化与阶层形成的动态影响,关注阶层变迁过程。中西方学界在上述方面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但多数学者认为农民工只是新的(工人)阶层,对农民工群体内部阶层结构与流动现状的专项研究并不多见[9]。
  (一)社会阶层的划分
  社会阶层划分是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基础,西方学界主要分为马克思学派、韦伯学派和社会等级测量学派。马克思阶层论和韦伯多元社会分层论是最基本的社会分层理论和分析框架,通常采用某种排他性原则来区分阶层。赖特等学者在原有资本资产剥削因素外,加入新的组织、技术等剥削因素,形成了新马克思阶层理论;韦伯学派则依据个体或群体对各种不同类型资源的占有水平划分阶层,同时,一些学者依据韦伯的社会封闭概念产权制度和文凭制度就是最主要的两种社会封闭与排斥方式。发展出了新韦伯分层理论[10-12];社会地位等级测量学派则基于帕森斯的阶层定义相互关联的部门中拥有同等价值评价的一群人。选择财富、收入、声望等可量化的指标,划分出界限明确、高低有序的等级群体和人群阶层,职业声望法和社会经济地位指数量表是这一流派中最为重要的分层方法,后者进一步发展为国际职业社会经济地位指数量表[13,14]。
  总之,国内学者借鉴西方已有理论成果,立足中国现实问题,结合社会经济转型背景,形成了一系列本土的社会阶层划分理论。1978年之前,“两阶级一阶层”是普遍认同的阶层划分方式。此后,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城镇化深入与户籍制度调整,计划经济时期决定阶层地位的政治性、制度性、行政性标准,被一些新的因素取代,新的社会阶层分化趋势逐渐明显。学者相继提出了多种阶层划分方法,包括十大阶层划分、职业分类法、利益群体区分法、多元指标分层法、新马克思和新韦伯法、“两阶级一阶层”改良法等[1]。
  (二)社会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
  阶层结构能直观揭示社会不平等状况,而社会流动则是判别社会公平的重要视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阶层结构一直处于变化状态之中,社会流动较为频繁,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1.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西方学者重点关注蕴含于阶层结构中的分层秩序及其变迁机制。泽兰尼的“再分配理论”认为,政治化原则是苏维埃国家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其阶层结构包含等级化和体制化特征,体制内精英以国家名义控制经济资源,依据个人的阶层地位进行资源再分配[15]。倪志伟针对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提出了“市场转型理论”,认为经济市场通过与再分配经济的竞争,将削弱再分配体系中政治权力的作用,继而改变社会分层秩序并构建新的阶层体系[16]。罗纳塔斯的“权力转变理论”则认为,即使政治权力在市场改革中失去绝对统治,但其依然是分配体系中的重要因素,社会阶层结构改变有限[17]。

推荐访问:分层 农民工 城镇化 流动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