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政治教科书60年之演进


  摘要:新中国政治教科书60年的发展跌宕起伏,在建国初期17年中“峰回路转”后,又深陷文革10年的“政治膨胀”,幸得在改革开放中“柳暗花明”,终在21世纪走上“康庄大道”。政治教科书编写从学科逻辑转向生活逻辑,从呆板木讷转向活泼明艳,从政治附庸向政治教育的本体性回归。
  关键词:新中国;政治教科书;60年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1)02-0005-05
  
  早在清末,新式学堂中就已设有“修身”一科,著名学者蔡元培就亲自编写和审定修身教科书。民国初年,修身科目内容已经变化,但名称依旧。伴随着袁世凯帝制失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22年新学制提倡“公民教育”,修身科被取消,代之以“公民教育”,出现了《公民》、《人生哲学》、《社会问题》等教科书。1927年以后,随着国民党党化教育的实施,《党义教科书》、《三民主义教科书》出现。1932年后,初、高中均改“党义科”为“公民科”,分别进行道德、政治、法律及经济(高中增加社会及伦理思想)等内容的教学。
  在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注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列宁小学就有《共产儿童读本》等教科书。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初中设“公民知识”,高中教学科目中设“社会科学概论”、“哲学”。抗战胜利后,在各解放区中学的教学计划中必须开设德育课,课程有:中国革命、社会常识、新民主主义论、政治常识等。小学则在常识等课程中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开设的政治课,在不同时期具体称谓不一:
  1949年到1957年间曾在文件中统称为“政治”,具体科目则涉及“中国革命常识”、“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经济建设常识课本”、“共同纲领”等;
  1957~1958年间统称为“社会主义教育课”;
  1959年起改称“政治”;
  1966~1976年间有多种称谓,有些仍然叫政治,有些叫毛泽东思想课、毛泽东思想教育课,甚至有叫政文的;
  1982·2000年期间,小学改称“思想品德”,中学改称“思想政治”;
  2001年开始,1~2年级称“品德与生活”,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7~9年级称“思想品德”,普通高中继续沿用“思想政治”。
  表面上看,这仅仅是政治课称谓的历史变换,但实际映射的却是不同时期中小学政治课培养目标与教育功能的不断调整。
  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新中国诞生后,中小学政治课及其教科书与共和国一道,历经了60年的风风雨雨,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循着60年来政治课程变迁的线索,我们相应地把政治教科书的建设分为4个特征突出的时期:建国初期17年里(1949~1965)政治教科书建设随政治风云变幻,起伏不定,在曲折中颠簸前行,政治化特征突出;文革10年(1966~1976)政治教科书成为政治运动的附庸,全面异化,到了极端泛化的地步;改革开放后(1977~2000),政治教科书建设风生水起,迎来了“柳暗花明”;21世纪课程改革以来(2001年至今),政治教科书建设追求政治教育的本体性回归,突出德育的实效性,教科书建设走上了“康庄大道”。
  
  一、“峰回路转”17年
  
  1949~1966年这17年间,伴随着共和国政治风云的变幻,政治教科书建设亦是波澜起伏,忽而冲上浪尖,忽而跌落波谷,在曲折摇摆中颠簸前行。
  新中国成立之初,学校废除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党义”、“公民”、“军训”、“童子军”等课程,代之以我们自己的政治思想教育。但此时新中国的政治课程体系还未建立,统一的政治教学大纲尚未出台。因此,政治教科书的建设还缺乏规范性。用于政治教学的教科书有的以解放初期的各种文献及时事文章编辑而成,有的以个人著作改编而来,有的从著作中删减一部分做某一个学期的代用教科书,有的还特别新编有关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的书籍作为政治教科书使用。1950年《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初稿》规定:小学五、六年级开设国语、算术、体育、音乐、美术、政治常识、历史、地理、自然、劳作十科。同年7月,教育部和出版总署《关于1950年秋季中小学教科用书的决定》规定,在小学高年级使用高级小学政治课本。1953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以来,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实际,照搬苏联程式,小学一度取消了政治课,1953年政务院在《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中指出:“应该依靠耐心的说服教育,既要禁止采用体罚和斗争等粗暴方式,又要反对放任不管。应该加强纪律教育,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此后,小学不再设置专门的政治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主要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内容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务”的国民公德教育。到1957年,这段时间小学没有专门的政治或思想品德课。而中学的政治教科书在建国初期变动十分频繁,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指出除各科应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外,中学各年级均开设政治课,并列于各学科首位。1951年上半年以前,中学的政治思想课以配合政治运动和社会改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为主。1951年6月,教育部发出《关于改定中学政治课名称、教学时数及教材的通知》,统一了中学政治课的设置,决定从1951年秋季起,为了有系统地通过各科教学,进行爱国主义的政治思想教育,原教学计划所列政治一科名称,应立即取消,改为具体学科名称。原有学科要做局部调整:初中三年级的思想政治课是“中国革命常识”,高中二年级以及高中三年级第一学期是“社会科学基础知识”,高中三年级第二学期是“共同纲领”。1951年1 1月,教育部发出《关于中学“政治课”略有变更的通知》,中学政治课调整为:初中三年讲授“中国革命常识课本”,每周二小时,高中一年级讲授“社会科学基本知识”,高中二年级讲授“社会科学基本知识”,高中三年级讲授“共同纲领”。1954年7月《教育部关于中学部分学科的设置、授课时数的变更以及政治教材的通知》规定,初中二年级“中国革命常识”因无合适教材,决定暂不开设;高中三年级的“共同纲领”改为“政治常识”,教材暂用《经济建设常识课本》;高中二年级开设“社会科学常识”。1955年6月教育部发出通知,对1955~1956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作若干调整。高中三年级的“政治常识”课改为“宪法”课,初中三年级的“中国革命常识”课改为“政治常识”课。整体上,这一时期的政治教科书建设的主要成绩在于逐步规范,但政治教科书显得复杂无序。此时期的政治教科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
  1957年前后,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推荐访问:演进 新中国 教科书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