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十年公民资格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当代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同步推进,迈出了从身份社会走向契约社会的重要步伐。社会分层结构的重大变迁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农民职业分化;工人队伍迅速膨胀;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明显扩大;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兴起;户籍身份制度面临变迁。三元社会结构出现雏形。实现社会生活契约化,需要在四个方面取得突破:彻底消解传统身份文化的禁锢,打破传统身份体制;把契约理念和契约机制引入政治领域,逐步提高国家政权的民选层次;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大力开展契约文化建设,宣传契约理念,弘扬契约文明。
  关键词:中国特色;身份;契约;社会分层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0)04—0086—05
  
  公民资格(citizenship)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对公民资格的理论研究一般以英国学者马歇尔的论文《公民资格与社会阶级》为始端,但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西方政治学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统治时期,“社会正义结构”一直是政治学的核心话语。一直“到了1990年,公民资格却成了思想家在所有政治领域的‘行话’”。做为西方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和政治实践中的一项古老制度,公民资格理论的复兴使其成为80年代中后期及90年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主流话语。我国学术界对公民资格理论相关各领域的研究也是伴随着这一复兴过程开始的,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与公民资格理论相关的公民参与、公民身份、公民权利、公民道德、公民教育、公民伦理等问题的研究,但迄今为止,学界囿于学科的划分及关注的重点不同对公民资格理论研究还缺乏统一共识,以至于在公民资格(citizenship)这一语汇的翻译上都各自以学科为界,出现了多种译法。研究成果中介绍评价西方学者观点的论文较多,以中国为主位的理论探讨及理论反思成果较少,尤其是在构建中国特色公民资格理论这方面的理论尝试与努力明显不足。本文以中国学界对公民资格理论的知识引介、本土转化及尝试应用过程中的理论反思为主线,对2000—2008年国内研究文献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检视(具体文献以清华同方学术期刊数据库的核心期刊与博士论文数据库为样本),为尝试构建中国特色公民资格理论提供一定的文献基础。
  
  一、对公民资格理论的知识引介
  
  由于我国学者对citizenship一词的译法不同,很难断定其具体引入到我国学界的时间。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通过对2000年至今的文献检视,国内学者对公民资格理论的研究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领域相对狭窄,研究队伍比较薄弱,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学者大多是有良好外语背景的年轻学者。公民资格理论研究在学界还没有形成热点,其中研究成果大部分是引介西方学者的观点,翻译西方学者著作。从知识介绍和理论普及层面展开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如下内容:
  第一,从不同视角对西方公民资格理论发展历史及具体流变过程的知识介绍,包括对公民资格概念介绍与内涵的解释。如褚松燕著《个体与共同体》一书沿着西方公民资格理论的发展历史对公民资格在西方的演变过程做了全景式的诠释。宋建丽《公民资格理念初探》一文,沿着古代希腊城邦、罗马帝国到中世纪城市到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单一民族国家)再到全球化背景这条主线解释了公民资格的涵义,阐述了公民资格作为一项古老的西方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少数人享有的特权身份到现代普遍人格和普遍人权的发展过程,公民资格定义随着场所不断发生转变的背后蕴涵着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对最终的自由和解放的最高价值诉求。13l再如褚松燕的《论公民资格的构成》一文中认为:马歇尔把公民资格理解为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的集合,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对马歇尔公民资格理论的权利内涵做了更深刻的分析。文章在介绍现代学者特纳、吉姆里卡、诺曼、卡仑斯、希特、克拉托奇维尔等人的观点之后,对公民资格内涵作了这样的解释:公民资格是一个共同体内一定水平平等基础上的身份确认。它以一定的公共精神为底蕴,以普遍权利与义务集合反映着共同体的社会结构,以公民参与为发展的推动力,不断建构着共同体资源分配、风险分担的治理机制和公共秩序。并具体指明了其五大组成部分:平等的公民身份;公民权利是公民资格所蕴含的其他权利的基础;政治权利是公民资格各项权利得以落实的关键;社会权利是公民行使权利的基本的物质和精神保障;以公民责任为体现的公共精神。这方面的论文还有很多,也主要是介绍西方公民资格理论的内涵及西方理论界的最新成果等。
  第二,对公民资格理论在西方的复兴及不同学派之间的观点分歧和争论的介绍。蒋勤对马歇尔公民资格理论作了详尽的介绍并指出了该理论在新条件下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吉登斯、达伦多夫等人对该理论的批评及建议。目宋建丽《西方两种公民资格观的比较和反思》一文则分析了西方自由主义的公民资格理论传统和共和主义的公民资格理论传统,认为前者倾向于强调个体权利,后者倾向于强调公共责任;前者由于对公共责任的忽视而遭到诸多批判,后者虽成功地弥补了前者在公民责任强调上的不足,但却有以文化批判代替政治经济批判之嫌。在其另一篇有关当代西方公民资格辩论的文章中则分析了西方当代公民资格理论各流派的论争及存在的主要悖论:从公民资格关于自我的静态理论分析的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争论到全球化和多元化语境下关于多重的与单一的公民资格的动态实践过程的辩论,围绕个人自由与社会团结之间如何平衡的核心问题,详细介绍了西方理论界关于公民资格理论的争论。宋建丽在《西方两种公民资格观的比较和反思》一文中认为由于论辩各方对自我和共同体的关系的理解都是基于抽象的契约论和对人性的抽象理解的基础上,所以必然导致个人和社会之间内在的紧张和分裂。最后指出了我们应该从这两种不同的公民资格观中吸取理论营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现实的个人作为社会运动的主体,作为历史过程的出发点,摒弃契约论抽象立场,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置于人和自然的否定性关系的制约之中,在一定的生产实践方式条件下,在一个可能的空间内人们去从事交往活动,去建构国家和社会。此外,还有一系列相关论文也对此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
  第三,对现实西方国家有关公民资格理论具体应用的介绍,主要集中在对欧洲国家的积极公民资格建设方面。刘慧、肖宪提出处理好公民身份与不同民族国家中自由平等的公民意志整合的超国家的集体认同之间的关系是欧洲社会一体化的必然选择。但二者之间既存在因果关系,也存在建构关系,因此,民众应如何凝聚欧洲意识、锻造公民身份就成为最终彻底形成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由集体认同和公民身份所维系的欧洲公民身份的重要问题。马珂从联盟的公民身份这一新的视角来解决欧盟一体化转型带来的合法性危机,提出共同公民身份将有助于实现民众角色的

推荐访问:理论研究 综述 公民 资格 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