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派诞生的社会历史文化基因探析


  [提要] 本文从中国社会特殊的国情、历史条件,国共两党关系格局的变化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等几含方面,论述了民主党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基础,进而得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历史发展的选择与必然的结论。
  [关键词] 民主党派 诞生
  
  作为一种独立的、有影响的、处于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三种政治势力,民主党派主要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诞生伊始,便处于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它是在国内两大政党并存,在中共统一战线方针的影响与感召之下建立,又是在中共真诚无私地帮助、支持与关怀下逐步壮大起来。它们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在国共两党主宰中国政治格局,尤其是在国共两党复杂多变的政治角逐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其产生有着深层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
  
  一 客观基础——中国社会特殊的国情
  
  中国社会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民主党派根本不能左右中国政局,只能以中间党派的身份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一方面中断了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常规历史进程,促使中国原有的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因素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并不是要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统治中国,把中国变为他们的殖民地,以利于它们更好地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因此,它们极力维护中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封建专制统治,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势力的压迫下,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并没有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而是逐步地演变成一个半封建的社会。另一方面,帝国主义不仅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的中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决定着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及其政党在各个革命发展阶段中对待革命的立场和态度,决定着代表不同阶级、阶层利益的政党在这种主要矛盾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决定着政党间的关系和状况。在这种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自由可言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会有资本主义的和平发展时期。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民族资产阶级,不仅经济力量十分弱小,而且政治上也未能形成强大的势力,根本不可能形成左右中国政局,决定中国命运的政党。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极端不平衡,社会矛盾、阶级关系和革命状况呈现出的十分特殊和复杂的状况,决定了中间阶级、阶层政治力量只能形成国共两党之间的具有中间性质的政党,而不能对中国政局起主宰、决定性的作用。
  
  二 主观条件——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
  
  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它们的知识分子以及其它爱国民主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动摇性和小资产阶级的散漫性,这种先天不足的弱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形成强大的独立的政党。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在中国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明显的作用,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显著优势的仍然是封建的农业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极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并且它的大部分对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依赖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异常强大的情况下,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所代表的政治力量表现出过分的软弱性,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这就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必然是带有两重性的阶级。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不仅遏制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直接威胁着它的生存,把它推向破产的边缘。因此,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为了求得经济上的生存与发展,在一定阶段中和一定程度上有革命要求,能够同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同时,正是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异常软弱,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因而他们又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信心,在革命中带有很大的妥胁性和动摇性。参加革命的可能性和对革命敌人的妥协性,这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这种先天发育不全的弱点和政治上的摇摆性,就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只能形成中间阶级的政党,并会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发生或左或右的政治分裂。
  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极端不平衡,为小生产者、小资产阶级的滋生和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土壤。他们自身难以克服的散漫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只能以中间党派的身份出现。
  
  三 文化基因——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的独特文化心理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不畏强暴,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的独特的文化心理,也是各民主党派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这当中,不畏强暴,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的民族主义,始终是我们中华文化中一面鲜艳的旗帜。进入近代以后,由于中国贫穷落后,闭关自守,西方列强依仗坚船利炮撞击中国国门,发动了数次侵略战争,残酷屠杀中国人民和掠夺财富,并进一步向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和渗透。中国社会封建堤坝固守着的旧有社会秩序被打破,中华民族跌入了耻辱的深渊之中。然而,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却不甘耻辱,纷纷奋起,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救亡图存的斗争此起彼伏,从未间断过,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主义上升到近代中国历史的最醒目的地位,在实现民族主义这一主题中,地主阶级改革派、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甚至包括清政府中的一部分有见识的官僚,均先后走上中国社会的政治舞台,演出了一幕幕生动的话剧。不断发展的这一主题,不仅强化了中国传统的民族意识,而且也启动着现代中国的历史车轮。但是,近代中国人民实现这一历史主题的斗争,每每以失败告终,被涂上了一层浓重的悲剧色彩。这种沉重的结局更为深刻地刺激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心理,并进一步强化民族主义的历史主题,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入侵,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这再一次唤醒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抗日图存,爱国民主力量亦毅然纷纷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民族主义旗帜再一次唤醒有良知的中国人,这种深层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再次表明中华民族不容欺侮,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坚强信心和勇气。基于反帝爱国和争取民主的共同要求以及斗争的需要,这些爱国民主力量经过长期酝酿和分化组合,即形成了代表他们各阶级利益的各民主党派,并在抗日民主的斗争中得到不断地发展壮大。
  
  四 历史契机——国共两党关系格局的变化
  
  国共两党关系格局的变化,为民主党派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大革命失败以后,国内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共两党由合作共事走向严重的武装对峙。作为各阶级联盟和统一战线性质的国民党已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昔日与国民党并肩战斗的共产党,已成为国民党屠杀和消灭的对象,两党关系处于尖锐对峙的状态。这一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使中国社会的政治斗争出现了新的格局,使得处于国共两党之间的中间政治势力有可能崭露头角,角逐于政治舞台,并在国共两党之间发挥重要作用。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更加激化。在民族的危难关头,国民党蒋介石仍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一方面对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加紧“围剿”,另一方面对日本帝国主义采取不抵抗政策。共产党则以民族利益为重,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社会上各种民主进步势力纷纷打出“反蒋”“抗日”的旗帜,在斗争实践中,各民主阶级、阶层深刻地认识到要维护自身的利益与生存,要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就必须联合起来,形成有组织的力量。而政党正是阶级的先锋队,各民主阶级阶层需要有自己的政党来率领本阶级进行斗争。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几经接触与谈判,两党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由长达十年的严重武装对峙走向重新合作,这就为民主力量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但国共两党政争历史缘起久远,歧见与积怨很深,两党关系又因客观形势发展变化而时张时驰,构成了中国现代政治斗争与政治发展的主旋律。国共合作伊始两党摩擦即起,虽然共产党相忍为上,极力维护团结合作,但两党的斗争在合作中却始终未间断过。民主力量在国共两党为争夺阶级统治权的斗争中,为求自身生存与发展以及调解国共两党关系,维护团结抗战局面,急待联合起来,组建代表其阶级利益的政党,各民主党派便应运而生。
  综观历史,在国共两党紧张激烈的政治角逐中,中国现代政局几经变动、转换。在政局急速演换的过程中,各民主党派在国共之间始终居于特殊地位,充当特殊角色并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成为国共政争中双方力量消长的筹码,调协与缓冲国共政争的紧张程度,在国共政争中起制衡、干政的作用。并与国共两党一起构建出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党派关系。随着政局的演变,他们放弃了和平幻想及第三条道路,响应中共提出的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口号,与中共结成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联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夺取全国政权,建立新中国,找到了历史的归宿,最终形成了以共产党为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这绝非偶然,而是由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是历史发展的选择与必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献选编(下)),[M],档案出版社1986年出版.
  [2]孙晓华.中国民主党派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3]《中共党史参考资料》,[M],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推荐访问:民主党派 探析 历史文化 中国 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