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80后”一代心理特征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


  [摘 要]备受争议的“80后”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他们从一出生就开始经历几乎与他们同龄的一次重要的社会转型,这种转型的时代特征造就了他们身上的诸多个性,而这些个性又必然会影响其未来的政治参与,甚至未来中国民主政治的走向。
  [关键词]“80后”;心理;民主政治
  [中图分类号]D0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6-0042-02
  
  所谓“80后”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即1980-1989年所出生的人所构成的群体。“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从1980年~1989年的10年中,中国约有2.04亿人出生。”〔1〕社会议论他们,语气中不禁显露出对于他们生活、学业、婚姻、人生观等各方面的担忧。面对长者的批评,“80后”如是说:这种指责从我们小的时候就开始了。我们的名称似乎总在变——小时候被称为“小皇帝”,青春期被叫成“追星族”,上了大学讨论我们的心理问题和性观念,毕业后甭管是找工作还是考研都被批评为“盲目”,要是再换个工作则恰好证明了我们“害怕挫折”。〔2〕如今,“80后”已长大成人,正准备以成年人的角色进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来。作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大转型期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他们的心理特征将深深地烙印在历史中,未来几十年的中国社会都将会留下这代人的身影。那么这代人的心理特征对于牵动着中国政治改革发展最敏感神经的民主政治,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80后”成长的年代背景
  
  专家认为,“代际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量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必然”〔3〕而事实上,“80后”不是洪水猛兽,他们如同他们的前辈和继承者一样,也是历史某一特定时期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每一年代塑造的群体都具有某种共性。80年代后的历史发展造就的“80后”一代,也有着其群体所共有的心理特征。“中国式渐进革命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4〕,而“20年来,中国的政治改革沿循了一条渐进发展的道路,实践证明,这种持续性的渐进改革是理性的、合乎中国实际的,是中国政治改革的必由之路。”〔5〕这就说明,在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不会选择突变或休克疗法的模式,而是沿着一条平稳、渐进的路线前进,那么历史就应当不会越过这一代人的影响,中国的民主政治将离不开这代人的参与。他们的心理特征,必然会逐步表现在其政治参与的历程中,进而对中国未来民主政治的发展发挥他们的力量。
  按照“80后”现在的年龄推断,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人今年也满18岁了。那么就可以这样说,以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为标志,从今年(2007年)开始,“80后”整个群体将迈入政治领域,开始其整个群体的政治参与。而大概要再过四十年左右的时间,这部分人的政治参与能力才会下降,逐步退出政治领域。那么在这中间,他们将会在政治舞台上发挥影响,对于政治民主的发展施加作用。这段时间又恰恰是中国政治民主发展的关键时期。那么“80后”将会对于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二、“80后”一代的心理特征分析
  
  “80后”一代的出生,恰恰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改革开放定为国策。同时,经济体制改革也牵动了政治体制的转轨,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文化领域内国外“舶来”之物蜂拥而至,从饮食连锁、美容消费、高端科技、文化产品到价值观念都在深刻地改变着我国传统。因此,总观“80后”一代的成长环境,如果用一个词来锁定其特征,那么这个词就是“转型”。转型中的经济、转型中的政治和转型中的文化与生活。
  正是这从内到外,从核心到表面的全面转型,构成了“80后”生存的总体社会背景。“80后”一代的心理特征正是他们所处的这个“转型”时代的产物。
  “转型”的背景要求主体不断在心理上作出调试,以适应外界社会变化的趋势和速度。“80后”的心理便具有这样的特征。而调试中的心理很难把握“度”的标准,时刻都有“过度”的隐患,这一点也在“80后”身上有所体现。因此他们的心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非主流化心态与方向缺失
  转型必然毁伤主流意识,这就使得人们更敢于突破传统、挑战权威,出现非主流化的心态。“80后”的心态也就呈现出比别人更为明显的非主流化特点,甚至这一点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的世界观。专家评论认为,“80后”由于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长大,更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理念。他们对新事物所具有的敏锐的体察力和高度的吸纳力,有利于他们活学活用。①正是这样的非主流化特征造就了“80后”一批创业新贵:李想、戴志康、高燃、茅侃侃……这些令人刮目相看的“80后”富翁,他们都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而在创业的打拼中,他们最大的成功恰恰是因为他们眼光的独到和经历的与众不同。②非主流化不仅是存在于这几位幸运儿身上,它存在于这个年龄段的整个群体之中。《中国青年报》曾刊登了一篇在“民工潮”最汹涌的珠三角地区所进行的关于“80后”民工情况的调查。调查显示:如今“80后”农民工在整个农民工群体中已经占主流,而他们对于外出打工所抱的目的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养家糊口。“80后”农民工以“出来挣钱”为主要目的的只占 18.2%,而有714%的人选择了“学一门技术”、“刚毕业,出来锻炼自己”、“想到外面玩玩”和“在家乡没意思”等不同选项。相同的问题问其他年龄段的农民工,选择“出来挣钱”人的比率远远超出了“80后”工人,这一答案的选择比率在五十年代工人中占55.6%,六十年代工人中占76.2%,七十年代工人中占34.9%。〔6〕这说明即使在工作目的这样安身立命的基本问题上,“80后”的心态也不再传统,思路更加放开。非主流化往往是创新的动力所在,但当这个特点超越了适当的限度,它就变成了“80后”也经常为人们所指责的一个缺点——方向缺失。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所发布的《中国企业员工敬业指数 2005 年度调查报告》中显示,“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相比,上世纪 80 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尽管初入职场,但却表现得最不敬业”,且很多人缺乏固定的事业目标,经常变换工作。〔7〕
  2.自我意识鲜明与悲观厌世
  “80后”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期,他们的个体意识与以往年龄段的人相比更为强烈。研究证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个人自由活动空间的扩展,个体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上升”,个体在社会中的价值取向上会“由集体本位价值向个体本位价值倾斜。”〔8〕而“80后”一代正逢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加上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又使得其中独生子女比例很大,因此使得他们在性格上持有自我本位判断,具有鲜明的自我意识。这样的自我意识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在工作中他们要求展现个性:即使工作时间不长,也希望自己的意见能够得到领导的重视。〔9〕他们在商品购买上的个性选择,使得那些声名赫赫的强势品牌也觉察到:“80后”的人几乎没有任何品牌信仰。在他们的眼中只有两种品牌:“我喜欢的”和“我不喜欢的”。〔10〕这种鲜明的自我意识显然容易越界。当“自我”在现实中碰壁,这往往又带来他们的另一种心理——悲观厌世。近年来,中学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频频出现,自杀事件时有发生,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个问题。这皆起于“80后”一代乐于规划自我却不善于付诸实际,自我定位过高,结果在受挫后便转向自卑、冷漠、厌世和脆弱。

推荐访问:中国 民主政治 心理特征 影响 发展